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的嘴巴动了动,轻声说道:“我……没有兄长那样的雄心壮志,只愿能尽我所能,辅佐兄长成就功业,若是能力不足,我愿为姑父帐下一幕僚,足矣。”
朱允熥眨了眨眼,忍不住调侃道:“二哥,未来你可是要封王的,怎么没有半点志向?要不以后二哥与我一起游山玩水可好?”
朱雄英白了朱允熥一眼,道:“老三你少瞎起哄,你二哥想跟着姑父历练不是坏事,但大丈夫长于世间当有大志向,二弟你可懂?”
朱允炆抬起头看向朱雄英,朱雄英的目光明亮、清澈,坦坦荡荡,朱允炆心中暗叹了一口气。
朱雄英聪明、英武,有皇祖父的豪迈,又多了一分仁慈与仁厚,在朱雄英身边,朱允炆永远是被比下去的那个。
朱允炆的母亲曾暗中叮嘱他,要懂得藏锋,不可锋芒毕露,这风头让给朱雄英就好,朱允炆能平平安安,顺遂平安度过此生就好了,那些风光不是他能争的。
朱允炆将母亲的话记在了心底,可他也有抱负与理想,却只能压在心底。
朱允炆压下心中的思绪,笑了笑,说道:“兄长的意思我懂,但我没有那个能力,更没有什么大志向,只有……‘小志向’而已。”
朱雄英拍了拍朱允炆的肩膀,无奈地说道:“好吧,你若真想去帮姑父,这次姑父回京述职,你自去找他就好,姑父不会拒绝的。”
朱允炆点了点头,目光变得深邃,他是朱标几个子嗣里面话最少的,也是心思最重的一个。
洪武二十六年,十二月中旬,应天城外。
大明辽东布政使司布政使,兼大明辽东都司都指挥使杨帆,率领辽东众将抵达应天城,大明亲军都尉府指挥使毛骧、内官总管云奇,以及礼部尚书李原名,亲自在城外相迎。
朱元璋给杨帆的待遇,算得上礼遇有加,杨帆却不敢倨傲,早早下了马车,与三人见礼。
毛骧笑容满面,上下打量杨帆,眼圈泛红,道:“杨大人这一去辽东就是两年,北方朔风寒冷,倒是消瘦了不少。”
他与杨帆是多年的相识,情谊深厚,杨帆笑着说道:“行军打仗哪有不辛苦的?好在鞑靼已经被击破,我大明北方少了一强敌。”
礼部尚书李原名是个传奇人物,这位李大人稳坐礼部尚书的位置数年,愣是没出过半点差错,他与杨帆见礼后,说了两句场面话,然后说道:“杨大人,今日陛下在宫中设宴,为你与梁国公庆功,咱们快进城吧。”
蓝玉先杨帆一步回到京城,击破鞑靼的功劳是两个人一起合作立下的,所以这庆功酒也得等杨帆。
杨帆微微颔首,看向云奇,笑着问道:“云内官,别来无恙,陛下与娘娘的身体如何了?”
云奇笑呵呵地回答道:“陛下娘娘身体不错,自打吕复神医入京后,娘娘的身体大有好转,还说让杨大人赴宴以后去坤宁宫呢。”
杨帆听闻马皇后没事,这才放心,与三人又寒暄了两句,一起入了应天城。
应天虽然是冬日,但依旧人来人往热闹繁华,杨帆望着来往行人,忍不住道:“应天不愧为我大明都城,未来辽阳若是有一半繁华我就满足了。”
毛骧哈哈地笑了,说道:“杨大人,这应天的安宁稳定,离不开你等北方将士戍边,杀敌,所以这应天的繁华也有你们一份功劳。”
杨帆有些诧异,打趣道:“快两年没见,毛大哥竟也学会阿谀奉承了?哈哈哈。”
毛骧摆了摆手,说道:“那怎么能说是阿谀奉承?我说的都是心里话,现在应天的茶楼瓦舍里,讲的都是你跟梁国公破鞑靼的故事!”
一行人行了一个时辰,终于抵达皇宫,卸去兵刃后方才能入内。
行走在皇宫之中,杨帆等人谈笑风生,而走在后面的瞿能、沈炼却有些局促,尤其是沈炼,不断拉扯着衣衫,小声对瞿能道:“瞿兄,你看看我的衣衫如何?有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沈炼从一小小百户,历经数次磨炼提拔,如今已经能坐到皇宫里的庆功宴上,可谓鲤鱼跃龙门。
瞿能闻言歪过头打量沈炼,道:“没什么不妥的,沈兄,你太紧张了,且放松些。”
李景隆脚步轻快,笑着说道:“沈炼,你那身衣衫都快扯了八百遍了,再撕扯下去早晚扯碎了,放心吧,陛下又不是老虎,不吃人。”
沈炼扯出一抹笑容,陛下不是老虎,但是陛下可比老虎厉害千倍、万倍。
沈炼可不敢出任何差池,他好不容易走到了今日,沈家因为沈炼终于有了起色,若是因为小事翻船,沈炼的肠子都要悔青了。
皇宫,奉天殿。
奉天殿在明朝初年,便是举行重大典礼与皇帝接受百官朝贺之所,亦是举行大宴的重要场所。
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奉天殿大宴群臣,三品以上的官员升殿,后制定了以后再谨身殿宴请群臣的规矩与礼仪。
不过,洪武二十六年,也就是蓝玉与杨帆北征这一年的五月,由礼部牵头,重新制定了大宴之礼仪。
宴请的活动重新改在了奉天殿举行,所以杨帆等人入宫后,直奔奉天殿。
奉天殿内外,已经坐满了来赴宴的百官,只有三品及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在奉天殿内用宴席。
到了奉天殿外,云奇扯着脖子,喊道:“启禀陛下,长安侯杨帆携辽东都司武官李景隆、瞿能、沈炼至奉天殿!”
等了一会儿,奉天殿内传来一个内官嘹亮的声音:“陛下有旨,准进!”
杨帆深吸一口气,走入了奉天殿内,奉天殿内两侧坐着大明的文武官员。
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到了这边,杨帆是泰然自若,可瞿能、李景隆、沈炼三人却很是不自在。
就这么到了御前,杨帆率领三人向朱元璋行礼,道:“臣杨帆,参见陛下!”
朱元璋的脸上挂着浓浓的笑意,挥挥手:“都起来吧,一路颠簸辛苦了,先入宴席。”
杨帆抬起头看向朱元璋,才两年不到,朱皇帝更苍老了,好像一下子老了四五岁的样子。
待杨帆四人落座,宴席也正式开始,杨帆与梁国公蓝玉,魏国公徐达,信国公汤和等几位国公同坐一桌。
通过朱皇帝的安排,不难看出朱元璋对杨帆的信任,以及对杨帆的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