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花玉露 作品

第125章 投资英伦(1w)(第2页)

 

1944年是冰岛刚刚成立的日子,对于这个新成立的国家来说,附近海域里丰富的鳕鱼捕捞量,是其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渔业资源一度占到冰岛出口资源的70%-80%)。

 

但早在15世纪,这里就是欧洲各国渔民丰收的狂欢地,英国人在其中分到的“蛋糕”数一数二。

 

1893年时,统治冰岛的丹麦人就曾向英国提出索赔,认为英国人发明出的拖网渔船造成的过量捕捞,严重伤害了他们的渔业利益。

 

从20世纪起,英国的拖网渔船每天浩浩荡荡在冰岛海域打捞。

 

截至二站以前,英国人在冰岛水域的捕鱼量就已经达到他们在其他海域捕鱼总量的2倍以上。

 

1952年的捕捞量更是达到了142万吨,大有掏空冰岛生存资本的趋势。

 

英国和冰岛围绕“鳕鱼”的一系列争端就此展开。

 

二站之后,冰岛先后于1958年、1971年和1975年,单方面宣布扩大禁渔区到4海里、12海里,以至最后的200海里。

 

并且针对英国渔民的拖网渔船,发明出见招拆招的割网机。

 

1973年1月8日那一天,冰岛人就一次性割断了18艘英国渔船的拖网,彻底惹恼了英国。

 

为了争夺民众的口粮、宝贵的渔业资源,双方都派出舰队开进了冰岛海域,英国最多一次曾派出17艘驱逐舰和19艘护卫舰在内的50艘战舰,海战几乎一触即发。

 

论军事实力,冰岛自然不是英国的对手,但是二战以后的冷战格局中,冰岛却从一个边缘的岛国一跃成为两大世界体系的关键地带,而冰岛也巧借了这一点。

 

在前两次的“鳕鱼之战”中,冰岛屡屡以海域要求,威胁将退出北约加入毛熊阵营;

 

另一方面又给丑国施压,扬言不解决冰岛海域问题就要关闭其在冰岛的军事基地。

 

在北约和丑国的施压下,英国只能默认了冰岛12海里的禁渔区权利。

 

第三次的“鳕鱼之战”胜利者依旧是冰岛,恰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制定会议期间,冰岛干脆利用“专属经济区”的概念,提出在离领海基线200海里的区域内,一个国家拥有对其渔业资源捕捞的自由。

 

冰岛积极争取舆论环境的努力,得到了国际上大部分国家的同情与支持,最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专属经济区范围的规定就采用了“200海里”的标准。

 

总而言之,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有根源的,有因必有果。

 

朱传仁和马里斯的贸易生意也从这一天开始做起,大到各种轻工业产品,小到土豆、罐头,只要朱传仁能弄到、能生产的,全部装上船往英国运。

 

而马里斯需要做的就是打通英国海关,免除税收,让他们的货物能够轻而易举的登陆英伦。

 

然而朱传仁也没想到,最受欢迎的,恰恰是在国内销量一直没有起色的午餐肉罐头。

 

他有些不理解,便拜托马里斯让人在英国本土做个调查,为什么从远东来的午餐肉,比从大西洋对岸来的午餐肉更受欢迎。

 

而得到的结论让他哭笑不得,原来英国人也分得出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

 

调查显示,78%的顾客认为‘好朋友’午餐肉的味道比其它品牌更加美味,且含肉量更高。

 

15%的顾客认为味道大差不差,但价格便宜不少,‘好朋友’午餐肉更具性价比。

 

剩下的人则认为远东产不出好东西,这就是本能的抗拒,可以忽略不计。

 

总之,凭借午餐肉罐头,‘好朋友’品牌彻底吹响了在英伦的号角。

 

紧接着,巧克力派也在英伦流行开来,没别的可说,就是便宜、好吃,仅此而已。

 

很多英伦百姓习惯将巧克力派当做早餐,配上两片午餐肉,再喝上一杯牛奶,渐渐成为了他们的一种习惯。

 

朱传仁见状,加大了‘好朋友’在英伦的营销力度,将其吹成了来自远东的百年高端食品制造商。

 

在马里斯的运作下,很快,‘好丽友’在英国利物浦建造了海外第一座工厂,开辟了巧克力派和午餐肉的生产线。

 

紧接着,朱传仁又耗资13万英镑,在劳斯莱斯口中夺下宾利汽车,正式入主这家传奇汽车品牌。

 

这项投资也跟马里斯有关,原本他是想自己收购的,但因为资金问题,不得不找朱传仁借款。

 

然而朱传仁得知以后,干脆跟马里斯商量,由自己出资收购,马里斯代持股份。

 

这样做既能圆了马里斯的汽车梦,还能让自己躲在幕后,暗中控制这家英国皇室的御用汽车品牌。

 

这还没完,朱传仁马不停蹄的派人在苏格兰地区大肆收购威士忌酒厂。

 

一想到二十一世纪,英国和苏格兰人引以为傲的威士忌全部都在朱传仁这个华人手中,他心里就一阵痛快。

 

不得不说,做生意和投资赶得巧不如赶得早,这年头,因为经济大萧条,英国各行各业都遭受了严重打击,威士忌产业亦是如此。

 

朱传仁一口气买了十几家威士忌酒坊,总共才了两家宾利的钱,简直比白菜还便宜。

 

最关键的是,他买下酒厂以后并未搞什么合并,而是让各个酒厂坚持自己的酿酒理念,各自发展,表面上看,各家品牌都是相互独立的,但实际上,背后老板都是一个人。

 

朱传仁怕吝啬的英国佬事后清算,所以自始至终都没亲自出面,全部由马里斯负责,这位曾经的租界总董,富家子弟,都快成朱传仁的白手套了。

 

有心细的人能够发现,朱传仁的投资基本都集中在不列颠中北部地区,南部就好像有什么天坑一样,完全没有涉足。

 

为什么

 

当然是预防未来的战争啊。

 

二站中,甚至整个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空战之一,就发生在不列颠上空,而中南部是主要战区,朱传仁脑子被驴踢了才会在南部投资,嫌自己的钱太多吗

 

至于为什么冒着被轰炸的危险依然要在英国投资,也是因为朱传仁知道最后的结果。

 

英国人打赢了空战,虽然很惨烈,但赢就是赢了。

 

说起来,英国皇家空军是个很年轻的军种,诞生于1918年4月1日,它分为3个司令部:轰炸机司令部、海岸空军司令部和战斗机司令部。

 

由于空军是战略性的支柱力量,因此很受英国的重视。

 

1934年3月,驻扎在英国本土的皇家空军作战飞机只有605架;1938年9月增加到1103架;到1939年9月,增长为1377架。

 

按照英国的“方案”,到1942年3月,皇家空军将拥有163个飞行中队,其中50%60%将是新型的单翼战斗机。

 

英国的大力扶持让战斗机部队拥有了几大“独门法宝”。

 

先说这第一宝,那就是经验丰富却不墨守成规的指挥官休道丁将军。

 

这位战斗机部队的“掌门人”于1882年出生于苏格兰,1900年毕业于著名的桑赫斯特皇家陆军军官学校(英国的西点和圣西尔),和丘吉尔、蒙哥马利是校友。

 

一站期,道丁加入了陆军的炮兵部队,后来改行加入了陆军航空队。

 

一站后,道丁官运亨通,1929年成为驻巴勒斯坦英国空军司令,1930-1936年出任英国航空委员会委员,负责皇家空军的建设工作。

 

1936年,他以上将军衔出任皇家空军战斗机部队的司令。

 

在他任职期间,为战斗机部队引入了大量的新技术,新装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雷达和新式战斗机。

 

战斗机部队的第二宝就是二站时期的全新武器——雷达。

 

20世纪30年代,英国和德国的科学家都开始研究如何利用无线电脉冲的反射来发现人类视距以外的物体,并且通过发射和反射波之间的时长来确认目标的距离。

 

英国技术人员率先将雷达技术实用化,他们的研究成果引起了道丁的重视,雷达很快成了英国防空系统的核心。

 

从1936年开始,英国在东南沿海地区部署了鲜为人知的“本土链”雷达网,雷达站从英格兰北部一直延伸到威尔士的最西端。

 

到1940年7月,英国共建成雷达站51座,其中东南沿海地区有38座,形成了严密的雷达警戒体系。

 

皇家空军战斗机部队的第三宝是以“飓风”和“喷火”为代表的单翼战斗机,它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闻名遐迩的一代名机。

 

“飓风”战斗机于1936年开始装备皇家空军,到不列颠空战之前,它一共生产了2300架,整个战争期间的产量超过1.7万架。

 

“飓风”战斗机是英国第一种起落架可以收放的飞机,它采用半金属结构,单翼单座,流线型机身,密封时舱盖可以向后打开(方便飞行员跳伞)。

 

最高时速为519千米,最大航程1040千米,机载武器为8挺7.62毫米机枪,以制造简单、维护方便、机身坚固而著称。

 

“喷火”战斗机于1938年开始装备皇家空军,到不列颠空战之前,它一共生产了1100架,整个战争期间的产量为2.27万架。

 

“喷火”战斗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唯一一种能在性能上和德国bf-109战斗机并驾齐驱的英国飞机,它采用全金属结构,最高时速为657千米,最大航程1060千米。

 

机载武器为8挺7.7毫米机枪或2门20毫米机炮加上4挺7.7毫米机枪,以火力猛,速度快、机动性好著称。

 

和死敌bf-109e型(不列颠空战时期德国空军主力战机)相比,“飓风”在性能上基本落于下风,“喷火”则性能相当,它的转弯半径比bf-109更小,在4500米以下空城飞行速度更快;

 

而bf-109爬升性能更好,在6000米以上空城飞行速度更快。

 

有了这“吉祥三宝”,英国皇家空军战斗机部队在战前虽然不如德国空军强大,但也算欧洲前三的空中力量。

 

1940年5月10日,德国向西欧发动了进攻。

 

在空中战场,法国人的索尼尔s-406战斗机被性能更为先进的bf-109战斗机打得落流水,德国人牢牢掌握了战场制空权。

 

皇家空军的表现如何呢

 

在5月8日到18日的10天时间里,皇家空军派驻法国的部队就损失了250架“飓风”战斗机。

 

在5月26日到6月4日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中,皇家空军再次损失了150架“飓风”战斗机,战斗机部队1/3的力量就这样葬送在了欧洲大陆。

 

究其原因,除了“飓风”战斗机的性能落后于bf-109之外,落后的战术也是主要的原因。

 

在20世纪20年代,皇家空军战斗机部队的编队模式为三机的“v”字形,也就是长机在前,两架僚机位于长机的侧后方,与长机相隔100米左右。

 

实战中,一个小队6架飞机或者一个中队12架飞机往往组成更大的“v”字编队,这样的战术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发挥团队的火力优势,最大的缺点是观赏性远大于实战性。

 

一旦编队被高速而来的德国战斗机冲散,或是长机被击落,僚机和落单的飞机将遭到对方熟练的双机战术无情屠杀!

 

而德国空军在西班牙内战后就抛弃了“v”字形编队,采用了更为灵活的双机“一”字形编队,战术相对来说,更为机动灵活。

 

在法国战役中,一次皇家空军3个中队的36架“飓风”正在以“v”字形编队飞行,10多架bf-109突然从他们身后的云层出现。

 

没等笨拙的“飓风”完成转弯迎敌,德国飞行员已经对编队最后的“飓风”一通猛打,先后击落了4架“飓风”战斗机,然后利用速度优势扬长而去。

 

整个战斗过程中,“飓风”甚至连一发子弹都没有射出,有的飞行员甚至连敌机都没看见。

 

以3倍于敌机的优势,却落得如此凄惨的结局,着实让皇家空军战斗机部队丢尽了脸面。

 

到1940年7月,德国军队已经横扫了欧洲大陆,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相继投降,整个欧洲只剩下英国还在对抗希大爷。

 

大英帝国面对的局面前所未有的险恶,虽然敦刻尔克大撤退奇迹般地将30多万军队撤回了英伦三岛,但所有的重武器和车辆丢失殆尽。

 

英国本土的正规军只剩下26个步兵师、一个装甲师和若干独立部队,其中大多数步兵师的兵员只有正常编制的一半,火炮只有正常的1/6。

 

整个英国陆军只剩下780门火炮、160门反坦克炮和200辆坦克!

 

至于总人数达到150万人的国民自卫军,装备更是惨不忍睹,士兵们使用的是一切可得到的武器,包括私人枪支、燃烧瓶和自制的火焰喷射器。

 

皇家空军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欧洲大陆的惨败让英国人损失了1000多架飞机,英国的防空只能依靠不到700架的战斗机和4000余门高射炮,其中真正能够用来抵御德国空军的就是法国战役中千方百计保存下来的54个战斗机中队。

 

用丘吉尔的话说:

 

“在1940年,只要有15万德国士兵在不列颠登陆,我们就将面对一场可怕的灾难。”

 

西欧战事结束后,希大爷一直幻想着英国会和德国媾和,他认为“过分”打击英国是不合适的,那只会便宜拥有强大海军的丑国和霓虹,他们会“瓜分”英国的海外殖民地。

 

在1940年67月,希大爷通过梵蒂冈教皇和瑞典国王向英国提出“和平建议”,声称只要英国“尊重”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德国就将与英国媾和。

 

然而英国人民并不接受屈辱的和平,以丘吉尔为首的主战派内阁断然拒绝了希大爷的“和平呼吁”,连bbc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也在广播中答复说:

 

“元首先生,我们将把媾和建议塞进你的臭嘴里!”

 

诱降诱来一番讽刺,这让希特勒恼羞成怒,他在7月16日下达了第16号作战指令,其行动代号为“海狮计划”。

 

按照这一计划,德军a集团军群将出动2个集团军25个师的部队强渡英吉利海峡,在多佛尔和朴次茅斯之间的地区登陆,然后向西、北两路攻击,直扑伦敦。

 

可海军和陆军为这个计划不断扯皮:海军表示无法确保宽大正面登陆的安全,陆军则认为海军的无能将把登陆部队扔进绞肉机。

 

最终,德军统帅部决定先由空军摧毁英国空军主力,特别是英国的战斗机部队,再发动登陆作战。

 

这个决定让德国空军元帅赫尔曼戈林兴奋不已,他向希大爷保证,4天内就能摧毁英国南部的防空体系,4周内英国皇家空军将不复存在。

 

客观地说,德国空军确实有着强于英国皇家空军的实力,他们计划投入3个航空队3000架飞机夺取制空权。

 

其中,第2航空队指挥官为凯塞林元帅,该部驻扎于比利时、荷兰和法国东北部,负责攻击英国东南部地区;

 

第3航空队指挥官为施佩勒元帅,该部驻扎于法国北部,负责攻击英国西南部地区;

 

第5航空队指挥官为施通普夫大将,该部驻扎于挪威,负责攻击英国的东北部,其中第2、第3航空队为主力,第5航空队为助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