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煎包子 作品

第二百八十六章 从吾所好(第2页)

  ……  早上起床,又是一个晴天。  乔银洗漱之后,用过早膳,稍事锻炼,将状态调整到最佳。出得望海小筑,便由身边的小太监引路,一路来到了皇宫的南书房。  南书房,是皇室子弟读书的地方,平时并不开放。不过今天这里却挤满了乌泱泱的人,因为宗室考封肯定不是在贡院,南书房已然被改为了临时考场。  南书房很大,光是院子就有方圆千步,房间足有几十座,装下这么多考生倒是足够。  而且宗室考试,入场同样严格,只是不用像举人那样脱光了检察而已。乔银得到特许不用搜身,因此也有不少考生用异样的眼光打量他。  因为即便是考封,也从来没有过女人参加。乔银在哪个考场都是另类。  入场之后,这里的环境果然比科举要好很多。虽然同样是一人一桌,但都是用屏风隔开,清新典雅,比蹲号房要舒服多了。  乔银对考试是熟得不能再熟,坐下之后稍事调整,就开始滴水研磨,平复心绪。  考题也很快出下来,同样比科举要简单:一篇辩论农事,一篇辩论时政,一篇是辩论武备。  作为久经考场的人物,一路考到进士,乔银当然知道什么场合该写些什么内容。朝庭大考首先要以伦常为先,切勿抒发自己真正的思想,除非你能保证自己和考官是一类人。  至于辩论,本质上并不存在,只要把现在发生的时政往圣贤说过的“名言”上套就行了。  一件事办成了,那是因为照圣贤的话做了,所以就成功了。一件事办不好,那是没有按照圣贤的教导去做,这就是所谓的辩论。  而圣贤说的话,一半模棱两可,另外一半的一半和另一半完全相反。所以科举要背书,就是要把所有的“论据”记下来,随时诡辩。  比如圣人说过,“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就是儒家士大夫最常拿来攻击底层人的出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然而圣人也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钱给得够,圣人可以给人牵马坠蹬!这可是原文。  但圣人真正要表达的观点从来都不是钱,更不是当马夫,而是“从吾所好”。  有人追求富贵,有人喜欢养马,这在圣人眼中并无区别,都是个人爱好。但落后的社会制度,造成了人与人的不平等。  所以一个人从事自己的爱好,那就是快乐的。如果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职业,国家就强大了。  可惜没人关注这个思想,只把前面的废话拿来做文章。  因此科举考试,就是把圣人的废话背下来,断章取义,扭曲道德,抠出合用的拿来套。只要套得平仄对仗,逻辑自洽,最后把自己都套进去了,文章也就成了。  这是周近,确切来说是乔银他爹孟禄寒,总结出来的“诡辩法”,无往不利。  于是在其他宗室考生还在咬笔杆子的时候,乔银的文章就已经做成了。不过他本着狮子搏兔尚尽全力的原则,依然慢慢的检查温习。  直到余下的时间不足以再誊抄一份卷子,检查成了垃圾时间,这才和其他考生一同交了卷。  事实也不出乔银所料。  当他的誊抄卷子再次送到宗室掌院时,司马匡看着这份试卷又是不住的叫好。  “好,好!宗室里还是有才子的!这篇文章算是读通了几分圣贤之教诲,当真难得啊?看来这考封的确是不错,不光缩减了朝庭的度支,也让宗室子弟有了读书的动力,能封爵的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好!”  如此诡辩之才,明褒士大夫之美德,暗贬劳动人民之卑劣,却又文辞优美,诗情画意,简直是戳中了司马匡的心巴子。  最后,他朱笔一挥,在卷子上圈了个“上上”。  其他考官阅卷后,也分别画出“上下”,“上中”不等的成绩,总之都不错。  直到这张成绩“上中”的卷子定分,竟然是本次考封中的第一名,算是宗室状元了。  司马匡不禁问道:“文试已毕,这份考卷的原卷在哪儿?是哪位王爷的后人所作?”  一名太监回道:“回大人话,是皇贵妃娘娘所收义子,名叫乔银的考生!”  “乔……噗!”  司马匡听了,不由得胸闷气短,眼前发黑;嗓子一甜,便隐约听见旁边的人都喊了起来。  “大人?……大人!……”  “快,传太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