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惊鸿 作品

第 228 章 骗与被骗


 第228章骗与被骗

 今年的寒灾来得比预想中都要快。

 大秦的军队还守在码头周围等着堵渊王呢,大雪先落下了。

 玄景是九月的生辰,父子四人商量怎么捉拿渊王时,就是在九月份,玄景刚过完四岁生辰的时候。

 等最新指令快马加鞭送到渊国,也不过才十月中旬。

 结果十月底下大雪了。

 还不是只有往年本来就会下雪的中部和北部在下雪,连南边的渊国都下雪了。皑皑白雪压下来,让常年见不到雪的不少渊国人都十分惊疑。

 但这个年头的老百姓可没什么赏雪景的心思,他们想到的只有寒冷的冬天要怎么活下去。

 秦军刚打下地盘,就焦头烂额地进入了抢险救灾的阶段。

 幸而王上和太子对此早有安排,之前就做过预演。假如不幸遭遇天灾,要如何应对,军队中都特训过。

 年迈的大将军比旁人更怕冷一些,可他依然顶着寒风走在街道上,亲自巡查城中的情况,看看士兵们是否因为寒冷而存在偷懒的迹象。

 临海地区的庶民家宅还好点,往年也要应对台风的突袭,相对来说还是坚固很多的。哪怕暴雪落下,也不会一下子就被压塌掉,给庶民留下了清理积雪的机会。

 往北的湘赣等地情况就要严重些。

 好在长江流域近些年也会下雪,冬日里下个两三场属于常见情况。只不过一般不会下得那么大,各家也没有养成扫雪的习惯。

 将军们发现不对劲后,特意安排了人手在夜里冒着雪敲锣打鼓,高声提醒百姓白天记得清雪,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为了叫他们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还根据四公子给出的预案,编了几个听着特别恐怖的事件出来吓唬人。

 什么城东的王二麻子一家已经被雪压塌了房顶,全家都埋在了里头。其实城东压根没有这号人物,如果有,纯属巧合。

 还有什么隔壁村有家人住的房子不够结实,已经塌了,不信村人们自己去隔壁村看看。实际上根本没人会去,这么冷的天哪有空走亲戚。

 全城通知难度倒是不大,城里道路都是规整的,而且这年头一座城的人口也不算很多。

 四国人口加起来也才两千万。

 麻烦的是通知村庄,分散在各地的村落要挨个通知过去可不容易。

 渊国原本的小官小吏都被抓了壮丁,拎去处理救灾事宜。大头兵一人盯一人,不好好干活的直接砍了。

 好在人命关天的时候,大部分基层官吏还是比较乖顺的,没有兴风作浪的想法。

 他们这代人从小听着夏国要灭渊的故事长大,其实早就做好了亡国的准备。虽说现在事情出了一点意外,灭渊的变成了秦国,但对底层官吏来说区别不大。

 不仅是他们,就连从贵族家里收缴的奴隶也被拉来干活了。

 大秦是要废奴隶制的,可渊人自己不知道。

 将军们就抓着这点跟他们说:

 “现在本将军有件事需要你们去办,办得好的,以后就能从奴隶籍变回寻常庶民。”

 ?想看无字惊鸿写的《大秦地府日常》第 228 章 骗与被骗吗?请记住.的域名[(.)]???♀?♀??

 ()?()

 没有奴隶不想脱籍的,当即群起响应。将军们就安排他们分散去各村传讯,正好他们会说当地方言,比士兵过去传讯效果更好。()?()

 这样还不用担心奴隶会不好好干活,或者趁机逃跑。()?()

 能跑到哪里去呢?()?()

 先不说外头天寒地冻的,没钱没粮没地没房,跑了也活不下去。就说他们的身份如今还是奴隶,逃跑的奴隶不会有好下场的,要跑至少也得等脱籍再说。

 所以奴隶们积极地干完活就回来了,不仅领到了脱籍的文书,还领到了一些口粮。

 将军还说之前他们在贵族家里住的房子就归他们所有了,但是之前归他们种的地不能直接给,算是租赁给他们的。

 打完土豪后将军们收缴了大量原属于贵族的资产,哪怕给奴隶们分了不少,手头还留下了许多。

 这群人是真能囤啊。

 秦王把奏报递给……原本想递给秦政看的,但一抬头看见梓桑眼巴巴盯着他,便先给了儿子看。

 旁边稳重的玄景由于过于稳重,并没有展现出自己也想看的迹象,被秦王丝滑地忽略过去了。

 玄景:……

 头一次觉得沉稳的人会有点吃亏。

 扶苏接过飞快看完:

 “每家贵族的粮仓里都囤了远超正常存量的粮食,应当是近些年气候反复,贵族意识到危机,特意为灾年准备的。”

 秦政立刻联想到什么:

 “近些年粮价可不便宜。”

 贵族要多囤粮,无非就是那么几种方法。

 比如直接采购粮食,但市面上流通的粮食其实不多。庶民的收成有限,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卖粮,都是留着做种和自己一家人吃。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庶民留下种子后,剩下的粮食都不够全家吃一年的。渊国稍微好一点,其他国家这种情况相对严重。

 为了解决饿肚子的问题,庶民会在野菜野果充足的时候,少吃点粮食。多采摘这些东西果腹,把粮食留在外界弄不到吃食的时候填肚子。

 也就是说,贵族想要买到外头的余粮不容易。哪怕有粮商愿意出售,也会因为年景不好价格提得很高,对贵族来说并不划算。

 所以贵族还会选择另一种方式。

 贵族手里的地是比庶民手里要多得多的,他们大部分的存粮都是靠着自家土地的收成来囤积。

 既然外头买不到粮,又想提高存粮的数量,这不就有个现成解决方法,可以一劳永逸吗?

 秦王递过来第二封奏报:

 “派去的官吏查到了大量贵族强买庶民田产的旧事。”

 这几年渊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土地兼并。

 贵族们认为买粮不如买地,买了地还能每年有固定产出。而且土地本来就代表着一个贵族家族的实力,没人会嫌弃自家地多。

 至于被强征了田地后庶民日子会不会过不下去——仁慈的贵族老爷已经帮忙想好了应对之

 策。

 ?本作者无字惊鸿提醒您《大秦地府日常》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

 ()?()

 你看,我贵族家里有地,但是没有足够的人手帮忙种地。你家里没有地,但是你种了几十年地,肯定能把庄稼伺候好。()?()

 这不是很完美的解决方法嘛!()?()

 直接把你们这些卑贱的庶民招揽过来替我家种地就解决了,族中还能赏你一口饭吃,教你不至于饿死。()?()

 不过贵族肯定不会单纯招揽佃户,佃户哪有奴隶好掌控呢?

 虽然渊国有过律法规定不许轻易将庶民收为奴隶,可架不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贵族总有法子钻漏洞的,反正渊国吏治混乱又管不到他们。

 扶苏看完递给父亲,秦政看完又递给玄景,玄景看完则皱眉点评了一句“真是胡闹”。

 如今这些土地都归了大秦官府。

 秦国不是做慈善的,肯定不可能直接把地归还给这些庶民。而且这个口子也不能开,既然规定了只能通过军功得地或者买卖田地,那就得走流程。

 按照秦王的性子,肯定是不管这些的。叫庶民从官府租地就是了,田租定得低一些,不至于饿死即可。

 秦政却道:

 “好歹给他们一些田地安身,少给些也无妨,不能完全没地。”

 完全没地的家庭毫无抗风险的能力,遇到点事情就容易全家遭殃。

 大一统王朝需要求稳,统治者其实更希望庶民家家有地,安顿下来好好过日子、能稳定地产出粮食赋税。

 秦王缓缓皱起眉头。

 他承认秦政说的有道理,不过和他往日的行事作风不同,所以一时就想让他接受并不容易。

 扶苏默契地接上父亲的话茬:

 “其实此事也好解决。”

 玄景看了过来,想听听梓桑有何高见。他还没怎么见识过扶苏治国理政方面的能力,因为两位父亲太能干,没给扶苏发挥的空间。

 扶苏微微一笑:

 “指望他们用军功封地不太现实,却可以给他们一个将地买回来的机会。”

 秦王示意他详细说说。

 扶苏继续讲解:

 “买地只需用银钱即可,就叫他们检举贵族以往的恶行、献出一些渊国特有的方子、或者做任何可以立功的事情。”

 “立了功,便会有金钱奖励,也可以向官府优先购买田产。少有庶民会拿着钱去做别的,自然是第一时间选择购回自家的田地。”

 “秦军初入渊国人生地不熟,正是需要当地庶民协助的时候。他们有了立功的机会,秦军也能趁机掌握更多情报,这是双赢的合作。”

 比起直接还地,这种方式虽然迂回,却更让人们觉得踏实。

 官府把地赠给庶民,有时候庶民是惶恐不敢要的。他们很难相信官老爷会那么好心,反而等价交换更容易长久。

 而且还地要怎么还?

 近五年被抢的地还给主人,那再往前六年七年被抢的还不还?继续往前数,十几年前的还不还?凭什么他还我不还?

 这么一路数下去,先不说能不能查证清楚那些地到底是正常买卖还是被低价强买强

 卖的。就算能查得清,只怕刚从贵族手里收缴来的田地也不剩下多少了。

 大秦官府手中还是得多握点地的。

 不仅是得提前留下给军功战士的奖赏,还得叫官府自己手里拥有底牌。绝不能把所有地都分出去,官府一点不留,以后会很被动。

 不过这个操作方法没办法叫庶民都拿回和原本数量一致的土地。

 有的人可能提供的情报多些,能赚一点。有的人提供不了太多情报,就只能勉强买回来一部分地,剩下的要靠租田维持生计。

 但总比全部靠租要安稳得多,租官田也会比租私田稳妥一些。贵族私自出租,定的租金比例很多时候都非常黑。

 这也是扶苏坚持在官府手里留田地的原因,大不了好好建造监察系统,防止相关官员在田租上动手脚。

 秦王听罢若有所思。

 秦政听出儿子的计策里还存在漏洞,应该是有未尽之意。

 于是配合地问道:

 “若有庶民实在寻不到立功机会,赚取不到任何赏钱,无法购回土地呢?()?()”

 玄景也点头附和:

 “恐怕一大半的庶民都提供不了什么情报,无法买回田地。?()_[(.)]???_?_??()?()”

 扶苏胸有成竹地提出了解决方案:

 “天灾频发,若一直任由庶民自行耕种,抵御风险的能力就太差了。其实儿臣早有想法,认为特殊时期应当实行特殊的农桑政策。()?()”

 秦王父子还没听明白。

 秦政已经秒懂:

 “既然大秦的村落可以实行军事化的管理,那么在种田上自然也可以。以屯田的形式耕种,安排无田的庶民集体劳作,便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屯田制从来都不是只有军人参与的,这里头存在多种操作方式。

 其中民屯就是给民众提供田地、工具、种子等物,让他们听从官吏的安排。最后的收成按比例上交,留下自己够吃的,剩下都充作军粮。

 代换到大秦,就是交给府库,为了接下来应对天灾作赈灾粮食用。

 屯田是比较辛苦的,因为农民种得多也不会多给。一般就是给够吃的量,剩下的产量再多也和屯户无关。

 兵荒马乱的年代这招好用,太平年间就不太行了。

 首先,寻常庶民不太受得了军事化的管制。其次,谁不想给自家攒点家底?

 而且屯田一般会伴随着别的好处。

 扶苏补充道:

 “庶民都被聚集起来管束,便不容易闹事生乱。等到农闲时节,还可以安排他们集体劳作,去修建水利等。”

 秦王眼前一亮。

 这和徭役不一样,但是却能做徭役时需要庶民做的事情。如今天下各地都等着大秦去打理,这些事情真的缺人干。

 何况水利这东西就不存在不需要修建的情况,哪怕用不上新建,也得修缮原有的水利工程。

 当然,集体劳动都是次要的。

 屯田制在天灾时期最主要的好处还是集体种粮。

 提高效率就可以提高产量,集体管控

 就方便中央调度。若是可以()?(),

 所有庶民都参与屯田才是最理想的情况()?(),

 能大大提升国家应对灾害的能力。

 现代天灾文一般也有类似的操作()?(),

 政府接管田地?[(.)]????╬?╬?()?(),

 然后安排人集中耕种,保证灾害下的基础粮食产量。

 大秦如今的优势在于——

 玄景很快意识到此举可行:

 “庶民以前种田本来就吃不饱,只要这么做能让他们吃饱饭,他们就肯干。”

 多余的粮食不分下来又如何?

 总比自己单独种田饿死强。

 现在年景不好,再不提高产量是真的有可能饿死的。即便是有地的庶民都能想明白,手里握着土地不代表什么,遇到天灾依然可能要全家饿肚子。

 秦王看得更远:

 “如今时令已乱,许多农人种地的经验已经派不上用场。他们自行耕种的产量只会越发削减,时间一长,自然会羡慕屯户能吃饱。”

 先用里村的军事化管理让各国庶民习惯这样的看管,有天灾打击的情况下他们应该会接受得更快。

 等他们接受了这一点,再进一步的军事化集体种田,自然也能慢慢接受。何况还有甜枣吊在跟前,算是双管其下了。

 最后,全国都是集体种植。

 扶苏这招算计的不仅是当下,还有未来。想叫新生的秦朝扛过天灾延续下去,不用点特殊的法子怎么行?

 等天灾过去,年景变好了,就可以放庶民出去自由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