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是北宋时就发明的机械,赵与芮仔细端详了下,自己火器局也好,匠作局也好,很多工匠可能也是从这里学到的东西。
他转身问科技司唐正:“朕的匠作局和火器局,是不是有熟悉这水运仪象台的?”
唐正道:“回陛下,那许厉的父亲当年就参与了这台水运仪象台的制作,他对机械和水力运用相当熟悉。”
“朕就说嘛。”赵与芮原本以为大宋的科技是在自己带动下起来的,其实大宋也有很多相关的专家,只是以前没有得到重视罢了。
他再看中间,中间层是一间没有窗户的“密室”,里面放置浑象。天球的一半隐没在“地平”之下,另一半露在“地平”的上面,靠机轮带动旋转,转一圈正好是一天二十四小时,真实地再现了星辰的起落等天象的变化。
上层是一个露天的平台,设有浑仪一座,用龙柱支持,下面有水槽以定水平。浑仪上面覆盖有遮蔽日晒雨淋的木板屋顶,为了便于观测,屋顶可以随意开闭,构思比较巧妙。露台到仪象台的台基有七米多高。
赵与芮接着又看了日晷,然后发现日晷的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是一日24小时。
“朕有个想法。”赵与芮看完后转身道。
众大臣都赶紧听着。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已经是老祖宗们用到现在,用了几千年了。”
“还得再分明初和时正,还得分一刻两刻。”
“但咱们在这里看着这些东西,可以准确区分,可外面的百姓和出征军队,却得用别的办法来判断。”
“咱们应该造一种钟表,可以随身携带,准确的看到每天的时间。”
“还要把时间更精准,不但要到刻,还得到分,到秒。”
“比如一息,可以算一秒。”
赵与芮要造钟表,重新确定时间。
他今天叫来了科技司的唐正,正是要科技司正太史局的人配合,然后挑选一些参与过水运仪象台和日晷制造的工匠,一起来干这件事。
因为水运仪象台和日晷都有类似机械齿轮的传动装置,而钟表正需要这样的装置。
其实齿轮的运用可以往前推一千多年,公园前140年到100年,古希腊人制造了用30至70个齿轮系统组成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计时器。这台仪器被称为“安提凯希拉仪”,由29个彼此咬合的铜质齿轮和多个刻度盘构成,大小与一个午餐盒相当,它于1901年在希腊安提凯希拉岛附近一艘古代沉船上被发现,因此得名,现保存在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
赖文俊看了眼周鹤两人。
两人不约而同往前一步。
“回陛下。”周鹤年纪大点,资格老点,便先道:“古人最早,用铜壶滴漏--”
周鹤先给皇帝科普古代计时方法。
最早用滴漏,接着又用烧香计时,古代经常说一柱香时间,就是用香计时,但不是竖着烧,古代计时将香横放,上面再放上连有钢珠的绳子,钢珠和钢珠之间就代表着时间。
比如是两个钢珠五分钟,三个钢珠十分钟,当然,这边是假设,具体时间按各朝各代各种计算也不同。
当然,这一般是指普通百姓家中,身为皇朝中枢,通常就比较高级了。
早些年东汉张衡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他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仪器通过转动机械,把浑象和漏壶结合起来,以漏壶流水控制浑象,使它与天球同步转动,以显示星空的周日视运动。漏水转浑天仪还有一个附属机构即瑞轮冥菜,由传动装置和浑象相连,实现机械日历功能。
这玩意一天正好转一周,在那时是算是相当精准的,然后到北宋时,元祜三年(1088)苏颂和韩公廉等创制水运仪象台,已运用了擒纵机构,更加高级了。
水运仪象台是集天文观测、天文演示和报时系统为一体的大型自动化天文仪器,当时也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制造史上的高峰,被誉为是世界上的最早的天文钟。
除此之外,还有日晷,刻漏等各种计时方法。
因为水运仪象台比较大,通常也只有在皇朝在枢才有,那么在其他地方,就可以用日晷,刻漏等计时。
其中日晷比较早出现,就是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计时,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好是一日24小时,也算比较先进了。
日晷不但能显示一天之内的时刻,还能显示节气和月份。当然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笨重而且看不到阳光的时候不能用,比如阴天和晚上。
而临安太史局现在,主要有用两种方式,即有北宋传下来的水运仪象台,又有日晷,因为日晷阴天和晚上不能用么,所以必须配备水运仪象台。
不过挈壶正林友恩说,这两玩意都有点阵旧了,朝廷也一直没拔款重建,有时候还会用到刻漏。
这两玩意都用了有几十年,估计也该退休了。
赵与芮听了大感兴趣:“走,带朕去看看。”
这是他登基以来第一次到太史局,没关系,以前太忙,天天忙着斗蒙古,现在算是有时间干点别的事。
太史局衙门也不大,就在丽正门进来西边,他和都进奏院一样,是少数几个能在皇城内的衙门。
就在水运仪象台比较重比较大,不好搬迁,而且必须要放在皇城内,才能显示皇帝威仪。
赵与芮到现场一看也比较震惊啊,这玩意是北宋发明的,
肯定也是代用了古人的智慧,整个水运仪象台高达十二米,宽七米,用铜和木为主要材料,呈方形,一共分为三层。
最下层包括报时装置和全台的动力机构等。设有向南打开的大门,门里装置有五层木阁,木阁后面是机械传动系统。
赵与芮专门看了下,非常先进啊,用水力驱动,而且有机械传动方式,看到这玩意,谁再说两宋科技不发达,朕要打他脸。
这可是北宋时就发明的机械,赵与芮仔细端详了下,自己火器局也好,匠作局也好,很多工匠可能也是从这里学到的东西。
他转身问科技司唐正:“朕的匠作局和火器局,是不是有熟悉这水运仪象台的?”
唐正道:“回陛下,那许厉的父亲当年就参与了这台水运仪象台的制作,他对机械和水力运用相当熟悉。”
“朕就说嘛。”赵与芮原本以为大宋的科技是在自己带动下起来的,其实大宋也有很多相关的专家,只是以前没有得到重视罢了。
他再看中间,中间层是一间没有窗户的“密室”,里面放置浑象。天球的一半隐没在“地平”之下,另一半露在“地平”的上面,靠机轮带动旋转,转一圈正好是一天二十四小时,真实地再现了星辰的起落等天象的变化。
上层是一个露天的平台,设有浑仪一座,用龙柱支持,下面有水槽以定水平。浑仪上面覆盖有遮蔽日晒雨淋的木板屋顶,为了便于观测,屋顶可以随意开闭,构思比较巧妙。露台到仪象台的台基有七米多高。
赵与芮接着又看了日晷,然后发现日晷的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是一日24小时。
“朕有个想法。”赵与芮看完后转身道。
众大臣都赶紧听着。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已经是老祖宗们用到现在,用了几千年了。”
“还得再分明初和时正,还得分一刻两刻。”
“但咱们在这里看着这些东西,可以准确区分,可外面的百姓和出征军队,却得用别的办法来判断。”
“咱们应该造一种钟表,可以随身携带,准确的看到每天的时间。”
“还要把时间更精准,不但要到刻,还得到分,到秒。”
“比如一息,可以算一秒。”
赵与芮要造钟表,重新确定时间。
他今天叫来了科技司的唐正,正是要科技司正太史局的人配合,然后挑选一些参与过水运仪象台和日晷制造的工匠,一起来干这件事。
因为水运仪象台和日晷都有类似机械齿轮的传动装置,而钟表正需要这样的装置。
其实齿轮的运用可以往前推一千多年,公园前140年到100年,古希腊人制造了用30至70个齿轮系统组成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计时器。这台仪器被称为“安提凯希拉仪”,由29个彼此咬合的铜质齿轮和多个刻度盘构成,大小与一个午餐盒相当,它于1901年在希腊安提凯希拉岛附近一艘古代沉船上被发现,因此得名,现保存在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
赖文俊看了眼周鹤两人。
两人不约而同往前一步。
“回陛下。”周鹤年纪大点,资格老点,便先道:“古人最早,用铜壶滴漏--”
周鹤先给皇帝科普古代计时方法。
最早用滴漏,接着又用烧香计时,古代经常说一柱香时间,就是用香计时,但不是竖着烧,古代计时将香横放,上面再放上连有钢珠的绳子,钢珠和钢珠之间就代表着时间。
比如是两个钢珠五分钟,三个钢珠十分钟,当然,这边是假设,具体时间按各朝各代各种计算也不同。
当然,这一般是指普通百姓家中,身为皇朝中枢,通常就比较高级了。
早些年东汉张衡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他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仪器通过转动机械,把浑象和漏壶结合起来,以漏壶流水控制浑象,使它与天球同步转动,以显示星空的周日视运动。漏水转浑天仪还有一个附属机构即瑞轮冥菜,由传动装置和浑象相连,实现机械日历功能。
这玩意一天正好转一周,在那时是算是相当精准的,然后到北宋时,元祜三年(1088)苏颂和韩公廉等创制水运仪象台,已运用了擒纵机构,更加高级了。
水运仪象台是集天文观测、天文演示和报时系统为一体的大型自动化天文仪器,当时也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制造史上的高峰,被誉为是世界上的最早的天文钟。
除此之外,还有日晷,刻漏等各种计时方法。
因为水运仪象台比较大,通常也只有在皇朝在枢才有,那么在其他地方,就可以用日晷,刻漏等计时。
其中日晷比较早出现,就是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计时,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
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好是一日24小时,也算比较先进了。
日晷不但能显示一天之内的时刻,还能显示节气和月份。当然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笨重而且看不到阳光的时候不能用,比如阴天和晚上。
而临安太史局现在,主要有用两种方式,即有北宋传下来的水运仪象台,又有日晷,因为日晷阴天和晚上不能用么,所以必须配备水运仪象台。
不过挈壶正林友恩说,这两玩意都有点阵旧了,朝廷也一直没拔款重建,有时候还会用到刻漏。
这两玩意都用了有几十年,估计也该退休了。
赵与芮听了大感兴趣:“走,带朕去看看。”
这是他登基以来第一次到太史局,没关系,以前太忙,天天忙着斗蒙古,现在算是有时间干点别的事。
太史局衙门也不大,就在丽正门进来西边,他和都进奏院一样,是少数几个能在皇城内的衙门。
就在水运仪象台比较重比较大,不好搬迁,而且必须要放在皇城内,才能显示皇帝威仪。
赵与芮到现场一看也比较震惊啊,这玩意是北宋发明的,肯定也是代用了古人的智慧,整个水运仪象台高达十二米,宽七米,用铜和木为主要材料,呈方形,一共分为三层。
最下层包括报时装置和全台的动力机构等。设有向南打开的大门,门里装置有五层木阁,木阁后面是机械传动系统。
赵与芮专门看了下,非常先进啊,用水力驱动,而且有机械传动方式,看到这玩意,谁再说两宋科技不发达,朕要打他脸。
这可是北宋时就发明的机械,赵与芮仔细端详了下,自己火器局也好,匠作局也好,很多工匠可能也是从这里学到的东西。
他转身问科技司唐正:“朕的匠作局和火器局,是不是有熟悉这水运仪象台的?”
唐正道:“回陛下,那许厉的父亲当年就参与了这台水运仪象台的制作,他对机械和水力运用相当熟悉。”
“朕就说嘛。”赵与芮原本以为大宋的科技是在自己带动下起来的,其实大宋也有很多相关的专家,只是以前没有得到重视罢了。
他再看中间,中间层是一间没有窗户的“密室”,里面放置浑象。天球的一半隐没在“地平”之下,另一半露在“地平”的上面,靠机轮带动旋转,转一圈正好是一天二十四小时,真实地再现了星辰的起落等天象的变化。
上层是一个露天的平台,设有浑仪一座,用龙柱支持,下面有水槽以定水平。浑仪上面覆盖有遮蔽日晒雨淋的木板屋顶,为了便于观测,屋顶可以随意开闭,构思比较巧妙。露台到仪象台的台基有七米多高。
赵与芮接着又看了日晷,然后发现日晷的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是一日24小时。
“朕有个想法。”赵与芮看完后转身道。
众大臣都赶紧听着。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已经是老祖宗们用到现在,用了几千年了。”
“还得再分明初和时正,还得分一刻两刻。”
“但咱们在这里看着这些东西,可以准确区分,可外面的百姓和出征军队,却得用别的办法来判断。”
“咱们应该造一种钟表,可以随身携带,准确的看到每天的时间。”
“还要把时间更精准,不但要到刻,还得到分,到秒。”
“比如一息,可以算一秒。”
赵与芮要造钟表,重新确定时间。
他今天叫来了科技司的唐正,正是要科技司正太史局的人配合,然后挑选一些参与过水运仪象台和日晷制造的工匠,一起来干这件事。
因为水运仪象台和日晷都有类似机械齿轮的传动装置,而钟表正需要这样的装置。
其实齿轮的运用可以往前推一千多年,公园前140年到100年,古希腊人制造了用30至70个齿轮系统组成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计时器。这台仪器被称为“安提凯希拉仪”,由29个彼此咬合的铜质齿轮和多个刻度盘构成,大小与一个午餐盒相当,它于1901年在希腊安提凯希拉岛附近一艘古代沉船上被发现,因此得名,现保存在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
赖文俊看了眼周鹤两人。
两人不约而同往前一步。
“回陛下。”周鹤年纪大点,资格老点,便先道:“古人最早,用铜壶滴漏--”
周鹤先给皇帝科普古代计时方法。
最早用滴漏,接着又用烧香计时,古代经
常说一柱香时间,就是用香计时,但不是竖着烧,古代计时将香横放,上面再放上连有钢珠的绳子,钢珠和钢珠之间就代表着时间。
比如是两个钢珠五分钟,三个钢珠十分钟,当然,这边是假设,具体时间按各朝各代各种计算也不同。
当然,这一般是指普通百姓家中,身为皇朝中枢,通常就比较高级了。
早些年东汉张衡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他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仪器通过转动机械,把浑象和漏壶结合起来,以漏壶流水控制浑象,使它与天球同步转动,以显示星空的周日视运动。漏水转浑天仪还有一个附属机构即瑞轮冥菜,由传动装置和浑象相连,实现机械日历功能。
这玩意一天正好转一周,在那时是算是相当精准的,然后到北宋时,元祜三年(1088)苏颂和韩公廉等创制水运仪象台,已运用了擒纵机构,更加高级了。
水运仪象台是集天文观测、天文演示和报时系统为一体的大型自动化天文仪器,当时也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制造史上的高峰,被誉为是世界上的最早的天文钟。
除此之外,还有日晷,刻漏等各种计时方法。
因为水运仪象台比较大,通常也只有在皇朝在枢才有,那么在其他地方,就可以用日晷,刻漏等计时。
其中日晷比较早出现,就是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计时,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好是一日24小时,也算比较先进了。
日晷不但能显示一天之内的时刻,还能显示节气和月份。当然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笨重而且看不到阳光的时候不能用,比如阴天和晚上。
而临安太史局现在,主要有用两种方式,即有北宋传下来的水运仪象台,又有日晷,因为日晷阴天和晚上不能用么,所以必须配备水运仪象台。
不过挈壶正林友恩说,这两玩意都有点阵旧了,朝廷也一直没拔款重建,有时候还会用到刻漏。
这两玩意都用了有几十年,估计也该退休了。
赵与芮听了大感兴趣:“走,带朕去看看。”
这是他登基以来第一次到太史局,没关系,以前太忙,天天忙着斗蒙古,现在算是有时间干点别的事。
太史局衙门也不大,就在丽正门进来西边,他和都进奏院一样,是少数几个能在皇城内的衙门。
就在水运仪象台比较重比较大,不好搬迁,而且必须要放在皇城内,才能显示皇帝威仪。
赵与芮到现场一看也比较震惊啊,这玩意是北宋发明的,肯定也是代用了古人的智慧,整个水运仪象台高达十二米,宽七米,用铜和木为主要材料,呈方形,一共分为三层。
最下层包括报时装置和全台的动力机构等。设有向南打开的大门,门里装置有五层木阁,木阁后面是机械传动系统。
赵与芮专门看了下,非常先进啊,用水力驱动,而且有机械传动方式,看到这玩意,谁再说两宋科技不发达,朕要打他脸。
这可是北宋时就发明的机械,赵与芮仔细端详了下,自己火器局也好,匠作局也好,很多工匠可能也是从这里学到的东西。
他转身问科技司唐正:“朕的匠作局和火器局,是不是有熟悉这水运仪象台的?”
唐正道:“回陛下,那许厉的父亲当年就参与了这台水运仪象台的制作,他对机械和水力运用相当熟悉。”
“朕就说嘛。”赵与芮原本以为大宋的科技是在自己带动下起来的,其实大宋也有很多相关的专家,只是以前没有得到重视罢了。
他再看中间,中间层是一间没有窗户的“密室”,里面放置浑象。天球的一半隐没在“地平”之下,另一半露在“地平”的上面,靠机轮带动旋转,转一圈正好是一天二十四小时,真实地再现了星辰的起落等天象的变化。
上层是一个露天的平台,设有浑仪一座,用龙柱支持,下面有水槽以定水平。浑仪上面覆盖有遮蔽日晒雨淋的木板屋顶,为了便于观测,屋顶可以随意开闭,构思比较巧妙。露台到仪象台的台基有七米多高。
赵与芮接着又看了日晷,然后发现日晷的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是一日24小时。
“朕有个想法。”赵与芮看完后转身道。
众大臣都赶紧听着。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已经是老祖宗们用到现在,用了几千年了。”
“还得再分明初和时正,还得分一刻两刻。”
“但咱们在这里看着这些东西,可以准确区分,可外面的百姓和出征军队,却得用别的办法来判断。”
“咱们应该造一种钟表,可以随身携带,准确的看到每天的时间。”
“还要把时间更精准,不但要到刻,还得到分,到秒。”
“比如一息,可以算一秒。”
赵与芮要造钟表,重新确定时间。
他今天叫来了科技司的唐正,正是要科技司正太史局的人配合,然后挑选一些参与过水运仪象台和日晷制造的工匠,一起来干这件事。
因为水运仪象台和日晷都有类似机械齿轮的传动装置,而钟表正需要这样的装置。
其实齿轮的运用可以往前推一千多年,公园前140年到100年,古希腊人制造了用30至70个齿轮系统组成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计时器。这台仪器被称为“安提凯希拉仪”,由29个彼此咬合的铜质齿轮和多个刻度盘构成,大小与一个午餐盒相当,它于1901年在希腊安提凯希拉岛附近一艘古代沉船上被发现,因此得名,现保存在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
赖文俊看了眼周鹤两人。
两人不约而同往前一步。
“回陛下。”周鹤年纪大点,资格老点,便先道:“古人最早,用铜壶滴漏--”
周鹤先给皇帝科普古代计时方法。
最早用滴漏,接着又用烧香计时,古代经常说一柱香时间,就是用香计时,但不是竖着烧,古代计时将香横放,上面再放上连有钢珠的绳子,钢珠和钢珠之间就代表着时间。
比如是两个钢珠五分钟,三个钢珠十分钟,当然,这边是假设,具体时间按各朝各代各种计算也不同。
当然,这一般是指普通百姓家中,身为皇朝中枢,通常就比较高级了。
早些年东汉张衡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他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仪器通过转动机械,把浑象和漏壶结合起来,以漏壶流水控制浑象,使它与天球同步转动,以显示星空的周日视运动。漏水转浑天仪还有一个附属机构即瑞轮冥菜,由传动装置和浑象相连,实现机械日历功能。
这玩意一天正好转一周,在那时是算是相当精准的,然后到北宋时,元祜三年(1088)苏颂和韩公廉等创制水运仪象台,已运用了擒纵机构,更加高级了。
水运仪象台是集天文观测、天文演示和报时系统为一体的大型自动化天文仪器,当时也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制造史上的高峰,被誉为是世界上的最早的天文钟。
除此之外,还有日晷,刻漏等各种计时方法。
因为水运仪象台比较大,通常也只有在皇朝在枢才有,那么在其他地方,就可以用日晷,刻漏等计时。
其中日晷比较早出现,就是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计时,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好是一日24小时,也算比较先进了。
日晷不但能显示一天之内的时刻,还能显示节气和月份。当然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笨重而且看不到阳光的时候不能用,比如阴天和晚上。
而临安太史局现在,主要有用两种方式,即有北宋传下来的水运仪象台,又有日晷,因为日晷阴天和晚上不能用么,所以必须配备水运仪象台。
不过挈壶正林友恩说,这两玩意都有点阵旧了,朝廷也一直没拔款重建,有时候还会用到刻漏。
这两玩意都用了有几十年,估计也该退休了。
赵与芮听了大感兴趣:“走,带朕去看看。”
这是他登基以来第一次到太史局,没关系,以前太忙,天天忙着斗蒙古,现在算是有时间干点别的事。
太史局衙门也不大,就在丽正门进来西边,他和都进奏院一样,是少数几个能在皇城内的衙门。
就在水运仪象台比较重比较大,不好搬迁,而且必须要放在皇城内,才能显示皇帝威仪。
赵与芮到现场一看也比较震惊啊,这玩意是北宋发明的,肯定也是代用了古人的智慧,整个水运仪象台高达十二米,宽七米,用铜和木为主要材料,呈方形,一共分为三层。
最下层包括报时装置和全台的动力机构等。设有向南打开的大门,门里装置有五层木阁,木阁后面是机械传动系统。
赵与芮专门看了下,非常先进啊,用水力驱动,而且有机械传动方式,看到这玩意,谁再说两宋科技不发达,朕要打他脸。
这可是北宋时就发明的机械,赵与
芮仔细端详了下,自己火器局也好,匠作局也好,很多工匠可能也是从这里学到的东西。
他转身问科技司唐正:“朕的匠作局和火器局,是不是有熟悉这水运仪象台的?”
唐正道:“回陛下,那许厉的父亲当年就参与了这台水运仪象台的制作,他对机械和水力运用相当熟悉。”
“朕就说嘛。”赵与芮原本以为大宋的科技是在自己带动下起来的,其实大宋也有很多相关的专家,只是以前没有得到重视罢了。
他再看中间,中间层是一间没有窗户的“密室”,里面放置浑象。天球的一半隐没在“地平”之下,另一半露在“地平”的上面,靠机轮带动旋转,转一圈正好是一天二十四小时,真实地再现了星辰的起落等天象的变化。
上层是一个露天的平台,设有浑仪一座,用龙柱支持,下面有水槽以定水平。浑仪上面覆盖有遮蔽日晒雨淋的木板屋顶,为了便于观测,屋顶可以随意开闭,构思比较巧妙。露台到仪象台的台基有七米多高。
赵与芮接着又看了日晷,然后发现日晷的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是一日24小时。
“朕有个想法。”赵与芮看完后转身道。
众大臣都赶紧听着。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已经是老祖宗们用到现在,用了几千年了。”
“还得再分明初和时正,还得分一刻两刻。”
“但咱们在这里看着这些东西,可以准确区分,可外面的百姓和出征军队,却得用别的办法来判断。”
“咱们应该造一种钟表,可以随身携带,准确的看到每天的时间。”
“还要把时间更精准,不但要到刻,还得到分,到秒。”
“比如一息,可以算一秒。”
赵与芮要造钟表,重新确定时间。
他今天叫来了科技司的唐正,正是要科技司正太史局的人配合,然后挑选一些参与过水运仪象台和日晷制造的工匠,一起来干这件事。
因为水运仪象台和日晷都有类似机械齿轮的传动装置,而钟表正需要这样的装置。
其实齿轮的运用可以往前推一千多年,公园前140年到100年,古希腊人制造了用30至70个齿轮系统组成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计时器。这台仪器被称为“安提凯希拉仪”,由29个彼此咬合的铜质齿轮和多个刻度盘构成,大小与一个午餐盒相当,它于1901年在希腊安提凯希拉岛附近一艘古代沉船上被发现,因此得名,现保存在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