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的铀田 作品

第二百二十四章 苏松反正

 按照辈分来讲,朱以海是明太祖第十子鲁荒王朱檀的九世孙,是朱由校、朱由检、朱由崧、朱由桹这四个“正统”燕系大明皇帝的远房叔叔。

 若是把张名振这位提出“新时代隆中对”的鲁监国小朝廷主要头面人物之一,比作诸葛孔明(低配版)的话,朱以海这位朱皇叔,显然就可以被比作刘皇叔(低配版)。

 鲁王系的封地在兖州,崇祯十五年,清军攻破兖州,包括诸兄长、诸侄子、诸妻妾子女在内的朱以海大部分亲人因为战乱而死亡,朱以海躲在死人堆里才侥幸捡回一条性命。

 崇祯十七年,刚承袭鲁王王位没多久,李自成攻陷京师,大厦倾颓之时,山东又没法呆了,朱以海只得南逃,继续他的流亡生涯,前年刚在浙东监国,去年,博洛大军就又立马席卷浙闽,户口本上本来就没几页了的朱以海,仅剩的那点家眷,在此期间又被清军捕捉,而后通通杀掉……

 这种流亡生活和散失家眷的经历,使得这位大明朱皇叔和三国演义中的大汉刘皇叔又多了几分相似。

 经历国破家亡、妻离子散,一度颠沛流离的朱以海,确实是比较硬气的,去年夏,清军逮到他仅剩的几个家眷,以此为要挟,派使者前往通告朱以海,要他剃发归降,朱以海愤怒地大骂建奴,表示狗建奴平夷他陵寝,焚毁他宗庙,此乃不共戴天之仇,他誓死不会投降。

 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显然比潞王朱常淓这类虫豸都不如的玩意儿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

 而且作为浙闽沿海抗清旗帜,朱以海也可以很勇敢地前往前线犒师乃至亲征,受到监国鲁王殿下的激励,到鲁监国二年八月那个时间为止,福建沦陷区的许多府县已经被收复,这样颇为给力的表现,在朱家龙子龙孙中真的是非常不错了,朱以海也自然会因此,赢得没见过世面的张名振等鲁监国臣子的钦佩和拥护,让他们尽心竭力地辅助自己进行驱逐鞑虏、光复大明的伟大事业。

 就算消息再不灵通,张名振也是知道朱由桹去年十一月在广州登基称帝消息的,他可以认识到“崇祯-弘光-隆武-永历”已经是为更多人认可的大明正统帝系。

 他们鲁监国小朝廷也只是在浙闽沿海有点势力,论在全天下的影响力,在唐鲁争立的时候,鲁藩这个当时仅仅局促于浙东的小破“地方政权”,就连同为小宗的唐藩也比不上,如今,和出自燕系大宗的桂藩放在一起,就更是相形见绌了。

 但张名振等人还是想争一争,一方面确实是他们不愿放弃自己的定策之功,另一方面也是他们对监国鲁王殿下心存信任,确信立场坚定、勇敢硬气的监国鲁王殿下是一个能够担起中兴大任的合格君主。

 当然了,张名振等人内心也实在不想在大敌当前继续搞同姓相争的内讧,唐鲁争立血淋淋的教训还在那里摆着,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不鼓动监国鲁王殿下登基称帝,而是打着一种“和平竞争”的心思闷声攻略闽浙,暂且无视西边的桂藩,尽可能不主动和桂藩军队发生冲突。

 在张名振的视角,由于桂藩军队主力在湖广和清军主力军队“对峙”,双方不容易直接发生接触,目前鲁桂之间才相安无事,但以后就说不定了,不过以后的事情,谁说的准呢。

 先暂且以“三分天下”为目标,再尽人事,听天命吧。

 本着这样的心思,在决定出兵接应松江吴胜兆反正归明之后,张名振等人立即用银铸造监国鲁王颁隆武三年“平江将军之印”一颗,另有封吴胜兆为定吴伯加平江大将军敕书一道,交密使随同信件带回交给吴胜兆,并且还让密使告诉吴胜兆之后将另行补伯印赍来。

 这颗将军银印,既有监国鲁王名义,又有隆武年号,体现了舟山群岛以张名振为首的尊鲁势力和以黄斌卿为首的尊唐势力之间的互相斗争和妥协。

 从密使手中顺利得到这张银印的吴胜兆,自然看不出这一点,他虽然也对这银印既和监国鲁王有关又和隆武有关感到很稀罕,但却没有太把注意力放在这上边。

 因为他的关注点放在西边传来的最新捷报。

 要知道,在通过陈子龙主动联系舟山的那个时候,吴胜兆还没有得到豪格麾下数万八旗军在湖北全军覆没的捷报呢。

 而舟山明军回信到来的时候,吴胜兆却是已经得到了湖北大捷的消息,原本颇为拿不准是否最终可以成功的起义归明,对于吴胜兆来说,已经可以说是变得十拿九稳了。

 更重要的是,吴胜兆非常直观地认识到了朱由桹为首的桂藩军队的实

力,应当是远远比鲁藩军队乃至已经没有皇帝的唐藩军队要强的。

 兵强马壮者为天子,既然桂藩军队这么强大,竟然能够正面歼灭数以万计的八旗兵,那么朱由桹就是最正统的大明皇帝!

 吴胜兆既然想要重回大明怀抱,那么自然要认正统大明皇帝朱由桹作为主子,既然如此,就应当和什么鲁监国、什么隆武划清界限了。

 于是,吴胜兆最终决定不接受鲁藩和唐藩共同颁给他的银印,将其束之高阁,准备以后交给正统大明皇帝朱由桹,以表示他的忠诚不二。

 不过,虽然知道湖广有了更加强大的盟友,但舟山明军这个看上去更近一些的盟友,吴胜兆也不会随便就放弃。

 说起来,吴胜兆之所以通过陈子龙主动联系舟山明军,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镇压江南义军的过程中,他亲眼见识到了江阴、嘉定、昆山、苏州、金山等地军民的殊死反抗,见识到了黄蜚、吴志葵、鲁之玙、吴日生等人英勇殉国的壮烈,见识到了太湖义军和舟山明军的坚韧不屈……

 这些见闻,使得吴胜兆得出了“天命民心,犹在大明”的结论,也使得他认同舟山明军会是一个颇为可靠的盟友,可以为他的反正归明提供很大助力。

 总之,本着多一群人帮助就多一份力量,就多一些反正成功概率想法的吴胜兆,还是要联合舟山明军的。

 从密使带来的密信中,吴胜兆得知,舟山明军海师预计将会在九月初五、初六进抵吴淞口、宝山一带,与吴胜兆内外配合,共襄复明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