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线为沉香色,z向强捻,双股并用,直径0.5mm,密度16.12根/cm;
纬线沉香色,4股并用,每股s弱捻,直径0
.17mm,密度4.28根/cm。
纹组织多色无捻,直径0.46mm,密度2.15/cm……”
照片也有了,测色也测过了。老师一声令下,自然有实习生奔跑着调出软件,导入测色结果加以比对:
“把我们做过的数据库打开!直接比对就行!比不中的,再拿色卡出来!”
“啊,老师,有了数据库,还要专门色卡啊?”
沈乐好奇问。女老师笑着招了招手,带他们移步一个专门的房间。
墙上,架子上,一本本巨大的厚书展开,里面全都是绕在卡纸上的染色蚕丝,上面标注着不同的名称,足有几百种:
水红、银红、月白、柳绿……
“来,看看。这一面墙,是云锦绒丝线颜色样卡,2010年版。这边一块,这是金陵云锦常用色谱。”
女老师带着骄傲向他们介绍:
“前几年,我们邀请多位云锦权威专家,选出27种常用色作为首批研究对象,对样卡中的色彩和对应名称的准确度进行评估矫正。
最后,得出了一套经过筛选的27色色卡,再送去测色,得出了它们27色对应的lab数值。只要能比中的,就不用慢慢对了。”
选色、测色是个浩大的工程,选完以后,干活有了基础,就很轻松了。
女老师带着他们走过色卡库,走到她的办公室,测色结果已经出来大半。她直接坐在电脑前,打开软件:
“老师您这是——”
“画意匠图。”女老师头也不回,淡定道:
“就是妆花缎织造的依据。以前全靠手绘,现在好多了,根据花纹扫描,我们总结了意匠图的算法——”
她双手在键盘上翻飞,打开一个又一个沈乐看不懂的页面,导入沈乐扫描的妆花缎细节图。
平面扫描,三维视频显微镜拍照,一张一张图片导入进去,软件自动显示出一个进度条:
“1%……2%……5%……”
“还挺快啊。”沈乐虽然看不懂,也恨不得贴到电脑屏幕上去。女老师淡淡微笑:
“还行吧。不过现在准确度还不高,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人工校正。嗯,我们先去吃个饭,吃完饭,结果应该就出来了!”
吃完饭计算结果确实出来了。女老师看了看,又和妆花缎细节图对比一下,不太满意:
“还是要继续调整。唉,这算法,水平还是不够,训练ai太难了!”
你们可不要拿我的钱去训练ai啊……这是个无底洞!
沈乐全身寒毛炸起。幸好女老师已经熟练地打开了cad软件,开始在图片上调整。
沈乐左看右看,感觉这图片,和十字绣有点像,只是比十字绣要细腻了太多,小格子密密匝匝,看得人眼睛都发痛。
女老师画得却很快,很熟练,全神贯注沉浸在里面,别说一个回头、一个微笑,就连身躯都不带挪动一下。
双手在键盘上快速翻飞,时而挪动一下鼠标,把那个意匠图当中,算法有误的部分快速修复。
最后,她满意地敲了一下回车键,保存结果,导入另一个软件:
“通过意匠图,可以计算出上机图,然后就能织造了。可惜你这图太复杂了,必须手工织造,换成简单点的,现在已经可以上机器了!”
沈乐凑上去看了一眼软件跑出来的上机图,一阵眩晕。
一片大大小小的格子,每个格子上都有不同的标注,或黑或白,或圈或叉。他努力看了一遍,再与意匠图对了一遍,来回几次,还是看不懂:
“这到底是什么?”
“哦,你看,这是穿纤图、这是穿综图、这是穿筘图……”
女老师对他倒是很耐心,笑吟吟的,一个一个指给他看。沈乐看了半天,越发头晕目眩,举起双手投降:
“行了,我承认我看不懂、背不下来了……这就可以上机了吗?”
“那要看花楼有没有空出来的……”
妆花缎对织物图案分段挖花装彩,可以在一件织品上织出几十种颜色,使上下左右组织相同的图案的颜色不相重复。
这种织造工艺,现代织机还办不到,只能靠传统的巨大花楼织机。
一座花楼,需要两位老师傅紧密配合:
织造工手足并用,负责投梭、铲纹刀、过绒管、打纬等作业,主要负责织造妆花缎的底子;
拽花工坐在花楼上,负责在花本上进行操作,进行提花程序。
沈乐站在旁边耐心看了半天,也没看到妆花缎往前延伸一厘米,直到被老师拽走:
“走啦!——这个妆花缎,两位老师傅,一天只能织造几寸,你要有足够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