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扎哈刚才一直率部驻扎在张家垴上,他们并没有经历尼堪、满达海的左右翼骑兵以及吞齐喀、屯齐兄弟的中军骑兵所亲身遭遇到的巨大伤亡。
当然了,刚下了张家垴的他们,也难免从友军部队处听说了一些消极的传闻。
但不多。
虽然豪格大将军为了避免作战受挫后军心士气浮动,已经灵机一动,本着三十六计中的“釜底抽薪”之妙计,想出了一个天才般的对策,概括来说,就是:
豪格下令暂时禁止军中普通士兵交头接耳、互相闲谈,具有发言权的各级军官也要牢牢把握大局意识,在知晓如今战役形势严峻的同时,也要发自内心地做到谨言慎行,给大清官兵们起好带头作用,维持好军心士气,军心士气比黄金都重要……
但类似于官府必须要依靠各级官僚层层执行命令才能正常运转的基本道理,在相比较于官府来说组织明显更加森严的大清军队中,豪格、尼堪这类清军将帅们做出的各种决策,都是更加需要底下大大小小各级军官都得力执行,才能够落到实处。
如今,战事不利、被四面包围的情况之下,再加上豪格的命令看上去有些强人所难、有一种让清军士卒“道路以目”的美,所以,豪格不让士卒乱说话的命令在清军基层中的执行效果可以说是参次不齐。
执行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清军基层军官,足够严厉苛刻的基层军官,确实能够把所部清军官兵管理到“道路以目”的地步,但这样不打折扣执行上峰命令的严厉军官,总归是少数。
对于豪格王爷不让清军士兵说话的命令,大部分清军基层军官其实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毕竟,这些都有较为丰富基层带兵经验的清军基层军官,虽然可能大字不识一个,完全没有什么“管理学”方面高深莫测的理论知识,但经过长期的管理实践,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可以自然而然地通过做到恩威并施、宽严并济,来收服属下士兵军心的。
现如今,多尔衮的大清朝,和朱由桹手头经过简单改良后的大明朝,都可以说是正儿八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王朝,这种集权制度的特点就是追求效率,也确实可以实现较高效率地执行至高统治者的决策,无论决策是好的还是坏的。
正所谓兴一利必有一害、兴一害必有一利,或许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在和平时期对于发展民生之类的方面来说弊大于利,但现在是战争时期,可以更大限度发挥国家军事潜力的集权制度,就是合适的很了。
可能这就是自秦始皇以来此等制度可以已经流传将近两千年的一个重要原因吧,毕竟,一种制度若真的是百害而无一利,又岂能流传这样长久。
或许是为了最大限度追求效率,大明大清这样的专制王朝,总是让国家权力像金字塔一样层层集中,最后由皇帝(皇叔父摄政王)这个至高统治者一人来掌握大权,但金字塔总归是由一层一层人自下而上搭建而成的,是人就有私心。
无数人的或大或小的私心汇聚起来,就使得“金字塔”保持出了一种弹性,这种弹性依旧是有弊有利。
其一方面对国家机器所孜孜追求的效率造成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却也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至高统治者做出的坏决策对金字塔中下层百姓乃至整个金字塔造成的伤害。
没人制约下的最高统治者,其攥取的绝对权力,有很大概率诱使其人性中的弱点无限膨胀,膨胀到最后,就好比是一根头发下悬着千万吨重的金字塔,这种状态下的最高统治者,别说做出坏决策了,就是彻底疯癫也是有的。
至于最终处于疯癫状态下的最高统治者,远的不提,最近的大金国后期努尔哈赤和大西国后期张献忠,就是两个颇为典型的例子。
一个在统治末期丧心病狂,大肆屠杀辽东无谷百姓,直接和间接导致辽东百姓十不存一。
另一个在统治末期同样丧心病狂,大肆屠杀四川百姓,理论上的业绩,远远超过了努尔哈赤,达到了六万万之多。
值得一提的是,主时空历史中,由大清史官所编撰的《明史》流贼传中的记载“将卒以杀人多少叙功次,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其中匪夷所思的“六万万”,或许、大概、可能并不是大清史官为黑而黑,而是张献忠直接或间接遗留下的原始文献中比较确切地记载了“六万万”。
至于为什么老张可能遗留下的原始文献中记载了“六万万”,显然很可能是张献忠麾下将卒为了叙功次或者自保,而严重虚报杀人数量,反正以张献忠那厮的文化水平,估计也就能凭借十根指头认识十以内的数字,对于万万这一数量级的数字八成没有什么概念,可能真以为四川这一传说中的天府之国能生活六万万以上人口呢。
除此之外,后期丧心病狂状态下的努尔哈赤和张献忠,屠杀辽东或四川百姓的动机还颇为相似,都有一种“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的美,完全可以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人真可以称得上是卧龙凤雏。
不过,这对卧龙凤雏,至少在占据人生绝大多数时间的前中期正常人状态下还是很有才能的。
说来也是,没有才能也肯定不会成功开创一国基业。
但在统治末期,他们就不约而同地都变得疯癫起来,一方面可以说是长久以来重于军事薄于内政的偏科,说白了也就是建国有功治国无方。
另一方面,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对其人性的腐化,应当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承受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对人性的腐化这方面,大明至高无上的皇帝朱由桹,自登基以来,就始终如一地坚持践行着。
而且,相比于“珠玉在前”的清太祖和西太祖,大明世祖皇帝……
嗯,这是目光长远、高瞻远睹的朱由桹在登基第一年就为自己提前预定好的庙号,打算等他百年之后由子孙上给他,若是子孙在他生前被他千叮咛万嘱咐,却在他驾崩后不给他上这个令他非常中意的庙号,朱由桹做鬼也不会放过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