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焉在 作品

第二百二十二章:刘瑾之祸的开端

 1509年四月,京城的天空被一层阴霾笼罩着,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大学士王鏊站在自己的书房中,望着窗外的景色,心中充满了忧虑。他身着官服,头戴乌纱帽,面容清瘦,眼神中透露出睿智与沉稳。王鏊身材修长,气质儒雅,虽已年过半百,但依然精神矍铄。

 此时的朝廷,刘瑾权倾朝野内外。刘瑾身材矮小,面容阴鸷,眼神中透露出凶狠与狡诈。他凭借着皇帝的宠信,肆意妄为,打压异己,使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虽然刘瑾最初并不想整治王鏊,而且见王鏊与其议事开诚布公,所以对王鏊的意见还能间或听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焦芳从中用事,专门奉迎阿顺,刘瑾就更加骄恣狂妄,日甚一日。在仕宦之中影响极坏,流毒甚深。

 王鏊看着朝廷的混乱局面,心中充满了无奈。他想要阻止刘瑾的恶行,但凭他自己的力量又做不到。他常常为此而郁郁寡欢,凄然不乐。

 一天,刘瑾见到王鏊,问道:“王先生身居高位,因为什么自苦如此?”

 王鏊看着刘瑾,心中涌起一股愤怒,但他还是强压着情绪,平静地说道:“刘公公,如今朝廷局势混乱,百姓疾苦。我身为大学士,却无能为力,心中怎能不苦?”

 刘瑾听了王鏊的话,心中不以为然,反而讥刺道:“王先生,你这是杞人忧天。如今朝廷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你又何必自寻烦恼?”

 王鏊听了刘瑾的话,心中更加失望。刘瑾已经无可救药,自己再留在朝廷也没有意义。于是,他乘机向刘瑾提出退职还乡,颐养天年的意思。

 刘瑾听了王鏊的话,越发讥刺道:“王先生,你这是临阵脱逃。你身为大学士,应该为朝廷效力,怎么能在这个时候退职还乡呢?”

 王鏊看着刘瑾,坚定地说道:“刘公公,我已经年老体衰,无力为朝廷效力。我请求退职还乡,也是为了朝廷着想。如果我继续留在朝廷,只会成为你的绊脚石。”

 刘瑾听了王鏊的话,心中大怒。他认为王鏊是在故意挑衅他的权威。但他又找不到理由反驳王鏊,只好暂时作罢。

 此时的朝廷,众臣哀乐福祸均不可预料。王鏊深知自己的处境危险,他决定尽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于是,他连续三次上疏求退。

 朱厚照看到王鏊的奏章,心中有些犹豫。他知道王鏊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对朝廷有很大的贡献。但他又不想得罪刘瑾,所以一直没有做出决定。

 在这个关键时刻,李东阳挺身而出,为王鏊求情。李东阳,一位面容慈祥,眼神睿智的大臣。他身着官服,头戴乌纱帽,心中充满了正义与责任感。

 李东阳来到朱厚照面前,说道:“陛下,王鏊大人为官清廉,为朝廷尽心尽力。如今他年老体衰,请求退职还乡,也是人之常情。请陛下恩准他的请求。”

 朱厚照听了李东阳的话,心中有所触动。他想了想,说道:“好吧,既然王鏊大人执意要退职还乡,朕就成全他。”

 于是,朱厚照答应了王鏊的请求,并赐玺书,让他坐着四马高车回归故乡。

 王鏊离开京城的那一天,天空中飘着细雨。京城的百姓们纷纷来到街道两旁,为王鏊送行。他们眼中含着泪水,心中充满了敬意。

 王鏊坐在马车上,看着窗外的百姓们,心中充满了感动。自己虽然离开了朝廷,但百姓们心中依然有他。

 在王鏊离开京城的同时,尚书张采以王云凤威望素重,便起用王云凤以国子监祭酒。

 王云凤,一位面容刚毅,眼神坚定的官员。他身着官服,头戴乌纱帽,心中充满了正义与责任感。王云凤接到调任的命令时,心中充满了犹豫。如今朝廷局势混乱,刘瑾专权,自己去国子监任职,必然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

 王云凤想坚决推辞,不去赴任。但他又想到自己身为朝廷官员,应该为国家和百姓尽一份力。于是,他陷入了矛盾之中。

 就在王云凤犹豫不决的时候,有人偷偷给他送去一封书信。信中写道:“执政者称诵太祖(朱元璋)‘寰宇之中士大夫不为我用者,即当杀其身而灭其家’等语。”

 王云凤看到这封信,心中大惊。如果自己不去赴任,必然会给家人带来灾难。于是,他决定去国子监任职。

 王云凤的父亲大司徒王佐得知儿子的决定后,心中充满了担忧。他对王云凤说道:“我已经老了,你将置我死于何地?”

 王云凤听了父亲的话,心中充满了愧疚。他跪在父亲面前,哭着说道:“父亲,儿子不孝,让您担心了。但儿子身为朝廷官员,不能违抗朝廷的命令。如果儿子不去赴任,必然会给家人带来灾难。请父亲原谅儿子。”

 王佐看着儿子,心中充满了无奈,儿子的决定是正确的。于是,他叹了口气,说道:“好吧,既然你已经决定了,就去吧。但你要记住,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惹祸上身。”

 王云凤听了父亲的话,心中充满了感动。他站起身来,擦干眼泪,说道:“父亲,您放心吧。儿子一

定会小心谨慎,不会给家人带来灾难。”

 王云凤带着沉重的心情,踏上了赴任的道路。到任后,王云凤又对刘瑾无所馈赠。刘瑾得知后,心中大怒。他认为王云凤是在故意挑衅他的权威。

 刘瑾想要以重罪处治王云凤,但一时之间又抓不住什么把柄,只得暂时作罢。

 此时的国子监,国家教育已经荒废。王云凤看着那些不学无术的生员们,心中充满了忧虑。他决定创制条例,对生员们约束很严。

 王云凤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求生员们勤奋学习,遵守纪律。他亲自授课,传授知识,引导生员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生员们一开始对王云凤的严格要求有些不适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感受到了王云凤的良苦用心。他们开始认真学习,遵守纪律,个个服从教化。

 过了不久,王云凤乞请养病而退官还乡。自己在国子监的任务已经完成,现在是时候离开了。

 而在朝廷中,刘瑾矫诏,以弘治年间修纂的《大明会典》损坏祖宗旧制,又杂以许多新的条例为由,便下令将这部书全都毁废了。

 又降吏部尚书梁储为右侍郎,庶子(为太子官属)毛澄、谕德(学官)傅珪等均被降职。大学士王鏊因为已经致仕还乡免于追究。唯独李东阳居官如故。

 一个月后,京城的天空被一层阴霾笼罩着,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广东兵备佥事吴廷举站在广东的土地上,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他身材高大,面容坚毅,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

 吴廷举身着官服,头戴乌纱帽,腰间系着一条玉带。他看着广东地区被镇守太监肆意专横地统治着,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烧。

 “这些太监,仗着自己的权势,为非作歹,我吴廷举绝对不能坐视不管。”吴廷举自言自语道,眼神中透露出决绝的光芒。

 于是,吴廷举毅然决定弹劾镇守太监潘忠。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集了潘忠的二十条罪状,其中一并连及刘瑾。吴廷举知道,这是一场危险的斗争,但他毫不畏惧,为了正义,他愿意付出一切代价。

 潘忠得知自己被弹劾后,心中大怒。他立刻诬陷吴廷举,列举了吴廷举的罪状。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整个广东地区都陷入了紧张的气氛之中。

 最终,吴廷举被逮捕入狱。在狱中,他遭受了残酷的审讯,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没有屈服。

 “我吴廷举问心无愧,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正义。他们可以折磨我的身体,但不能摧毁我的信念。”吴廷举在狱中坚定地说道。

 待逮捕入狱加以审讯之后,并无事实,只以胡言妄说被削去官职。但在其回乡之前,脖扛长枷锁于吏部门前。主事宿建等人看到吴廷举的遭遇,心中充满了同情和愤怒。他们决定想办法营救吴廷举。

 宿建,一位面容清瘦,眼神中透露出智慧和善良的官员。他身着官服,头戴乌纱帽,心中充满了正义感。

 宿建在吏部门前看到吴廷举脖扛长枷锁的样子,心中一阵刺痛。他立刻召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官员,商量营救吴廷举的办法。

 “吴廷举大人是一位忠臣,他为了百姓弹劾太监,却遭到了这样的待遇。我们不能坐视不管,一定要想办法营救他。”宿建说道。

 其他官员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开始四处奔走,寻找证据,为吴廷举洗刷冤屈。

 尚书张采在审阅吴廷举的奏稿时,被他的才能和勇气所折服。张采身材肥胖,面容圆滑,他虽然在刘瑾的势力下为官,但心中仍有一丝良知。

 张采拿着吴廷举的奏稿,来到刘瑾面前,说道:“刘公公,我看了吴廷举的奏稿,此人确实有才能。我们可以考虑重用他。”

 刘瑾听了张采的话,心中有些犹豫。他对吴廷举的弹劾行为本来就很不满,但又不想错过一个有才能的人。

 “哼,吴廷举竟敢弹劾潘忠,还连及我。不过,你说他有才能,倒是可以考虑一下。”刘瑾说道。

 吴廷举被狱禁十二天得到释放,后谪戍边疆。过了一个月,被赦罪为民。

 与此同时,在京城的翰林院,一场风暴也即将来临。翰林院一向不行跪拜礼,刘瑾对此非常厌恶。至此,修纂《孝宗实录》最后完成,按照惯例参与修纂的官员应当升进官级。

 刘瑾看着那些文人,心中充满了不满。他认为文人不懂人情世故,便从参加修纂《孝宗实录》的人员中,选择十几个他所忌刻的人,为南京员外郎、主事等,用以扩充政务人员。

 开始时,刘瑾以翰林们轻慢自己,便与张采核计,想要把这些人调任外地。张采以为不可,至此,刘瑾还坚持调任外地。张采为其讲说不可外调的缘由,刘瑾的情绪方才平和下来。

 而焦芳父子,以及段炅之流,也说可以乘此时机排挤素为有隙者。他们就很快拟出一个名单交给刘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