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4年十月,春和景明,微风轻拂着紫禁城的琉璃瓦,阳光洒在宫殿的廊柱之间,泛起一层温暖的光晕。
朱高炽身着明黄色龙袍,端坐在御书房的龙椅之上,眉宇间透着一股凝重与忧虑。他微微皱着眉头,目光深邃地望向窗外,心中思索着天下百姓的福祉。自登基以来,他夙夜忧叹,深感肩上的担子沉重无比。百姓的困苦如同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让他寝食难安。
此时,御书房内静悄悄的,只有偶尔传来的纸张翻动声。朱高炽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发出有节奏的声响。他回想起自己在民间的所见所闻,那些百姓们辛勤劳作却依然生活艰难的画面,如同一幅幅沉重的画卷在他眼前展开。他深知,百姓之所以得不到幸福,根源在于任用地方官员不得其人。而地方官员不得其人,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校教育不良。想到这里,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坚定,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
朱高炽微微侧首,对着一旁的太监说道:“传杨士奇。”太监领命而去,不一会儿,杨士奇匆匆赶来。杨士奇身着官服,面容沉稳,眼神中透露出睿智与忠诚。他走进御书房,恭敬地行礼道:“臣杨士奇拜见陛下。”
朱高炽微微抬手,示意杨士奇平身。他看着杨士奇,缓缓说道:“杨爱卿,朕近日一直在思考百姓之苦。百姓所以得不到幸福,是由于任用地方官员不得其人;地方官员不得其人,则由于学校教育不良。此乃朕心中之忧患,不知爱卿有何见解?”
杨士奇微微躬身,沉思片刻后说道:“陛下圣明,百姓之福祉确系于地方官员之贤能,而地方官员之贤能又源于良好之教育。如今之学校,或有流于形式者,学生们只注重文辞之工整,而忽略了经义之内涵。如此下去,恐难培养出真正有才能之官员。”
朱高炽微微点头,神色凝重地说道:“朕意已决,从今以后应该严格考选岁贡生。学习五经四书之精义,不在于其文辞是工整还是拙劣,只取其能够阐明义理就可以了。或者因为人材实在难得,就是在数百人之中选得一人也可以。因为考选严格,则那些不好好学习的人,就不敢再萌生侥幸之望了。”
杨士奇拱手道:“陛下高瞻远瞩,此乃利国利民之策。严格考选岁贡生,必能为国家选拔出真正有才华、有品德之人才,从而改善地方治理,造福百姓。”
不久朱高炽决定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地巡视,以考察官吏。
朱高炽轻抿一口茶,放下茶杯,缓缓开口道:“朕欲派遣监察御史巡视各地,以察官吏之贤否。此事关乎国家之根本,务必慎重。”
一旁的太监恭敬地应道:“陛下圣明,此乃利国利民之举。”
朱高炽微微点头,继续说道:“朕思来想去,此事当交于何人负责?”
正在这时,门外传来通报声:“蹇义、夏原吉求见。”
朱高炽脸上露出一丝喜色,说道:“宣。”
蹇义、夏原吉身着官服,稳步走进御书房。他们恭敬地行礼道:“臣蹇义(夏原吉)拜见陛下。”
朱高炽抬手示意他们平身,说道:“二位爱卿来得正好,朕正有一事与你们商议。朕欲派遣监察御史巡视各地,以察官吏,你们有何看法?”
蹇义微微躬身,说道:“陛下,此乃英明之举。如今各地官吏良莠不齐,确需派人加以考察,以正吏治。”
夏原吉也点头道:“陛下所言极是。监察御史可深入各地,了解民情,考察官吏之作为,为陛下提供真实之情况。”
朱高炽微微点头,又问道:“那你们认为何人可担任此重任?”
蹇义沉思片刻,说道:“陛下,监察御史之选,当以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之人为主。可从翰林院、都察院等衙门中挑选有才能、有品德之人担任。”
夏原吉接着说道:“陛下,还可从地方上选拔一些有经验、有威望之人,他们对当地情况更为熟悉,能更好地履行职责。”
朱高炽听后,陷入沉思。他微微点头,说道:“二位爱卿所言有理。此事朕当慎重考虑。”
就在这时,朱高炽又想起了另一件事。他说道:“朕听闻户部尚书郭资处事偏激,多所妨碍,而且身体多病。此事你们可知?”
蹇义与夏原吉对视一眼,蹇义说道:“陛下,臣等也有所耳闻。郭资此人,刚强果断,守正清廉,其为官不以私害公。但他性情确实有些偏激,有时行事过于固执。”
夏原吉也说道:“陛下,郭资在处理事务时,有时过于坚持己见,不听他人意见,这确实给一些工作带来了阻碍。”
朱高炽微微皱眉,说道:“那此事该如何处置?朕欲听听你们的意见。”
蹇义说道:“陛下,可先将郭资召来,询问其情况,再做定夺。”
夏原吉也点头表示赞同。
朱高炽思索片刻,说道:“传杨士奇。”
太监领命而去,不一会儿,杨士奇匆匆赶来。杨士奇身着官服,面容沉稳,眼神中透露出睿智之色。他走进御书房,恭敬地行礼道
:“臣杨士奇拜见陛下。”
朱高炽微微抬手,示意杨士奇平身。他看着杨士奇,说道:“杨爱卿,朕听闻户部尚书郭资处事偏激,多所妨碍,而且身体多病。蹇义、夏原吉也有此看法。你对郭资此人有何评价?”
杨士奇微微躬身,沉思片刻后说道:“陛下,郭资此人,刚强果断,守正清廉,其为官不以私害公。这一点,臣与蹇义、夏原吉两位大人看法一致。但他的性情确实有些偏激,甚至连陛下对于士民施以恩泽,他都从中阻挠。”
朱高炽微微皱眉,说道:“所指何事?”
杨士奇答道:“陛下多次降诏对那些因受灾害的地方减免租赋,可是郭资不肯听命,他一定令有关司署依照原有定额征收,这是他的最大过失。”
朱高炽听后,脸色微微一沉。他沉默片刻,说道:“朕之恩泽,乃是为了百姓。郭资此举,实乃不妥。”
杨士奇说道:“陛下,郭资或许是出于对国家财政的考虑,但他的做法确实有失妥当。”
朱高炽微微点头,说道:“朕明白了。那此事该如何处置?”
杨士奇说道:“陛下,郭资年事已高,且身体多病。可升其为太子太师,令其致仕还乡。这样既体现了陛下对老臣的恩宠,又可避免他因偏激的性格给朝政带来更多的麻烦。”
朱高炽思索片刻,说道:“也罢。就依你所言。传朕旨意,升户部尚书郭资为太子太师,令其致仕还乡。”
太监领命而去。
此时,郭资正在户部衙门处理事务。他面容严肃,眼神专注,手中的毛笔在公文上飞快地书写着。他虽然年事已高,身体也有些多病,但依然坚守岗位,为国家的财政事务尽心尽力。
突然,一名太监匆匆走进衙门,高声说道:“郭大人,陛下有旨。”
郭资连忙放下毛笔,站起身来,恭敬地说道:“臣郭资接旨。”
太监展开圣旨,高声宣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户部尚书郭资,刚强果断,守正清廉,为国家财政事务操劳多年。然其性情偏激,多有妨碍。今升郭资为太子太师,令其致仕还乡。钦此。”
郭资听完圣旨,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他既有对皇帝恩宠的感激,也有对离开官场的不舍。他缓缓跪下,说道:“臣郭资领旨谢恩。”
太监扶起郭资,说道:“郭大人,陛下对您恩宠有加,您可要好好保重身体。”
郭资微微点头,说道:“请公公转告陛下,臣郭资感激陛下的恩宠。臣虽离开官场,但心中依然牵挂着国家和百姓。”
太监说道:“郭大人放心,咱家一定转达。”
随后,郭资开始收拾自己的物品,准备还乡。
几天后,朱高炽在御书房内,不时地在奏折上批注。
这时,太监轻声走进御书房,恭敬地说道:“陛下,户部尚书夏原吉求见。”
朱高炽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丝微笑,说道:“宣。”
不一会儿,夏原吉身着官服,稳步走进御书房。他恭敬地行礼道:“臣夏原吉拜见陛下。”
朱高炽微微抬手,示意夏原吉平身,然后说道:“夏爱卿,朕今日赐你有关如何衡定过失与纠正谬误的图书典籍。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希望你能从这些典籍中汲取智慧,为国家的繁荣和百姓的幸福尽心尽力。”
夏原吉感动地说道:“陛下圣明,臣定当认真研读这些典籍,不负陛下的期望。”
朱高炽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古时候寓兵于农,民无转运粮饷之劳,而军饷充足。先帝订立的屯田法完备,但主管司署多以征徭役而干扰。自今以后,所有卫所的屯田军士,不得擅自征用他们出徭役,以妨碍耕种,违抗此令者治罪。”
夏原吉拱手道:“陛下英明,此乃利国利民之策。屯田之法若能得以严格执行,必能充实军饷,减轻百姓负担。”
朱高炽微微颔首,又说道:“命都察院逮捕湖广布政司副使舒仲成,并将治其罪。”
夏原吉微微一愣,问道:“陛下,不知舒仲成所犯何罪?”
朱高炽说道:“早在朕即位以前,成祖北征,朕监理国事时,舒仲成当时官居御史,曾奉旨纠理征课木材年税中的弊端,可他却犯旨意。如今吏部上奏弹劾他的其他事情,朕故下令逮捕并治罪。”
夏原吉沉默片刻,说道:“陛下,此事是否可再斟酌一番?毕竟舒仲成也曾为朝廷效力。”
朱高炽微微皱眉,正欲说话,这时太监又进来通报:“陛下,杨士奇求见。”
朱高炽说道:“宣。”
杨士奇身着官服,面容沉稳,走进御书房后恭敬地行礼道:“臣杨士奇拜见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