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5年的正月,京城被一层薄薄的积雪覆盖,银装素裹,宛如一幅宁静的画卷。皇宫内,红墙黄瓦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庄重肃穆。
清晨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奉天殿的琉璃瓦上,泛起一片金色的光芒。皇帝朱高炽身着明黄色龙袍,在太监和宫女的簇拥下,缓缓走向奉天殿。他的面容略显疲惫,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与睿智。
朱高炽登上皇位不久,心中始终牵挂着国家和百姓。他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因此在处理朝政时格外谨慎。今日,他要在奉天殿朝见群臣,心中却有着别样的思绪。
奉天殿内,群臣早已等候多时。他们身着朝服,整齐地排列在殿内,气氛庄严肃穆。礼部尚书吕震站在群臣前列,心中充满了期待。他认为新皇帝登基,应该接受朝贺,一如平时朝贺仪礼,可以奏乐,以彰显国家的繁荣和皇帝的威严。
当朱高炽走进奉天殿时,群臣纷纷跪地行礼,高呼万岁。朱高炽微微抬手,示意群臣平身。他看着群臣,心中感慨万千。这些臣子们将是他治理国家的重要力量,他必须与他们共同努力,才能让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此时,吕震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陛下,新皇登基,四方万国人士都从很远的地方来朝见。臣以为,应该接受朝贺,一如平时朝贺仪礼,可以奏乐,以彰显陛下的威严和国家的繁荣。”
朱高炽微微皱眉,说道:“朕以为,此时不宜奏乐。朕刚刚登基,当以孝为先。先帝刚刚驾崩,朕心中悲痛,此时奏乐,不合礼制。”
吕震却坚决请准这件事情,他说道:“陛下,朝贺之礼乃是国家大事,不可废弛。奏乐可以增添喜庆气氛,让四方万国人士感受到陛下的威严和国家的繁荣。”
朱高炽听了吕震的话,心中有些不悦。他觉得吕震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他的心意。他转头看向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黄淮、金幼孜等人,问道:“你们以为如何?”
杨士奇等人对视一眼,杨士奇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陛下,臣等以为陛下的意见是对的。先帝刚刚驾崩,陛下纯孝之至,此时不宜奏乐。朝贺之礼可以从简,以表达陛下的哀思和对先帝的敬意。”
杨荣也说道:“陛下,吕尚书所言虽有一定道理,但此时奏乐确实不合时宜。陛下当以孝为先,以礼治国,不可因一时之虚荣而坏了礼制。”
黄淮和金幼孜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杨士奇和杨荣的意见。
吕震听了杨士奇等人的话,心中十分不满。他觉得杨士奇等人是在故意与他作对,他忿忿不平地说道:“陛下,杨大人等人所言差矣。朝贺之礼乃是国家大事,不可废弛。奏乐可以增添喜庆气氛,让四方万国人士感受到陛下的威严和国家的繁荣。如果不奏乐,会让四方万国人士认为陛下不重视朝贺之礼,从而影响国家的声誉。”
朱高炽听了吕震的话,心中更加不悦。他觉得吕震过于固执己见,不懂得体谅他的心意。他说道:“吕尚书,你的心意朕明白。但朕以为,此时奏乐确实不合时宜。朕当以孝为先,以礼治国,不可因一时之虚荣而坏了礼制。”
吕震还想再说什么,但看到朱高炽坚定的眼神,他只好无奈地退下。
朱高炽看着吕震退下,心中有些感慨。吕震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和皇帝的威严着想,但他的方法却有些不妥。他转头看向杨士奇等人,说道:“礼节是否太过分了?”
杨士奇等人回答说:“陛下,实在应该按陛下所告谕的那样去办。一定要体谅下情的话,也不应备礼过甚。”
朱高炽微微点头,说道:“你们说得对。朕当以孝为先,以礼治国,不可因一时之虚荣而坏了礼制。”
朝会结束后,朱高炽回到寝宫,心中思绪万千。自己刚刚登基,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他必须谨慎地处理每一件事情,才能让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第二天,朱高炽召见杨士奇等人。他看着杨士奇等人,说道:“作为君主,以能接受直言极谏,方为明主;作为臣子,以能直言极谏,方为忠臣。如果昨天朝会时听从吕震之言,今将悔之不及。自今以后,朕的行为有不妥当之处,尽管直言相告,不要以朕不肯听从为虑。”
杨士奇等人听了朱高炽的话,心中十分感动。他们知道,朱高炽是一位开明的皇帝,他愿意听取臣子的意见,这对国家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他们纷纷跪地,高呼万岁。
朱高炽当即对杨士奇等人赏赐钱钞文币,以表彰他们的忠诚和直言。他说道:“你们都是朕的忠臣,朕希望你们能继续为国家和百姓尽心尽力。”
杨士奇等人再次跪地,感谢朱高炽的赏赐。他们表示,一定会竭尽全力,辅佐朱高炽治理国家,让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几天后,朱高炽在宫殿中踱步,自登基以来,他一直致力于推行仁政,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求稳定。如今,他心中又有了新的谋划。
在思普门,一片繁忙的景象。工匠们正忙碌地施工,兴建着弘文阁。这里将成为一
个重要的文化中心,为国家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朱高炽亲自来到施工现场,视察工程进展。
他看着忙碌的工匠们,心中充满了期待。他深知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弘文阁的兴建将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朱高炽微微抬起头,望着即将建成的弘文阁,心中感慨万千。
“朕要让弘文阁成为天下学子向往之地,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贤才。”朱高炽自言自语道。
这时,翰林学士杨溥匆匆赶来。杨溥身着官服,面容沉稳,眼神中透露出睿智与忠诚。他恭敬地向朱高炽行礼道:“陛下,臣杨溥拜见。”
朱高炽微微抬手,示意杨溥平身。他看着杨溥,说道:“杨爱卿,朕决定命你主掌弘文阁事宜。弘文阁乃国家之重器,朕希望你能尽心尽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杨溥心中一震,连忙跪下道:“陛下如此信任臣,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
朱高炽亲自将大印递给杨溥,说道:“朕任命卿等在身边左右,不只是在学问上对朕有所帮助,也想通过你们能够广泛了解民间的一些事情。卿若有什么建议需要告诉朕,密封进呈即可。”
杨溥双手接过大印,感受到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他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将弘文阁办好,为陛下分忧,为百姓谋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弘文阁逐渐建成。它气势恢宏,充满了文化气息。朱高炽再次来到弘文阁,看着这座崭新的建筑,心中充满了喜悦。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朱高炽在南郊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天空湛蓝如宝石,阳光洒在大地上,泛起一层温暖的光晕。祭祀现场庄严肃穆,朱高炽身着礼服,率领群臣,向天地表达着敬畏与感恩之情。
祭祀完毕后,朱高炽颁发诏书,布告天下。诏书中宣布罢止官营山场、园林、湖池、开矿冶炼,由民人开采取用,均照洪武年间的成例办理纳税。这一举措得到了百姓的热烈欢迎,他们感受到了皇帝的仁政与关爱。
过了几天,朱高炽在御书房专注地看着手中的奏折,心中思索着国家大事和百姓的福祉。
御书房内,宁静而肃穆。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桌上,照亮了堆积如山的奏折和书籍。朱高炽微微皱着眉头,手中的毛笔不时地在奏折上批注着。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国家的重任,每一个决策都关系着百姓的命运。
这时,兵部尚书李庆匆匆走进御书房,恭敬地行礼道:“陛下,臣有一事启奏。民间牧养的马匹繁衍很多,已经分给军用以后,还剩有数千匹。请令朝觐官员认领,可以在太仆寺的养马场繁殖牧养,每年征课利息。如有亏损,赔罚数额与民人牧养赔罚数额一样。”
朱高炽听后,微微点头,说道:“此事可行,可令朝觐官员认领马匹,为国家增添财富。”
然而,李庆的提议却遭到了杨士奇的反对。杨士奇身着官服,面容沉稳,走进御书房后恭敬地行礼道:“陛下,臣认为此事不可行。朝廷是求取贤能的人而任其官职的,现今却让他们去养马而且征课利息,责罚又与民人相同。况且所剩马匹不超过三千,而使朝廷背上一个朝官养马的不美之名,使天下人都知道这回事,这哪里是尊贤而贱畜的意思呢?”
李庆听后,忿忿不平,说道:“杨大人,你这是妇人之仁。朝觐官员认领马匹,既能为国家增添财富,又能让马匹得到更好的饲养。你为何要反对?”
杨士奇坚定地说道:“李大人,你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长远的影响。朝官养马,会让天下人认为朝廷不重视人才,只看重财富。这对朝廷的声誉是极大的损害。”
朱高炽听了两人的争论,陷入了沉思。他深知杨士奇的话有道理,但又觉得李庆的提议也有一定的可行性。他左右为难,不知该如何决策。
杨士奇见朱高炽犹豫不决,又说道:“陛下,尊贤重才是朝廷的根本。如果让朝官养马,会让天下贤能之士寒心。他们会认为朝廷不重视他们的才能,只把他们当作养马的工具。这样一来,朝廷就难以吸引更多的人才为国家效力。”
李庆则反驳道:“杨大人,你这是危言耸听。朝官养马只是一时之计,等马匹繁殖足够多后,就可以停止。这对朝廷和百姓都有好处。”
两人争论不休,朱高炽心中更加烦恼。他决定先搁置此事,等以后再做决定。于是,他对杨士奇和李庆说道:“此事暂且搁置,容朕再考虑考虑。”
杨士奇无奈,只好退下。他心中忧虑,担心朱高炽会采纳李庆的提议。他深知,如果朝官养马,将会给朝廷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几天后,朱高炽来到思善阁,召见杨士奇。他看着杨士奇,说道:“杨爱卿,朕一直在思考你和李庆的争论。朕觉得你说得有道理,朝官养马确实不妥。”
杨士奇心中一喜,连忙说道:“陛下圣明。朝官养马不仅有损朝廷声誉,还会让天下贤能之士寒心。陛下能认识到这一点,实乃国家之幸。”
朱高炽微微点头,说道:“朕当时答应由内廷批旨禁
止这件事情,可是过后又不加闻问。朕并非忘记了此事,而是担心你会因此孤立,被众臣伤害。所以,朕不想以你的话来禁止这件事。”
杨士奇感动地说道:“陛下如此关心臣,臣感激不尽。臣并不怕孤立,只要是为了国家和百姓,臣愿意承担一切风险。”
朱高炽笑了笑,说道:“朕知道你的心意。现在,朕可以处之有名了。”说着,他拿出一道奏章给杨士奇看,是陕西按察使陈智提出由官员领养马匹有诸多不便。
朱高炽说道:“陈智的奏章与你的观点一致。朕命你根据这道奏章起草敕令,加以禁止。”
杨士奇叩头说道:“陛下既然知道臣的心意,那么臣就不孤立了。臣一定尽快起草敕令,禁止朝官养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