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指,全称恒生指数(hang seng index),是香港股市价格的重要指标,由香港恒生银行全资附属的恒生指数服务有限公司编制。该指数以香港股票市场中的50家上市股票为成份股样本,以其发行量为权数的加权平均股价指数,是反映香港股市价幅趋势最有影响的一种股价指数。
计算方法:采用市值加权平均法计算,即将每个成分股的市值乘以一个权重系数(不超过15%),然后将所有成分股的乘积相加,最后除以一个基准值(设定在1964年7月31日的100点),得到恒生指数的值。
实时更新:恒生指数以实时的方式更新,每15秒更新一次,投资者可以实时了解指数的变化情况。
大盘指数,也被称为股票指数,是反映不同股票市场总体价格水平及其变动趋势的指标。具体来说,它是将报告期的股票价格与定的基期价格相比,并将两者的比值乘以基期的指数值,以此来计算得出该报告期的股票指数。
大盘指数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市场总体状况(大盘指数能够直观地反映整个股票市场的总体价格水平和变动趋势)、指导投资决策(大盘指数的变动往往会对个股的走势产生影响。)、反映经济情况(大盘指数的变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体经济的情况。例如,在经济繁荣时期,大盘指数往往呈现上涨趋势;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大盘指数则可能下跌。因此,通过观察大盘指数的变动,投资者可以间接地了解整体经济的运行状况)、作为投资工具(如指数基金、指数期货等)”大盘指数虽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并不能完全代表市场的全部情况。
恒生指数是1964年7月成立的,基点是100点,随后3年下跌,跌到了历史最低点58点,下跌幅度是42%!
在1969年重新涨回100点,相当于涨了近一倍。在11月24日,甚至涨到了150点,又涨了50%。
1971年底,恒生指数涨到了341.4点左右。
1973年3月9日,恒指涨到了1775点,3年多又涨了10倍!然而,这一天也是牛市的转折点,随后恒生指数开始大幅下跌。
1973年但由于全球经历石油危机,地缘冲突不断,开始了第二次大暴跌。
1973年3月至9月中旬,恒生指数从1700多点迅速下跌至500多点,跌幅巨大。
1973年年底,恒生指数进一步下跌至433.7点。
1974年12月10日,跌到了150.11点!跌到了1969年的最高点。这次下跌了92%!这几年的上涨全部清零!
1975年恒生指数从低点回升至350点左右,开始逐步回升。
虽然经历暴跌,但恒生指数的弹性非常大,三个月就涨了106%,6月涨了124%!
当时全球股市都经历的大跌。美股跌了48%,日经225跌了37%,德国跌了36%。当然,他们跌得少,所以反弹也就没这么猛。
港股跌这么多,跟它的估值有关,当时实在是太热了。再加上,一遇到危机,外资就会撤离香港,回自己国家救火,跌起来就更生猛了。
到70年代末,恒生指数又涨到了1600点,接近1973年的最高点,涨了9倍。整个70年代,全球股市都没怎么涨,就日本还不错。
1981年,恒生指数达到了1810点,显示出市场的复苏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