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来即便是天纵英才于德国,它也不可能设计出如此优异的武器。
德军坦克数量不多,装备先进;
不计成本的强调单车质量性能,在战斗中确实取得傲人的战损交换比,但做不到快速生产,加之合格坦克手的培训同样复杂,兵员和装备均不能及时有效补充前线的损耗,所以导致德国坦克越打越少,战斗力持续走低;
相比较盟军则不存在这般窘境,盟军坦克相对于德军装甲部队的数量优势也让自身更经得住消耗,而且利于快速补充。
时间一长,双方力量此消彼长,德军的坦克和坦克手消耗殆尽,整个装甲部队便难逃引颈待戮的命运。
其四,盟军并非没有能力研究高性能坦克。
二站德国的科技水平并非网友yy的那般领先同盟国,在雷达、战斗机、轰炸机、舰艇、原子能等方面,盟国相对于德国有压倒性优势。
坦克研发方面盟国的优势也很明显,毛熊和德国的装甲装备几乎同时起步发展,两国在一战后在坦克研发上有过深度的合作,双方正常速度发展坦克的结果是德国遭遇“t34危机”,这充分说明毛熊在坦克研发水平是领先德国的;
至于德国后来者居上,研制出了更先进的虎豹坦克也只是德国不计代价,穷尽举国之力快速突击的结果,并不意味着在研发水平和理念上反超毛熊。
正常发展坦克毛熊况且占优,若效仿德国不计代价却不能研制出比虎豹更优秀的坦克,明显缺乏信服力。
同样,丑国在二战除了在原子能武器方面领先世界,在其他装备方面并没有领先其他国家,难道说丑国的科技水平不行,没有能力研究出其他国家所拥有的先进装备
当然不可能,否则的话战后丑国军工民用科技在世界“独孤求败”又作何解释
二战时丑国人只是对“西方兵圣”克劳塞维兹的话奉若神明,一心只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并无热衷那些胡里哨的,对战局发展没有影响的“黑科技”,自己唯一拥有的黑科技——原子弹的数量当时也仅仅只有三颗而已。
而那些并非独步天下的装备,如天上的飞机,地上的坦克汽车,海里的军舰却是多如牛毛。
德国不计代价的追求武器性能的做法,毛熊在冷战时期也有表现,在科技水平和工业能力劣于丑国的情况下,仍能研发出比丑国更先进的武器装备。
另外在航空航天领域,毛熊的太空技术并不比丑国先进,却能在太空竞赛初期领先丑国十几年;这仍是二战时期德国不计代价,凭借举国之力专注某个领域而出奇迹的翻版。
盟军坦克性能不如虎豹,并不意味着盟军没有能力制造出类似虎豹的优秀坦克,而是盟军更懂得取舍,对取胜之道的参悟更为到位。
盟军并非德军高层那般刻板,并不一味要求质量上压倒对方,而是本着实用主义精神,找准装备数量和质量性能的最佳结合点,将一款性能均衡的坦大量应用于大兵团作战,将一款中庸坦克的性能发挥到了极致。
其五,德国的三号、四号坦克和“德国版t-34”就很够用。
德国的三号、四号坦克虽不如t34,但是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可以批量生产。
在虎豹坦克没有出现前,德国凭借两种坦克几乎百战百胜,德国的将军们用实践证明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
“t34危机”爆发后德国确实有研发新型坦克的必要,当时戴姆勒-奔驰公司、斯柯达公司研发的vk3002db坦克从外形、性能等方面完全照抄苏联t-34坦克,就是“t-34德国版”,却遭到希大爷否决,an公司推出了vk3002原型车则获标生产,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黑豹坦克。
希大爷弃用“德国版t-34”是舍本求末的表现,因为德国凭借三号、四号坦克就能击败t34,黑豹坦克就显得性能过剩了。
研发新坦克的目的不应该是在质量上碾压对手,更重要的是更加适合战场的需求,取得胜利的同时减少自己的损失。
舍弃“德版t34”采用黑豹,虽然在单车性能秒杀t34,但是终因数量太少,指挥官战争艺术的发挥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德国装甲部队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如果德国采用“德版t34”,坦克的产量和坦克手的培训就不再是制约德军装甲部队的短板,德军装甲力量将比二战初期更加强大。
此外,德军在战争初中期的坦克装甲车作战理论和指挥官的战术素养是领先于毛熊的,德军完全有可能在毛熊装甲部队的战略理论和战术成熟之前将其击败。
如此,德军在战场上的优势将更加明显,战争的天平将会朝德国倾斜。
数量优势一直是战争中最简单最粗暴有效的优势,对此德军高层深以为然,二站期间无论是闪击波兰,不列颠空战,法国战役还有苏德战场都尽可能集结了比对手更多数量的兵力和装备。
不过德军指挥官和德粉似乎极力回避这一点:打胜了就极力吹嘘德军的装备是如何的先进,失败了就违背最基本的哲学原则,抱怨对手出动了数倍于己的兵力,将自身主观原因的致败因素归咎于对手的“人海战术”,却只字不提自己的兵力不比对手少多少。
以苏德战争为例,德军共计投入兵力九百多万,苏军总兵力一千多万,两者相差无几,苏军在绝大部分很多战役集结了比德军更多的兵力,但是巴巴罗萨计划、莫斯科战役等诸多战役德军投入兵力远大于苏军,为何德军在这些战役中从不表述自己采用了“人海战术”
事实上算上德国的仆从军,苏德战争双方投入总兵力几乎相等,在战役层面苏联为何总能集结数倍于敌的兵力呢
实际上这是指挥官的战争指挥艺术,也是指战员的军事素养能力的体现。
事实上各国对数量优势是非常重视的,为历代军事家所推崇。
纵观整个战争期间,德国陆军的中型坦克,如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系列,已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然而德国人并没有忽视现代战场不断变化的要求,早在1937年就一直设想更换他们的四号坦克系列,但由于需求每月都会发生变化,研究进展缓慢。
这项工作是由之前与英国玛蒂尔达坦克和法国坦克b1重型坦克的战斗推动的。
1941年6月,希大爷实施“巴巴罗萨行动”入侵毛熊,这次行动注定了第三帝国的命运,在前期,德国人遇到了毛熊陆军新服役的t-34和kv-1重型系列坦克。
这些火炮精良、装甲优秀的坦克可与德国人的一二三四号坦克匹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t-34使用了全倾斜装甲,使用了大型胶圈负重轮安装在宽履带上,并安装了76.2毫米主炮。
德国工程师在研究了几辆被俘获的坦克后,对毛熊的设计倍加赞赏。
德国人决定立即开始根据t-34的倾斜装甲研发新坦克,并最终研制出优秀的“黑豹”系列中型坦克
这辆坦克具有更宽的履带、交错负重轮、倾斜的装甲保护和强大的75毫米长身管主炮——这些都是从研究t-34中学到的。
亨舍尔和保时捷的设计仍然存在,并最终演变为“虎王”重型坦克。
最初,亨舍尔和保时捷都交付了一个新的坦克设计,其重量范围为30-35吨。
两家公司分别交付了vk.30.01(h)和vk.30.01(p)(亨舍尔的h和保时捷的“p”)原型车。
这两辆都没有被选中,但进一步开发仍在继续,1941年5月出现了一个名为“vk.45.01”的新项目。
vk.45.01配备了88毫米炮,是一种实用的反坦克武器,最初以防空炮进行战斗,然后演变为有效的坦克杀手,克虏伯被指派交付主炮和炮塔组件。
新坦克定于 1942年 4月 20日作为元首生日礼物进行审查。
亨舍尔原型车为vk.45.01,而保时捷提交成为vk.45.01。
费迪南德保时捷与希大爷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他的公司从中受益匪浅,从而灌输了一种错误的信心,即保时捷的设计将比亨舍尔更优秀。
在正式分配生产订单之前,费迪南为他的车间配备了100种保时捷坦克设计。
原型车由希大爷按计划完成并接受审查,保时捷设计被视为最受欢迎的车型。
对保时捷来说不幸的是,由于测试期间的故障非常突出,使用燃气动力系统注定了他的失败。
1942年10月,德国当局成立了一个名为“虎”的特别委员会,以做出最终裁决,并选择了亨舍尔的设计进行系列制作。
该坦克被指定为pzkpfw vi af.h(sdkfz 182)。
为数不多的已完成的保时捷vk.45.01(也称为“虎p”)被再利用,成为其他战场工具,包括“berg-panzer vi”回收车和虎p型指挥坦克。
为了提高可靠性和后勤维修,一些发动机被迈巴赫型发动机所取代。
其他虎p坦克则成为斐迪南坦克歼击车的底盘,据说只有一辆完全体虎p重型坦克参加过战斗行动。
pzkpfw vi在生产决定做出后继续开发,对原始设计的更改产生了更重的竞争者——现在比原始规格中预计的45吨重量限制高出10吨。
增加的重量迫使工程师通过在每侧履带增加一个外负重轮来补偿(即交错负重轮),并使其无法直接通过铁路运输。
因此,推出了两套履带——一套战斗用履带,使重量更好的分散开,另一套为运输用窄履带。
履带可以由虎式坦克的成员在半小时内更换完毕,方法是拆除所有外负重轮,然后安装更窄的履带运行(螺母警告)只有这样,虎式坦克才能通过铁路运输。
德国当局最终接受了重量增加,因为他们看到了虎式出色的装甲和强大的主炮。
全面生产计划于1942年8月开始,前四辆虎式已经下线,预计每月生产12辆。
最初的250辆虎式配备了迈巴赫hl 210 p30发动机,输出功率为650马力。
在第250辆车之后,发动机更换为迈巴赫hl 230 p45,该发动机将输出功率增加到700马力。
这些迈巴赫发动机是根据现有的飞机发动机重新设计的,并安装在德国陆军的中型和重型坦克上。hl 230 p45与豹式坦克使用的发动机相同。
油箱的油量能在公路上行驶85英里,越野下降到40英里。
报告称,虎式在加油之前只能运行 2.5小时。
因此,许多虎式坦克在战斗中报废,仅仅是因为它的油用完了,这些坦克被炸毁,以防止敌人俘虏。
由于迈巴赫发动机的局限性,自行开往前线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铁路运输,尽管这需要提前做好大量准备。
因此,涉及使用虎式坦克的战役是预先规划好的。
在第391辆虎式之后改进了炮塔,重新设计了指挥官舱盖,这个舱盖与黑豹系列中的没有什么不同,炮塔后部留出了逃生舱口。
1943年6月后新增了g34机枪安装在舱盖上,加强对步兵的防御。
在这之后还改进了负重轮,将原车的橡胶圈换为钢圈。
由于德国战争局势恶化,最后的54辆虎式是由报废的车体进行重建并建造了新的炮塔(至少22座新炮塔)来填补。
此外,虎h还有一定的涉水能力。
1944年 2月后,虎式坦克的车体被用来满足德国陆军的其他要求。包括装甲回收车(arv),因为虎式本身比当时服役的任何的装甲回收车都重。
还有一种名为“befehlspaiger”的指挥坦克,配有额外的通信设备。
自行火炮“突击虎”安装了380毫米臼炮时,拥有恐怖的摧毁能力。
想要让虎式坦克发挥出最大威力,必须要配备相应的战术。
1943年5月,在某次位于哈尔科夫郊外的装甲演习中,时任“警卫旗队”师第1装甲团团长的格奥尔格舍恩伯格中校问了刚上任“虎”式排排长的魏特曼一个问题:
“假如你发现有大约30多辆的t-34从1500米的距离上对你发起进攻,你接下来会怎么办”
魏特曼回答道:“油门踩下去,喂他们吃炮弹!”
话音刚落,舍恩伯格便笑着纠正道:
“伱应该把车开到有掩护的地方,然后等待援军的到来。”
一年多之后的1944年6月13日,在树篱的蔽护下,魏特曼安静地看着英军第7装甲师的装甲纵队从自己的眼前驶过,思虑片刻后,他很快就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每一场遭遇战,都不可能完全按着书上所写好的战术原则去进行。
由此,在评价某次作战并作出任何与对错有关的评价时,都应慎重地斟酌后再下结论,毕竟运气与勇气这样的不可控因素同样也能带来胜利——即便指挥官有可能在战斗中犯下了战术上的错误。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战术原则是完全无用的,一些值得学习的适用性广泛的战术原则是指挥官集训时的主题之一。
对于“虎”式部队而言,官方印发以及作战部队自身总结的一系列作战指令弥补了德军在这方面的培训不足。
在怎样的战斗中投入“虎”式才能收获到最大的回报
德式防御的本质其实就是反击,由此,按照德军的观点,将“虎”式投入攻势迅猛的反击中将能极大限度地发挥出它的作战效率,即——动用所有可支配的兵力,如同紧握的钢铁重拳般,自敌军的侧翼发起猛攻,如果能出其不意,那效果就会更好。
印发给各营的作战指令中对这一点进行了充分的说明:
因此,掌握在指挥官手中的“虎”式重装甲营是一柄强大焦点兵器——团结一致,作为矛头冷酷地对敌军发起进攻时,方能显现出“虎”式营的锋芒。
把“虎”式坦克分散使用将会降低其对战场的影响力。若是为“虎”式营的部署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在决定性的时刻将其投入战斗,就能保障一场作战能取得充分地胜利。
然而,在实战中,由于“虎”式营可部署的车辆数目通常处于剧烈的波动中,这也就迫使已做好战斗准备的“虎”式部队通常被配属给由经验丰富的军官所指挥的装甲战斗群。
至于将整个完好无缺的“虎”式营投入作战的豪华手笔,只有在大规模的作战行动中才有机会出现,而且前提是部队早已提前得到了行动通知。
如此,部队才有时间去做战斗准备,尽可能地提高可用车辆的数目。
这就好比狼群袭击猎物目标,必须得有针对性的去侦查,确定猎物数量和规模,再决定投入多少兵力,是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