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要高悬 作品

第513章 原来大宋是钟表的先驱者?


 第513章 原来大宋是钟表的先驱者?

 下午赵与芮不用上朝,又召来太史局太史令赖文俊,灵台郎严远峰,保章正周鹤、挈壶正林友恩,同时召来了科技司唐正。

 宋朝管理天文的开始叫司天台,后来又改为司天监,到元丰改制,又改成太史局。

 这部门管的事挺大的,但官都很小,一把手太史局令才从七品,目前是赖布衣在干,然后还有正八品的太史局正,从八品的太史局丞,另外还有正八品的五官大夫。(即春官大夫、夏官大夫、中官大夫、秋官大夫、冬官大夫),还有正八品的灵台郎,从八品的保章正和正九品的挈壶正,另外还有几个从九品或不入流的学生(包括礼生、历生、测验官、记注官、刻择官、监生、押更、节级、直官、鸡唱等。)。

 太史局人也不多,上下加起来也就二十个左右,官也都挺小的。

 其中正八品灵台郎掌管教习学生,观察天象,八品的保章正周鹤掌管历法、测验晷影、分至表准,从九品的挈壶正林友恩掌管漏刻时辰。

 换后世的说法,这些人都是管日历时间的。

 太史局当然算是古代冷门部门,这部门的官员还有个特点,就是升迁极慢,基本就是在部门里呆一辈子,而且升到顶才从七品。

 不但是宋朝是这样,唐,明清都是如此,没啥出息的。

 但事实上都算大宋技术官员,懂技术的人才啊,可能书读的不好,读的是傍门左道,所以基本上没人能做到大官。

 特别那正九品的挈壶正,元丰改制前,还是从八品,后来就改成正九品了,官是越改越小。

 现场官员顿时又炸锅了,接着赖文俊带头,纷纷下跪,叩谢陛下万岁。

 “朕上午和内阁臣工们商议过,明日下旨,升太史局为正六品。”和火器局差不多了,仅低了一品二级。

 太史局放在后世,相当于地震局、假日办、气象局等好几個部门,加起来就这二十几个人,每年开支,连工资连支出,也就一万贯出头,两万贯不到,这还是赵与芮给他们加了钱之后。

 最出名的还有明朝靖难中的程济。

 就像厕纸一样,用完就可以扔了。

 赵与芮手中正在看名册,正是太史局部门的人事情况和收支情况。

 现在赵与芮打算重用他们,但不是为了封建迷信,反而是为了科学。

 他原本就是个看风水的,得皇帝重用为太史局令,朝中的官员还怪他鼓动皇帝迁皇陵,这些年皇帝也很看重他,迁皇陵的事,全权交给他负责。

 程济还是挺厉害的,感觉比姚广孝还高一个档次,最后小朱消失不见,应该也是他出的主意。

 程济这家伙也会看星相,洪武三十一年,身为岳池县的县学教授(相当于教育局长)的陈济,夜观天相后,脸色大变,后然上书朝廷:“北方会有叛乱兵起,可能是在明年。”推断朱棣会起兵。

 但这种人在朝廷里注定得不到重用,七品官员通常就是他们人生的天花板。

 毕竟在皇帝和大臣眼中,这种人和术士骗子差不多,玩的是奇巧银技,大伙看不起的。

 然后朝廷直接炸锅了,立马派人把他给抓起来,很多人更让皇帝直接杀了他。

 几个人莫名其妙到皇帝面前,小心翼翼的站着。

 古代大部份皇帝对他们都不看重,就像后世的厕纸一样,擦到屁鼓了就用下,用完就扔了。

 “陛下圣明。”太史局令赖文俊率先大喜。

 事后证明程济推断正确,小朱也没杀他,还给他升了官,但之后就没有管他,弄了个翰林院编修呆着。

 赵与芮这话说完,不是是赖文俊,现场另几个官员都是大喜。

 看着一众官员们,赵与芮缓缓道:“太史局在外人看来,只是个不起眼的小部门,官吏们也不多,但却掌管着大宋的天文时刻,朕以为,咱们人族没有学会文字之前,在不懂书画的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天文地理,时刻季节,所以后来才能超越野兽动物,统治这个世界,而这些技术,在现在的有些人眼里居然成为旁门左道,朕认为,这都得算是上古的传承,值得推广和重视。”

 程济却对朱允炆说,皇帝你可以先把我关起来,明年要是北方没人造反,你就杀我。

 现在皇帝对他的太史局也提出了新的看法。

 赵与芮笑着让他起身,接着道:“太史局诸官员相应升品。”

 按原来的太史令从七品,升从正六品,每人升三级。

 这样正八品的就为从六品,正九品的就为从七品。

 “朕观太史局官员,很多都是多年未升。”

 “以后新学生进去,三年为吏,再三年升从九品,再五年升正九品,以后五年一升,若无实职空缺,也得享受相应的俸禄待遇,只要在太史局,最高俸禄可以拿到正六品。”

 “陛下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众人再次喜极而拜。

 大伙还是听的明白的,因为太史局的人经常几

十年不能升迁,有人干到老死还是九品八品,现在赵与芮让他们五年一升,如果没有实职,但工资待遇一样升。

 这样大部份人到退休时,可以拿到正六品的工资了。

 再次起身后,所有人都眼巴巴看着皇帝。

 皇帝突然对他们这么好,肯定有事情啊。

 “我朝现在,如何计时,古人又是如何计时?”赵与芮这时问。

 计时的事,主要由保章正周鹤、挈壶正林友恩两人管,下面还带着几个学生,比如测验官、记注官、刻择官,甚至还有押更,鸡唱都是,后面几个一般都是吏,也有从九品的官,比较少见。

 赖文俊看了眼周鹤两人。

 两人不约而同往前一步。

 “回陛下。”周鹤年纪大点,资格老点,便先道:“古人最早,用铜壶滴漏--”

 周鹤先给皇帝科普古代计时方法。

 最早用滴漏,接着又用烧香计时,古代经常说一柱香时间,就是用香计时,但不是竖着烧,古代计时将香横放,上面再放上连有钢珠的绳子,钢珠和钢珠之间就代表着时间。

 比如是两个钢珠五分钟,三个钢珠十分钟,当然,这边是假设,具体时间按各朝各代各种计算也不同。

 当然,这一般是指普通百姓家中,身为皇朝中枢,通常就比较高级了。

 早些年东汉张衡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他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仪器通过转动机械,把浑象和漏壶结合起来,以漏壶流水控制浑象,使它与天球同步转动,以显示星空的周日视运动。漏水转浑天仪还有一个附属机构即瑞轮冥菜,由传动装置和浑象相连,实现机械日历功能。

 这玩意一天正好转一周,在那时是算是相当精准的,然后到北宋时,元祜三年(1088)苏颂和韩公廉等创制水运仪象台,已运用了擒纵机构,更加高级了。

 水运仪象台是集天文观测、天文演示和报时系统为一体的大型自动化天文仪器,当时也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制造史上的高峰,被誉为是世界上的最早的天文钟。

 除此之外,还有日晷,刻漏等各种计时方法。

 因为水运仪象台比较大,通常也只有在皇朝在枢才有,那么在其他地方,就可以用日晷,刻漏等计时。

 其中日晷比较早出现,就是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计时,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好是一日24小时,也算比较先进了。

 日晷不但能显示一天之内的时刻,还能显示节气和月份。当然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笨重而且看不到阳光的时候不能用,比如阴天和晚上。

 而临安太史局现在,主要有用两种方式,即有北宋传下来的水运仪象台,又有日晷,因为日晷阴天和晚上不能用么,所以必须配备水运仪象台。

 不过挈壶正林友恩说,这两玩意都有点阵旧了,朝廷也一直没拔款重建,有时候还会用到刻漏。

 这两玩意都用了有几十年,估计也该退休了。

 赵与芮听了大感兴趣:“走,带朕去看看。”

 这是他登基以来第一次到太史局,没关系,以前太忙,天天忙着斗蒙古,现在算是有时间干点别的事。

 太史局衙门也不大,就在丽正门进来西边,他和都进奏院一样,是少数几个能在皇城内的衙门。

 就在水运仪象台比较重比较大,不好搬迁,而且必须要放在皇城内,才能显示皇帝威仪。

 赵与芮到现场一看也比较震惊啊,这玩意是北宋发明的,肯定也是代用了古人的智慧,整个水运仪象台高达十二米,宽七米,用铜和木为主要材料,呈方形,一共分为三层。

 最下层包括报时装置和全台的动力机构等。设有向南打开的大门,门里装置有五层木阁,木阁后面是机械传动系统。

 赵与芮专门看了下,非常先进啊,用水力驱动,而且有机械传动方式,看到这玩意,谁再说两宋科技不发达,朕要打他脸。

 这可是北宋时就发明的机械,赵与芮仔细端详了下,自己火器局也好,匠作局也好,很多工匠可能也是从这里学到的东西。

 他转身问科技司唐正:“朕的匠作局和火器局,是不是有熟悉这水运仪象台的?”

 唐正道:“回陛下,那许厉的父亲当年就参与了这台水运仪象台的制作,他对机械和水力运用相当熟悉。”

 “朕就说嘛。”赵与芮原本以为大宋的科技是在自己带动下起来的,其实大宋也有很多相关的专家,只是以前没有得到重视罢了。

 他

再看中间,中间层是一间没有窗户的“密室”,里面放置浑象。天球的一半隐没在“地平”之下,另一半露在“地平”的上面,靠机轮带动旋转,转一圈正好是一天二十四小时,真实地再现了星辰的起落等天象的变化。

 上层是一个露天的平台,设有浑仪一座,用龙柱支持,下面有水槽以定水平。浑仪上面覆盖有遮蔽日晒雨淋的木板屋顶,为了便于观测,屋顶可以随意开闭,构思比较巧妙。露台到仪象台的台基有七米多高。

 赵与芮接着又看了日晷,然后发现日晷的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是一日24小时。

 “朕有个想法。”赵与芮看完后转身道。

 众大臣都赶紧听着。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已经是老祖宗们用到现在,用了几千年了。”

 “还得再分明初和时正,还得分一刻两刻。”

 “但咱们在这里看着这些东西,可以准确区分,可外面的百姓和出征军队,却得用别的办法来判断。”

 “咱们应该造一种钟表,可以随身携带,准确的看到每天的时间。”

 “还要把时间更精准,不但要到刻,还得到分,到秒。”

 “比如一息,可以算一秒。”

 赵与芮要造钟表,重新确定时间。

 他今天叫来了科技司的唐正,正是要科技司正太史局的人配合,然后挑选一些参与过水运仪象台和日晷制造的工匠,一起来干这件事。

 因为水运仪象台和日晷都有类似机械齿轮的传动装置,而钟表正需要这样的装置。

 其实齿轮的运用可以往前推一千多年,公园前140年到100年,古希腊人制造了用30至70个齿轮系统组成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计时器。这台仪器被称为“安提凯希拉仪”,由29个彼此咬合的铜质齿轮和多个刻度盘构成,大小与一个午餐盒相当,它于1901年在希腊安提凯希拉岛附近一艘古代沉船上被发现,因此得名,现保存在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

 赖文俊看了眼周鹤两人。

 两人不约而同往前一步。

 “回陛下。”周鹤年纪大点,资格老点,便先道:“古人最早,用铜壶滴漏--”

 周鹤先给皇帝科普古代计时方法。

 最早用滴漏,接着又用烧香计时,古代经常说一柱香时间,就是用香计时,但不是竖着烧,古代计时将香横放,上面再放上连有钢珠的绳子,钢珠和钢珠之间就代表着时间。

 比如是两个钢珠五分钟,三个钢珠十分钟,当然,这边是假设,具体时间按各朝各代各种计算也不同。

 当然,这一般是指普通百姓家中,身为皇朝中枢,通常就比较高级了。

 早些年东汉张衡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他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仪器通过转动机械,把浑象和漏壶结合起来,以漏壶流水控制浑象,使它与天球同步转动,以显示星空的周日视运动。漏水转浑天仪还有一个附属机构即瑞轮冥菜,由传动装置和浑象相连,实现机械日历功能。

 这玩意一天正好转一周,在那时是算是相当精准的,然后到北宋时,元祜三年(1088)苏颂和韩公廉等创制水运仪象台,已运用了擒纵机构,更加高级了。

 水运仪象台是集天文观测、天文演示和报时系统为一体的大型自动化天文仪器,当时也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制造史上的高峰,被誉为是世界上的最早的天文钟。

 除此之外,还有日晷,刻漏等各种计时方法。

 因为水运仪象台比较大,通常也只有在皇朝在枢才有,那么在其他地方,就可以用日晷,刻漏等计时。

 其中日晷比较早出现,就是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计时,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好是一日24小时,也算比较先进了。

 日晷不但能显示一天之内的时刻,还能显示节气和月份。当然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笨重而且看不到阳光的时候不能用,比如阴天和晚上。

 而临安太史局现在,主要有用两种方式,即有北宋传下来的水运仪象台,又有日晷,因为日晷阴天和晚上不能用么,所以必须配备水运仪象台。

 不过挈壶正林友恩说,这两玩意都有点阵旧了,朝廷也一直没拔款重建,有时候还会用到刻漏。

 这两玩意都用了有几十年,估计也该退休了。

 赵与芮听了大感兴

趣:“走,带朕去看看。”

 这是他登基以来第一次到太史局,没关系,以前太忙,天天忙着斗蒙古,现在算是有时间干点别的事。

 太史局衙门也不大,就在丽正门进来西边,他和都进奏院一样,是少数几个能在皇城内的衙门。

 就在水运仪象台比较重比较大,不好搬迁,而且必须要放在皇城内,才能显示皇帝威仪。

 赵与芮到现场一看也比较震惊啊,这玩意是北宋发明的,肯定也是代用了古人的智慧,整个水运仪象台高达十二米,宽七米,用铜和木为主要材料,呈方形,一共分为三层。

 最下层包括报时装置和全台的动力机构等。设有向南打开的大门,门里装置有五层木阁,木阁后面是机械传动系统。

 赵与芮专门看了下,非常先进啊,用水力驱动,而且有机械传动方式,看到这玩意,谁再说两宋科技不发达,朕要打他脸。

 这可是北宋时就发明的机械,赵与芮仔细端详了下,自己火器局也好,匠作局也好,很多工匠可能也是从这里学到的东西。

 他转身问科技司唐正:“朕的匠作局和火器局,是不是有熟悉这水运仪象台的?”

 唐正道:“回陛下,那许厉的父亲当年就参与了这台水运仪象台的制作,他对机械和水力运用相当熟悉。”

 “朕就说嘛。”赵与芮原本以为大宋的科技是在自己带动下起来的,其实大宋也有很多相关的专家,只是以前没有得到重视罢了。

 他再看中间,中间层是一间没有窗户的“密室”,里面放置浑象。天球的一半隐没在“地平”之下,另一半露在“地平”的上面,靠机轮带动旋转,转一圈正好是一天二十四小时,真实地再现了星辰的起落等天象的变化。

 上层是一个露天的平台,设有浑仪一座,用龙柱支持,下面有水槽以定水平。浑仪上面覆盖有遮蔽日晒雨淋的木板屋顶,为了便于观测,屋顶可以随意开闭,构思比较巧妙。露台到仪象台的台基有七米多高。

 赵与芮接着又看了日晷,然后发现日晷的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是一日24小时。

 “朕有个想法。”赵与芮看完后转身道。

 众大臣都赶紧听着。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已经是老祖宗们用到现在,用了几千年了。”

 “还得再分明初和时正,还得分一刻两刻。”

 “但咱们在这里看着这些东西,可以准确区分,可外面的百姓和出征军队,却得用别的办法来判断。”

 “咱们应该造一种钟表,可以随身携带,准确的看到每天的时间。”

 “还要把时间更精准,不但要到刻,还得到分,到秒。”

 “比如一息,可以算一秒。”

 赵与芮要造钟表,重新确定时间。

 他今天叫来了科技司的唐正,正是要科技司正太史局的人配合,然后挑选一些参与过水运仪象台和日晷制造的工匠,一起来干这件事。

 因为水运仪象台和日晷都有类似机械齿轮的传动装置,而钟表正需要这样的装置。

 其实齿轮的运用可以往前推一千多年,公园前140年到100年,古希腊人制造了用30至70个齿轮系统组成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计时器。这台仪器被称为“安提凯希拉仪”,由29个彼此咬合的铜质齿轮和多个刻度盘构成,大小与一个午餐盒相当,它于1901年在希腊安提凯希拉岛附近一艘古代沉船上被发现,因此得名,现保存在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

 赖文俊看了眼周鹤两人。

 两人不约而同往前一步。

 “回陛下。”周鹤年纪大点,资格老点,便先道:“古人最早,用铜壶滴漏--”

 周鹤先给皇帝科普古代计时方法。

 最早用滴漏,接着又用烧香计时,古代经常说一柱香时间,就是用香计时,但不是竖着烧,古代计时将香横放,上面再放上连有钢珠的绳子,钢珠和钢珠之间就代表着时间。

 比如是两个钢珠五分钟,三个钢珠十分钟,当然,这边是假设,具体时间按各朝各代各种计算也不同。

 当然,这一般是指普通百姓家中,身为皇朝中枢,通常就比较高级了。

 早些年东汉张衡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他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仪器通过转动机械,把浑象和漏壶结合起来,以漏壶流水控制浑象,使它与天球同步转动,以显示星空的周日视运动。漏水转浑天仪还有一个附属机构即瑞轮冥菜,由传动装置和浑象相连,实现机械日历功能。

 这玩意一天正好转一周,在那时是算是相当精准的,然后到北宋时,元祜三年(1088)苏颂和韩公廉等创制水运仪象台,已运用了擒纵机构,更加高级了。

 水运仪象台是集天文观测、天文演示和报时系统为一体的大型

自动化天文仪器,当时也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制造史上的高峰,被誉为是世界上的最早的天文钟。

 除此之外,还有日晷,刻漏等各种计时方法。

 因为水运仪象台比较大,通常也只有在皇朝在枢才有,那么在其他地方,就可以用日晷,刻漏等计时。

 其中日晷比较早出现,就是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计时,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好是一日24小时,也算比较先进了。

 日晷不但能显示一天之内的时刻,还能显示节气和月份。当然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笨重而且看不到阳光的时候不能用,比如阴天和晚上。

 而临安太史局现在,主要有用两种方式,即有北宋传下来的水运仪象台,又有日晷,因为日晷阴天和晚上不能用么,所以必须配备水运仪象台。

 不过挈壶正林友恩说,这两玩意都有点阵旧了,朝廷也一直没拔款重建,有时候还会用到刻漏。

 这两玩意都用了有几十年,估计也该退休了。

 赵与芮听了大感兴趣:“走,带朕去看看。”

 这是他登基以来第一次到太史局,没关系,以前太忙,天天忙着斗蒙古,现在算是有时间干点别的事。

 太史局衙门也不大,就在丽正门进来西边,他和都进奏院一样,是少数几个能在皇城内的衙门。

 就在水运仪象台比较重比较大,不好搬迁,而且必须要放在皇城内,才能显示皇帝威仪。

 赵与芮到现场一看也比较震惊啊,这玩意是北宋发明的,肯定也是代用了古人的智慧,整个水运仪象台高达十二米,宽七米,用铜和木为主要材料,呈方形,一共分为三层。

 最下层包括报时装置和全台的动力机构等。设有向南打开的大门,门里装置有五层木阁,木阁后面是机械传动系统。

 赵与芮专门看了下,非常先进啊,用水力驱动,而且有机械传动方式,看到这玩意,谁再说两宋科技不发达,朕要打他脸。

 这可是北宋时就发明的机械,赵与芮仔细端详了下,自己火器局也好,匠作局也好,很多工匠可能也是从这里学到的东西。

 他转身问科技司唐正:“朕的匠作局和火器局,是不是有熟悉这水运仪象台的?”

 唐正道:“回陛下,那许厉的父亲当年就参与了这台水运仪象台的制作,他对机械和水力运用相当熟悉。”

 “朕就说嘛。”赵与芮原本以为大宋的科技是在自己带动下起来的,其实大宋也有很多相关的专家,只是以前没有得到重视罢了。

 他再看中间,中间层是一间没有窗户的“密室”,里面放置浑象。天球的一半隐没在“地平”之下,另一半露在“地平”的上面,靠机轮带动旋转,转一圈正好是一天二十四小时,真实地再现了星辰的起落等天象的变化。

 上层是一个露天的平台,设有浑仪一座,用龙柱支持,下面有水槽以定水平。浑仪上面覆盖有遮蔽日晒雨淋的木板屋顶,为了便于观测,屋顶可以随意开闭,构思比较巧妙。露台到仪象台的台基有七米多高。

 赵与芮接着又看了日晷,然后发现日晷的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是一日24小时。

 “朕有个想法。”赵与芮看完后转身道。

 众大臣都赶紧听着。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已经是老祖宗们用到现在,用了几千年了。”

 “还得再分明初和时正,还得分一刻两刻。”

 “但咱们在这里看着这些东西,可以准确区分,可外面的百姓和出征军队,却得用别的办法来判断。”

 “咱们应该造一种钟表,可以随身携带,准确的看到每天的时间。”

 “还要把时间更精准,不但要到刻,还得到分,到秒。”

 “比如一息,可以算一秒。”

 赵与芮要造钟表,重新确定时间。

 他今天叫来了科技司的唐正,正是要科技司正太史局的人配合,然后挑选一些参与过水运仪象台和日晷制造的工匠,一起来干这件事。

 因为水运仪象台和日晷都有类似机械齿轮的传动装置,而钟表正需要这样的装置。

 其实齿轮的运用可以往前推一千多年,公园前140年到100年,古希腊人制造了用30至70个齿轮系统组成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计时器。这台仪器被称为“安提凯希拉仪”,由29个彼此咬合的铜质齿轮和多个刻

度盘构成,大小与一个午餐盒相当,它于1901年在希腊安提凯希拉岛附近一艘古代沉船上被发现,因此得名,现保存在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

 赖文俊看了眼周鹤两人。

 两人不约而同往前一步。

 “回陛下。”周鹤年纪大点,资格老点,便先道:“古人最早,用铜壶滴漏--”

 周鹤先给皇帝科普古代计时方法。

 最早用滴漏,接着又用烧香计时,古代经常说一柱香时间,就是用香计时,但不是竖着烧,古代计时将香横放,上面再放上连有钢珠的绳子,钢珠和钢珠之间就代表着时间。

 比如是两个钢珠五分钟,三个钢珠十分钟,当然,这边是假设,具体时间按各朝各代各种计算也不同。

 当然,这一般是指普通百姓家中,身为皇朝中枢,通常就比较高级了。

 早些年东汉张衡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他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仪器通过转动机械,把浑象和漏壶结合起来,以漏壶流水控制浑象,使它与天球同步转动,以显示星空的周日视运动。漏水转浑天仪还有一个附属机构即瑞轮冥菜,由传动装置和浑象相连,实现机械日历功能。

 这玩意一天正好转一周,在那时是算是相当精准的,然后到北宋时,元祜三年(1088)苏颂和韩公廉等创制水运仪象台,已运用了擒纵机构,更加高级了。

 水运仪象台是集天文观测、天文演示和报时系统为一体的大型自动化天文仪器,当时也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制造史上的高峰,被誉为是世界上的最早的天文钟。

 除此之外,还有日晷,刻漏等各种计时方法。

 因为水运仪象台比较大,通常也只有在皇朝在枢才有,那么在其他地方,就可以用日晷,刻漏等计时。

 其中日晷比较早出现,就是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计时,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好是一日24小时,也算比较先进了。

 日晷不但能显示一天之内的时刻,还能显示节气和月份。当然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笨重而且看不到阳光的时候不能用,比如阴天和晚上。

 而临安太史局现在,主要有用两种方式,即有北宋传下来的水运仪象台,又有日晷,因为日晷阴天和晚上不能用么,所以必须配备水运仪象台。

 不过挈壶正林友恩说,这两玩意都有点阵旧了,朝廷也一直没拔款重建,有时候还会用到刻漏。

 这两玩意都用了有几十年,估计也该退休了。

 赵与芮听了大感兴趣:“走,带朕去看看。”

 这是他登基以来第一次到太史局,没关系,以前太忙,天天忙着斗蒙古,现在算是有时间干点别的事。

 太史局衙门也不大,就在丽正门进来西边,他和都进奏院一样,是少数几个能在皇城内的衙门。

 就在水运仪象台比较重比较大,不好搬迁,而且必须要放在皇城内,才能显示皇帝威仪。

 赵与芮到现场一看也比较震惊啊,这玩意是北宋发明的,肯定也是代用了古人的智慧,整个水运仪象台高达十二米,宽七米,用铜和木为主要材料,呈方形,一共分为三层。

 最下层包括报时装置和全台的动力机构等。设有向南打开的大门,门里装置有五层木阁,木阁后面是机械传动系统。

 赵与芮专门看了下,非常先进啊,用水力驱动,而且有机械传动方式,看到这玩意,谁再说两宋科技不发达,朕要打他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