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剑书生 作品

第两百四十四章 弥合南北,再造中华!


 看完这些供词,朱元璋忍不住喃喃说道:“咱信任刘三吾,让他做科举会试的主考官,可他又是怎么办事的?

 白信蹈、丁显、吴达……他们竟都与刘三吾沆瀣一气,操纵会试,还有朱梦炎,咱已经让他归乡,他竟也参与到这里面!”

 掌控会试的官员,除了三个同考官没有同流合污外,其他人都有问题,而朱梦炎,宋濂等归乡、流放的官员,竟然也与此事有关,朱元璋气得发抖。

 杨帆轻声解释道:“朱大人、宋大人都曾身居高位,宋大人更是当世大儒,他一家去了偏远之地,却能在那里迅速站稳脚跟,与当地的豪族联合在一处。”

 宋濂声名在外,交友广泛,门生故吏也极多,当地豪族与之接触联合,也是顺理成章。

 豪族支持宋濂就利用其影响力,与朱梦炎等旧时的故友联络。

 根据刘三吾的交代,目前还无法确定,究竟是谁,挑起了操纵科举的头儿。

 杨帆想了想,道:“或许操纵科举,是诸多大族与官员一直在想的事情,他们已经策划已久,宋大人与朱大人等,就是一个爆发的契机而已。”

 朱元璋继续翻阅卷宗,道:“他们得了功名还不满足,有了财富也不满足,偏偏要插手科举,将以后朝中大臣都变成他们的人,其心可诛!”

 刘三吾交代的供词里,涉及的官员多达一百余人,除京城内的还有二十余人没有被捕外。

 在应天之外的南边,浙江、福建、江西三省内,就有六十二人。

 对于这些人,朱元璋毫不留情道:“对待这些人必须快,要狠,咱知道有百姓来京城,声称纪纲滥杀无辜,此事调查清楚就好,让纪纲他们不要有顾虑,咱来给锦衣卫撑着!”

 杨帆微微颔首,道:“陛下,那件事已经查明,那两个百姓,其中一个刻意为崔郾隐瞒,另外一个的确不知情,被知情的那个连累,纪纲,确实犯了错。”

 顿了顿,杨帆说道:“臣的意思是,赔偿无辜百姓家属银五百两,再免除五年的税与十年的徭役,纪纲鞭十五,罚没俸禄三个月,请陛下恩准。”

 朱元璋微微眯起眼睛,问道:“纪纲可是你的心腹爱将,你舍得责罚他?”

 杨帆神情郑重,回应道:“纪纲有能力有抱负,然行事手段过于酷烈,若他要走得更远,这性子需收敛,今日给他一个小教训,防止未来,他犯更大的错,这一顿鞭子,值得。”

 “你能懂得这个道理很好,过犹不及,尤其是从今往后咱要重用锦衣卫,许多毛骧办的事情,都得交给你,还有你手下的蒋瓛、纪纲、程度他们。”朱元璋点了点头,拿着那沉重的供词往外走。

 杨帆有心让纪纲等人收敛,说明杨帆从未沉浸在锦衣卫的权力中失去本心。

 这一点尤为难得,让朱元璋更坚定了重用锦衣卫的决心,否则将来若是再有这般大案要案,谁能作为君王手中的尖刀,披荆斩棘?

 在原本历史的时间线中,洪武三十年爆发了南北榜案,朱皇帝已经到了生命尽头。

 身边没有马皇后、朱标、朱雄英,更没有徐达、汤和这样的老兄弟,亦没有杨帆这柄锋利的“屠刀”。

 结果就是,他妥协了,这个一生要强的君王最终却妥协了,设立了“北榜”,将南北士子分开取录,对科举案的主考官刘三吾“轻轻放下”,判了一个流放了事。

 若是朱元璋能提得动刀,焉能放过刘三吾等人?

 闻言,杨帆犹豫了片刻,为毛骧求情道:“陛下,毛骧大人虽然查‘科举舞弊案’不利,但毛大人对您忠心耿耿,绝无二心,请陛下……宽宥了他吧。”

 朱元璋露出一抹感慨,道:“毛骧当年随着咱刀山火海,都闯过来了,刻如今有了妻儿之后便少了胆气,咱知道你与他私交深厚,他还让自己的长子,拜你为师,他在为儿孙打算。”

 杨帆的心微微一沉,朱元璋却话锋一转道:“你放心,咱没有要怪罪他的意思,这么多年,毛骧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一次就算了,不过毛骧老了,亲军都尉府的很多事,以后便逐渐移交给锦衣卫吧,有你在,咱放心。”

 二人出了大殿漫步在皇宫中,朱元璋与杨帆讲起很多过往的事情,说起了至正二十三年的洪都保卫战,朱文正如何坚守八十五天。

 朱元璋不禁感慨:“当时咱率领主力,北上安丰援助小明王,听说陈友谅乘虚而入,咱心里也慌张,但是咱绝不会让人看出来,结果文正给了咱一个大惊喜,嘿嘿……”

 谈论起过往,朱元璋仿佛摆脱了老态,又回到了戎马生涯,声情并茂地与杨帆说着如何起兵,如何攻城拔寨,又从南到北逐渐击溃强敌,直到攻克元大都,光复燕云十六州。

 他说着说着,就问杨帆,道:“咱就想不明白,为何天下一统,咱驱逐鞑虏,光复中原,有些人还不肯消停。”

 杨帆静静听着朱元璋的诉说,闻言思忖了片刻,道:“陛下,您乃是‘驱逐鞑虏,再造中华’之雄主,若是从今日往上数,吾认为唯有大秦之始皇帝,与大唐之太宗文皇帝,能比陛下高出一筹,其余历代君王,无人可比陛下。”

 朱元璋笑了,瞧了杨帆一眼道:“你小子少给咱戴高帽子,有什么话直说吧。”他被杨帆一顿夸赞很是受用,不过也知道这小子敢想敢说,保不齐就有什么坏话要说出来。

 果然,杨帆继续说道:“然凉国公在捕鱼儿海大胜诛灭北元皇廷,臣于辽东大破纳哈出夺取金山后,陛下还在犹豫往何处迁都之事,实为不明智,我大明的都城势必北迁,且必须定都北平,如此,方能稳定大局。”

 朱元璋少有的没有因为他人说自己不明智而发怒,他叹了口气,说道:“以往咱还在犹豫,也没有将你说得太当回事,今年科举案爆发,咱每日都在想,南与北,是真的不同了。

 咱本觉得他们都是大明的百姓,都是大明的子民,何须分出南北?但刘三吾等人却敢在会试动手,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