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4年七月的榆木川,在一个黄昏,朱棣再也支撑不住,病倒在了营帐之中。营帐内,气氛凝重得让人窒息。朱棣躺在病榻上,面色苍白如纸,气息微弱。周围的大臣和将领们个个面露焦急之色,却又束手无策。
杨荣站在病榻前,眼眶通红,心中充满了悲痛和无奈。他深知,此刻的局势十分危急。大军远离京师,一旦朱棣驾崩的消息传出,必将引起轩然大波。他必须尽快想出应对之策,稳定军心,确保国家的稳定。
就在众人不知所措之际,杨荣深吸一口气,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缓缓说道:“朝廷的军队距离京师还有很远的路程,不应在此发丧。所到之处,还应该像平日那样,服侍皇帝用膳一如常礼。”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明白,此刻必须保持镇定,不能让军心涣散。
然而,此时却有人提议借口其他事情,派人带着皇帝的玺书,飞奔回京,以报讣讯。
杨荣一听,脸色骤变,厉声说道:“大行皇帝在世时,皇帝玺书可以称敕,现在还称敕,即属欺诈,这个罪过谁能担当得了呀?”
众人被杨荣的气势所震慑,一时无人敢言语。杨荣沉思片刻,接着说道:“不如改称敕令为‘启报’,派人先行飞马回京报信。”
众人纷纷表示同意。于是,杨荣立刻安排人手,准备派人回京报信。
此时,远在京师的皇太子朱高炽正坐在宫殿中,心中焦虑不安。他时刻关注着北征大军的动向,担心着父亲的安危。当他得知朱棣在北征中身体不适的消息后,更是心急如焚。
朱高炽在宫殿中来回踱步,眉头紧锁。他的内心充满了担忧和恐惧,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眼前的局势。他深知,如果父亲有什么不测,自己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就在这时,一名侍卫匆匆来报:“太子殿下,北征大军传来消息,陛下龙体欠安。”
朱高炽心中一沉,连忙问道:“可有具体情况?”
侍卫摇了摇头,说道:“目前只知道陛下病倒在北征途中,具体情况不明。”
朱高炽陷入了沉思。此刻自己必须保持冷静,做出正确的决策。他思索片刻,然后说道:“立刻派人打探北征大军的情况,随时向我汇报。”
侍卫领命而去。朱高炽坐在椅子上,心中思绪万千。他想起了自己多年来的等待和努力,如今父亲病重,自己必须承担起责任,稳定局势。
与此同时,在北征大军中,杨荣等人已经安排好了报信的人员。他们挑选了一名忠诚勇敢的士兵,将启报交给他,并嘱咐他一定要尽快赶回京师,将消息传达给皇太子。
士兵接过启报,眼神坚定地说道:“请大人放心,我一定不辱使命。”
说完,士兵翻身上马,向着京师的方向飞驰而去。
在士兵出发后,杨荣等人又开始商议下一步的行动。他们知道,此刻京城中的兵马全部跟随成祖北征,京城中一时兵力空虚,人们议论纷纷,深恐赵王朱高燧乘机发动兵变。
杨荣心中担忧不已,他对众人说道:“如今京城兵力空虚,赵王若趁机发动兵变,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必须想办法应对。”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就在这时,皇太孙朱瞻基站了出来,他神色坚定地说道:“出外办事应该用封章说明事由,没有印鉴加以识别,是无法防止弄虚作假的。”
众人一听,觉得朱瞻基的话很有道理。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皇太子朱高炽。
朱高炽微微点头,说道:“瞻基所言极是。然而,紧急之中却没有印鉴可以交给皇太孙,为此问询大学士杨士奇。”
杨士奇沉思片刻,然后说道:“皇帝所用东宫的图书,现在可以暂时借用,回京再行交还。”
朱高炽闻言醒悟,连忙说道:“卿言极是。以往大行皇帝在时,储君之位很长时间未能确定下来。我现在把大行皇帝所用东宫图书拿出来用作凭证,人们也就没有因由再议论纷纷了。”
于是,朱高炽立刻将东宫图书交给朱瞻基。朱瞻基接过图书,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自信。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必须尽快前往迎接灵柩,稳定局势。
朱瞻基率领一队人马,迅速出发。他们日夜兼程,向着榆木川的方向疾驰而去。
一路上,朱瞻基心中充满了悲痛和担忧。他想起了祖父朱棣对自己的关爱和期望,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妥善处理好此事,不辜负祖父的期望。
在朱瞻基出发后,京师中的局势也变得更加紧张。人们议论纷纷,人心惶惶。赵王朱高燧得知朱棣病倒的消息后,心中也开始蠢蠢欲动。
朱高燧在自己的府邸中,来回踱步,心中盘算着自己的计划。他的身边,聚集着一些亲信将领,他们纷纷劝说朱高燧趁机发动兵变,夺取皇位。
朱高燧心中犹豫不决。此刻发动兵变风险很大,但他又不甘心错过这个机会。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朱高燧最终决定先观望一段时间,再做决定。
而在
北征大军中,杨荣等人则时刻警惕着周围的动静,防止出现任何意外。他们精心安排着一切,确保大军的安全和稳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瞻基终于抵达了榆木川。他看着祖父的灵柩,心中悲痛欲绝。他跪在灵柩前,泪流满面。
朱瞻基强忍着悲痛,开始安排迎接灵柩的事宜。他命令士兵们小心谨慎地将灵柩抬上马车,准备返回京师。
在返回京师的路上,朱瞻基心中充满了忧虑。京城中的局势依然十分紧张,自己必须尽快赶回京师,稳定局面。
经过漫长的旅程,朱瞻基终于带着灵柩回到了京师。京师中的百姓们得知成祖驾崩的消息后,纷纷悲痛不已。他们自发地来到街道两旁,送别成祖。
朱高炽带领着群臣在城门口迎接灵柩。当他看到朱瞻基和灵柩时,心中悲痛万分。他走上前去,轻轻地抚摸着灵柩,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
朱瞻基将东宫图书交给朱高炽,说道:“父亲,孩儿幸不辱命。”
朱高炽接过图书,点了点头,说道:“瞻基,你做得很好。如今局势危急,我们必须尽快稳定局面。”
于是,朱高炽和朱瞻基开始着手处理后事。他们一方面安抚百姓,稳定人心;
一个月后,京城的天空格外湛蓝,洁白的云朵如同柔软的棉花糖飘浮在空中。阳光洒在古老的宫殿上,红墙黄瓦闪耀着金色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这座皇城的辉煌与荣耀。
皇太子朱高炽此刻正端坐在东宫之中,心绪如潮水般起伏不定。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沉思与忧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即将肩负的重任。
朱高炽缓缓站起身来,踱步至窗前,望着窗外的宫苑景色。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然而他却无心欣赏这美景。他深知,自己即将登上皇位,成为这个庞大帝国的掌舵人。这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是一份沉重的责任。
“殿下,时辰将至。”一位侍从轻声说道。
朱高炽微微点头,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自己的心情。他整理了一下衣冠,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出东宫。
沿途,宫女太监们纷纷跪地行礼,他们的脸上充满了敬畏与期待。朱高炽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在前往大殿的路上,朱高炽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父亲成祖朱棣的身影。他想起了父亲一生的征战与功绩,也想起了父亲对他的期望。他暗暗发誓,一定要继承父亲的遗志,做一个贤明的君主。
终于,朱高炽来到了大殿之上。金碧辉煌的大殿庄严肃穆,群臣早已在此等候。他们身着朝服,神情庄重,眼中充满了对新帝的期待。
朱高炽缓缓登上皇位,坐下的那一刻,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扫视着群臣,目光坚定而沉稳。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齐声高呼,声音在大殿中回荡。
朱高炽微微抬手,示意群臣平身。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众卿平身。今日朕即皇帝位,当以天下苍生为念,勤勉治国,不负先帝之托,不负百姓之望。”
群臣再次跪地,高呼:“陛下圣明!”
新帝登基,首要之事便是颁布诏书,大赦天下。
几天后,杨士奇身着崭新的官服,面容凝重地走在通往皇宫的石板路上。他的心中思绪万千,新帝登基,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刚刚接受新任命的他,深知自己必须为国家和百姓尽心尽力。
杨士奇踏入皇宫,宏伟的宫殿建筑让他心中涌起一股敬畏之情。他迈着沉稳的步伐,穿过一道道宫门,向着朱高炽所在的宫殿走去。一路上,宫女太监们纷纷向他行礼,他微微点头示意,心中却在思考着即将要奏报的事情。
此时,朱高炽正在宫殿中与蹇义、夏原吉商议国事。朱高炽端坐在龙椅上,神情专注,眼神中透露出睿智和威严。蹇义、夏原吉则恭敬地站在一旁,汇报着各地的情况。
杨士奇来到宫殿门口,通报之后,缓缓走进宫殿。朱高炽看到杨士奇,脸上露出一丝微笑,说道:“新任华盖大学士来奏事,必定有他的道理,我们大家一起听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