六千来世 作品

第594章 核心竞争力与两个条件

 第594章 核心竞争力与两个条件

 许多人可能会存在着个误区,会把政策性融贷跟商业性融贷完全区隔来看,觉得这是两条泾渭分明的业务线。

 单纯从表面来看,这个观点似乎没错,这两条业务线之间的确没有多少交集线。

 但问题是,在华夏,银行、甚至是整个金融,都是一个立体的统一整体,彼此之间相互影响,楼市跌了还能影响大A,进出口涨了还能影响商业融贷利率呢,又怎么可能真的把各版块的业务单独来看待?

 所以,这就使得政策性融贷的剥离和先行性实验的难度比单纯的商业金融业务改革难上了好几个级别。

 无它,商业金融的改革,当下更加最求的是商业创收能力和m1、m2货币的社会流通率,因此在当下只要在产权明确、权责明确、政企分离这几个方向寻找突破口,并且根据各个地区、各个时间段、各个细分业务领域探索出一套套杠杆手段和风控手段就可以了(追求各种金融衍生品在内的m3货币的社会流通率,是后来的事情)。

 但是政策性银行的生态定位决定了政策性融贷业务是不可能去追求中短期利益的,它需要站在一个更加宏观的层面去考虑问题,并且承担着一些软性调控职能;

 举个例子,如果说商业银行追求的是m1、m2货币的社会流通率的话,那么政策性银行则需要利用一些非行政手段去调控相关地区的m1、m2货币与m0货币之间的传递效率和转化率……区区几个字的区别,中间的难度却是呈现几何倍地攀升。

 所以,这就是目前政策性融贷业务剥离和先行性实验这个赛道目前鲜少有人进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个赛道难度太大了,不但要求参赛者拥有着极为广阔的宏观视野,同时也要求参赛者有着不弱的顶层设计能力;毕竟不管是什么系统,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是有限度的,更多的都是依靠规则去驱动和运转。

 而既然提到顶层设计,那么杨默刚才提及的“伊斯兰银行模式”,就很有些值得玩味了。

 这是一种截然不同于欧美银行的模式,不但与欧美的商业银行完全是两码事,跟欧美的政策性银行也是大相径庭……甚至可以说,虽然都挂着“银行”两个字,但从底层逻辑上来讲,却仿佛两个世界的东西。

 “伊斯兰银行”,顾名思义就是主要存在于伊斯兰世界的银行,但事实上它的确是五六十年代在中东地区开始兴起的。

 由于《古兰经》和教法规定,利息属不合法的收入,必须禁止。故此类银行的信贷不计利息,即贷款不收利息,存款不付利息;其资金来源主要靠客户存款、官方无息贷款。

 这就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伊斯兰银行的金融信贷活动一般会采取4种方式:

 1、参予股份制。

 银行是向借方的发展项目提供贷款时,以股份的形式投入,双方按协议分配利润。

 2、盈亏分摊制。

 银行与顾客(即存款者和借贷者)结为伙伴关系,双方按照协议共同分担经营的亏损或参加利润的分配。

 3、加价制。

 银行在资助贸易时,从标高价格中获取收入,当客户申请贷款购买某种货物时,双方达成协议,由银行出资购买,在到期偿还贷款时,银行收取高于原先物品的价格,其中的差额就是银行收益。

 4、手续费制。

 凡汇款、信用证、中长期贷款、外贸贷款等均按款额和期限,由银行收取2~4%的手续费,用以支付银行的管理费和通货膨胀的差额。为了鼓励扩大存款,对存款人可按银行经营的情况和存款额的多少,参加利润分成、获得存款奖金和货币的保值金,并在申请贷款、使用支票等方面给予优待。

 嗯……

 不知道诸位老师看了以后,会不会产生一种非常熟悉的感觉,似乎这里面隐含的底层规则跟华夏曾经一度追求的东西有种非常玄妙的印证?

 虽然说西方世界对这种伊斯兰银行模式大加批评,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银行因为教义的原因不许收利息,是一种愚昧落后的表现。

 但实际上,如果你真的对后世的中东各国有所了解,并且复盘中东各国过往几十年在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你就会发现,利息固然不可消除,但不许银行赚利息钱,反而促成更健康的金融业。

 不许赚利息钱,那么银行赚什么钱呢?

 答案是……赚服务费!

 你可能以为这是换汤不换药,糊弄中东当局而已,其实,并非如此。

 我们辩证的来看,

 有利息收入,虽然银行放贷时也会做风险调查,但不会那么深入;毕竟,利息是受法律保护的,企业最后赔了,银行总有办法,比如接收抵押品,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等等。

 而且,因为有利息收入,围绕着债权债券等等,金融贼们大做文章,各种杠杆,防不胜防,眼花缭乱,目眩神迷。

 结果就是大量资金根本没进入实体,而是在金融机构之间空转。转来转去,金融贼们弹冠相庆、数钱数到手软,而实体却苦苦找不到资金。

 这种情况在七八十年的欧美和岛国,甚至在九十年代的南美大量的出现,哪怕后世的华夏也普遍出现——这并非大家意识不到这个问题,但没办法,一开始的顶层设计就已经决定了必然会这种路径依赖,如此庞大的系统已经运转起来,要想改变哪里有这么容易?

 但伊斯兰银行模式下,银行只能赚服务费。

 这意味着银行给企业放贷,实际上就和企业成了经营合伙人,项目最后赚钱了,银行才能赚到服务费;项目赚不到钱,银行就要跟着企业一起赔钱——赔了,你收什么服务费?

 贷款利息?

 没有!安拉说利息是邪恶的。

 这样一来,银行实际上成了企业严格的监督人,另一方面,银行也能发挥自己熟悉很多行业经验的优势,扶持该行业中的各个企业,尤其是那些缺乏经验和资源的中小企业……这可是真心扶持,不是走过场,因为大家利益捆绑在一起的。

 而且,没有利息,金融机构也就别挖苦心思发明各种杠杆操作了——基本撬动点都没有,除非是违反规则,否则你拿什么做杠杆?但一旦胆敢违反规则,立马就是雷霆万钧!

 因此,金融机构唯一能做的,就是老老实实和实体企业合作,一心一意谋发展;这不正是金融机构的“初心”么?

 故而,这种金融机制框架下,或许发展速度没那么快——银行本来就不应该那么疯疯癫癫地、远超实业增速地快速增长,但绝不会有美式金融危机。

 不信你想想看,这么多年,可曾听说过伊斯兰银行爆发金融危机?

 更重要的是,任何做过实业,尤其是做过中小型实体企业的老师都应该看的出来,这是一种相对理想的社会资源配置模式……很多时候,尚在蹒跚学步的企业们,缺少的远远不是资金这么简单,社会资源、行业经验,趋势预判这些方面的知识和讯息,才是他们真正最急缺的,而在马太效应之下,把这些资源配置给那些并不怎么缺这些东西的大型企业,完全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所以,在杨默看来,中东的那些伊斯兰银行,与其叫做银行,不如说是“银行+咨询公司+投行”的复合体,而且还是消过毒的那种,这种模式除了爆发速度会慢一点,对于行业和企业的要求多一点,便没有什么太多明显的短板。

 但是,这是相对于一般规模和体量的普通国家和普通银行而言,如果这套模式放在潜在体量巨大的华夏,放在华夏的政策性银行身上,那就又是两码事了。

 毕竟事实证明,我国后来出现的政策性银行,和地方政府对企业的融资贷款,同样也是这种利益捆绑、共同经营、严格监督的办法,这实际上和伊斯兰银行的做法殊途同归、不谋而合……至于整体效果嘛,大家也都看到了。

 ………………

 “老杨……伊斯兰银行的那一套,在咱们这儿真的能够走得通?”

 刘炯露出一个没什么信心的表情,旋即解释道:“自从十几年前沙特来过一趟后,咱们国家和中东那边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密,因此我也曾经随团去中东考察学习过,对于伊斯兰银行模式,也算略知一二;”

 “可问题是,在中东那边,这套模式能走得通,那是因为人家那边本来就没有收利息的习惯,而且人家伊斯兰银行不收取利息,是因为中东地区那边石油资源丰富,有这个底子做支撑,敢放款,也敢亏……放咱们华夏,能行么?”

 中东那边明确规定,穆斯林的利息不能超过2%,这个利率放在华夏是一个不可想象的水平,放在当下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那就更加不敢想象了。

 但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刘炯是在隐晦地提醒杨默,虽然他选择的赛道是政策性融贷业务剥离赛道,从出发点上的确是可以借鉴伊斯兰银行的这种“低息贷款+共同成长”模式,但地球人都知道,政策性融贷业务类似于一级资本市场,下面还有二级市场呢,一旦两级市场之间的利率差太大,极有可能催生出一个不足为他人道矣的漏斗市场和掮客市场。

 杨默闻言却是笑了笑:“老刘,你是不是忘了……这里是德州呢!”

 刘炯一愣,不明所以地看着杨默。

 杨默哈哈一笑:“这世界上永远没有完美无缺的规则,也永远不存在无法察觉的漏洞,唯一的区别,就是你有没有这个本事把这套玩法落实到地,以及有没有这个本事把那些可能存在的重大漏洞放在眼皮子底下盯住,让这套玩法不至于变形罢了……而这,其实才是老刘你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毕竟模式这玩意嘛,谁都可以复制,但能不能通畅运转,却是要各看本事了。”

 我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就因为这里是德州?

 刘炯顿时逐渐回过味来:“老杨,你的意思是……?”

 杨默哈哈一笑:“以咱们国内的情况,不管是谁,要想借鉴伊斯兰银行模式,并且现在就把那一套搬过来做实验,最大的困难归根到底只有两点:”

 “第一,那个即将成立的这个试点性质的事业部门,底下人有没有这个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孵化的企业进行资源协调、政策解读、行业发展趋势预判、以及经营指导。”

 “第二,那个即将成立的这个试点性质的事业部门,有没有这个能力对那些孵化的企业进行相对全面的严格监督。”

 “只要把这两点基本做到位,那么整个模式自然而然地就会开始顺利运转起来,就算中间会出现一些计划外的问题,那也基本上都是些小问题……至少不会影响到整个体系的正常运转,也不会导致整个模式的坍塌。”

 “毫不避讳的说,只要老刘你在这两点上做到八十分……不,甚至不用八十分,只需要做到七十分,就可以脱颖而出了……别小看这两点,等你真正具体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就知道这两点有多难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