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焉在 作品

第二百二十一章:刘瑾矫旨罚百官跪在奉天门下(第2页)

 又过了两个月,京城的天空被一层阴霾笼罩着,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刘瑾,这个权倾朝野的太监,正坐在自己奢华的府邸中,眼神中透露出贪婪与狡诈。他身材矮小,却散发着一种令人畏惧的气场。此刻,他心中盘算着如何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打压那些不顺从他的人。

 翰林学士张贯,一位面容清俊、气质儒雅的官员。他身着官服,头戴乌纱帽,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正直。张贯为人刚正不阿,不肯屈从奸邪。他对刘瑾的专权跋扈极为不满,见到刘瑾也不行礼。

 何瑭,同样是一位正直的官员。他身材修长,面容刚毅,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何瑭也坚决不向刘瑾低头,对刘瑾的恶行嗤之以鼻。

 刘瑾得知张贯和何瑭的态度后,心中大怒。他决定抓住一点小事,就把他们贬官。

 “哼,这两个不识时务的家伙,竟敢不向我行礼。我要让他们知道我的厉害。”刘瑾恶狠狠地说道。

 于是,刘瑾矫诏,以翰林学士张贯为镇江府同知,修何瑭为开封府同知。

 张贯和何瑭接到贬官的诏书后,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愤怒。他们知道,这是刘瑾的报复,但他们却无能为力。

 “刘瑾专权乱政,国家危矣。我们虽被贬官,但不能放弃正义。”张贯说道。

 何瑭点头表示赞同:“没错,我们要等待时机,揭露刘瑾的罪行。”

 与此同时,陕西举人郝序也陷入了困境。郝序,为户部侍郎郝志义之子。他面容英俊,眼神中透露出坚毅与善良。郝志义去世后,郝序援引定例,乞请为父祭葬。

 刘瑾得知此事后,却说洪武礼制没有这一定例。他决定借此机会打压郝序。

 “哼,洪武礼制没有这定例,你竟敢妄求祭葬。来人,把他下于锦衣卫狱。”刘瑾咆哮道。

 郝序被锦衣卫带走时,心中充满了冤屈。他不

明白,自己只是遵循定例,为何会遭到如此对待。

 郝序被关在阴暗潮湿的锦衣卫狱中,遭受着残酷的折磨。但他始终没有屈服,心中坚定着自己的信念。

 刘瑾自从专擅朝政以来,他的同党马永成等八人的父亲均封官为都督。他们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势,纷纷修造坟墓以祭葬。而这些祭文均出自李东阳的手笔。

 李东阳,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他面容慈祥,眼神中透露出无奈与忧虑。他深知刘瑾的专权会给国家带来灾难,但在这个时候,他也只能委曲求全,为刘瑾的同党撰写祭文。

 台谏官员们看到这一幕,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他们知道,刘瑾的权势太大,他们不敢进谏一言,只能默默忍受。

 而刘瑾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权力,矫旨擅改惜薪司外厂为办事厂,以荣府旧仓地为内办事厂。

 当时,既立西厂,就任以谷大用为督领。刘瑾则自领内厂,比东、西厂更为残忍和酷烈。

 城中的百姓们生活在恐惧之中。稍有违法之人,往往无一人可得保全。市井无业游民,如磨工、卖水者,都被他赶得四处逃亡。

 一天,一千多人齐集城外东郊。他们手里拿着白色的棍棒,劫持行人,并声言不打死刘瑾绝不甘心。

 刘瑾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害怕。他没想到百姓们会如此愤怒。

 “这些刁民,竟敢反抗我。我一定要让他们知道我的厉害。”刘瑾咬牙切齿地说道。

 刘瑾赶紧下令,把这些人又招入城中。为了平息民愤,他又下令,所有的寡妇都得出嫁,停丧未葬者都得用火焚化,扬其骨灰。

 京师为此哗然。百姓们对刘瑾的恶行更加痛恨。

 刘瑾怕生出其他事端,就治罪首倡此言者一人,用以安定民心。

 所有这些事,都是设立内厂以后干的。

 三个月后,京城的天空依旧被阴霾笼罩着,仿佛预示着这个时代的黑暗与动荡。

 总督漕运副都御史邵宝,一位面容坚毅、气质沉稳的官员。他身着官服,头戴乌纱帽,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不屈。邵宝站在自己的官署中,望着窗外的街道,心中充满了忧虑。

 邵宝深知,如今朝中公卿多出入于刘瑾的门下,而他自己却与刘瑾没有一次通问。他明白,这样的行为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危险,但他心中的正义与原则不允许他向刘瑾低头。

 “刘瑾专权乱政,祸国殃民。我邵宝身为朝廷命官,岂能与他同流合污?”邵宝自言自语道,眼神中透露出决绝的光芒。

 刘瑾得知邵宝的态度后,心中大怒。他多次威胁邵宝,试图让他屈服。然而,邵宝不为所动,坚定地坚守着自己的立场。

 刘瑾坐在自己奢华的府邸中,脸色阴沉得可怕。他身材矮小,却散发着一种令人畏惧的气场。

 “邵宝,你竟敢如此不识抬举。我一定要让你知道我的厉害。”刘瑾恶狠狠地说道。

 刘瑾又非常憎恶平江,而平江伯为漕运之帅,平江伯的事与邵宝有些关联。这让刘瑾更加震怒,他决定给邵宝一个沉重的打击。

 邵宝感受到了来自刘瑾的巨大压力,他知道自己可能会招致不可意料的大祸。但他心中没有丝毫的恐惧,只有对国家和百姓的忠诚。

 “我邵宝一生光明磊落,为了国家和百姓,不惜一切代价。即使面临危险,我也绝不退缩。”邵宝心中想道。

 在这个关键时刻,李东阳挺身而出,从中极力排解。李东阳,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他面容慈祥,眼神中透露出睿智与沉稳。

 李东阳来到刘瑾面前,说道:“刘公公,邵宝为人正直,一心为朝廷办事。你若对他加以迫害,恐失人心。”

 刘瑾冷笑道:“此人不识时务,竟敢与我作对。我岂能放过他?”

 李东阳继续说道:“刘公公,如今朝廷局势动荡,你需要更多的人为你效力。邵宝是个有才能的人,如果你能放过他,他或许会为你所用。”

 在李东阳的极力劝说下,刘瑾最终同意让邵宝致仕还乡。

 邵宝得知自己可以致仕还乡,心中充满了感激。自己能够逃过一劫,多亏了李东阳的帮助。

 “李大人,多谢你的救命之恩。我邵宝虽离开朝廷,但心中永远牵挂着国家和百姓。”邵宝对李东阳说道。

 李东阳微微点头,说道:“邵大人,你是忠正之士,我敬佩你的为人。希望你回乡后,能够安享晚年。”

 与此同时,山西提学、副使王鸿儒也在经历着一场考验。王鸿儒,一位面容清俊、气质儒雅的官员。他身着官服,头戴乌纱帽,眼神中透露出智慧与坚定。

 王鸿儒在山西很有声望,刘大夏曾对孝宗说,此人有才学,可以大用。吏部根据人们对王鸿儒的极高评价而举荐他。

 王鸿儒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他努力为山西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然而,他的守正不阿却忤逆了刘瑾。

 刘瑾得知王鸿儒的行为后,心中大怒。他决定给王鸿儒一个

教训。

 “王鸿儒,你竟敢违抗我的命令。我要让你知道我的厉害。”刘瑾咆哮道。

 王鸿儒被刘瑾放归原籍。他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愤怒,但他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

 “我王鸿儒一生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培养国家的栋梁之才。我不能向刘瑾屈服,即使被罢官,我也问心无愧。”王鸿儒心中想道。

 而在兴化,知府张嵿也陷入了困境。张嵿,一位面容刚毅、眼神坚定的官员。他身着官服,头戴乌纱帽,心中充满了正义与责任感。

 张嵿先为刑部郎中,当时隆平侯张佑死,他没有儿子,其弟侄争袭官职,便贿赂刘瑾。刘瑾告知张嵿,让张佑的弟侄袭职,张嵿不为徇私。

 正德三年,张嵿出守兴化,临行时刘瑾有所馈赠,张嵿却无回报和酬谢。同郡人戴大宾弱冠得登皇榜,刘瑾想要把戴大宾的旧婚迟掉,而把自己弟弟的女儿嫁给他。刘瑾把这件事托付张嵿,张嵿仍加拒绝。

 刘瑾得知张嵿的行为后,大怒。他决定摘取当年隆平侯张佑弟侄被夺爵位的事情,诬陷张嵿,并把他罢官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