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废很小白 作品

0410【姐夫】



                自朝会之后,各部院有条不紊的运转。

    之所以能如此之快,得益于韩桢在山东时,就已经定下了政治架构,经过一年多的磨合,各部院官员以及补官,都已经熟悉了工作内容。

    如今搬到东京城,只需短暂的适应几天,便能迅速进入状态。

    其次,就是对胥吏们的改制,开始显现出成效。

    要知道,一个部门能否正常运转,官员并不是关键,重点是胥吏。

    官员只负责大方向,真正办差的,是底层胥吏。

    改制过后,胥吏改为补官,待遇与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打通了上升渠道。

    也就是说,在韩桢治下,其实已经没有所谓的胥吏了。

    全部变成了公务员。

    随着各郡县官员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推行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乃国策,不但能减轻百姓赋税压力,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可以有效防止土地兼并!

    两宋时期,是不禁止土地兼并的。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赵大得国不正,导致无法触动原有的利益集团,再加上新的利益集团上位,使得土地兼并问题进一步恶化。

    土地兼并,必然会导致流民激增。

    流民激增,是历朝历代最头疼的问题,因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那么距离大量农民起义也就不远了。

    赵宋是怎么解决的呢?

    冗军,外加发达的工商业兜底。

    百姓没了土地,要么被招收进厢军,要么就流窜到城里做工。

    本质上是用国家财政去解决流民问题,这显然是不对的,用国库的钱,为利益集团去买单。

    那国库的钱从何而来,是万千百姓一笔笔赋税累积而来。

    赵宋有钱吗?

    有钱!

    但都在利益集团手中,底层百姓连糊口都艰难。

    摊丁入亩,能最大限度抑制土地兼并。

    原因很简单,土地产出的财富是有限的,一亩地每年就一两石粮食,再多就没有了。

    若遇上灾年,连一石都没有,甚至颗粒无收。

    而实行摊丁入亩后,每多拥有一亩地,就需多承担一分田税。

    这就导致拥有土地的数目,存在一个阈值。

    一旦超过阈值,地主非但不赚钱,还得亏钱交赋税。

    种一万亩地亏钱,一千亩地小赚,换做你怎么选?

    当然,你也可以说,老子宁愿亏钱,也要田地。

    那这样韩桢也能接受,因为你把其他百姓的田税都交了,韩桢拿着这笔钱,可以发展工商业,在其他方面,对无田无地的百姓进行补偿。

    摊丁入亩是其一,其二就是限制麾下官员土地数量。

    韩桢规定每名官员最多拥有一百亩田地,再多督察院就介入了。

    其三就是海贸,将他们的目光,一点点从土地挪到丰饶的大海之上。

    海错生意只是第一步,等到远洋贸易商队组建后,组合拳将会接踵而至。

    韩桢费尽心思做这么多,甚至不惜让利给官员,就是为了治下百姓能吃口饱饭。

    还是那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既然当了皇帝,总得为百姓们做点甚么。

    河北、京西、两淮等地的郡县主官,卯足劲丈量田地,清点人口,争取赶在夏收之前,把摊丁入亩在当地彻底推行。

    为何要赶在夏收前呢?

    一来是可以让普通百姓在夏收时,少交些田税。

    二来则是夏收在即,田里庄稼眼看着就要成熟了,地主士绅想跑也不舍得跑,沉没成本增加。

    ……

    将作监内。

    余伯庄与一众大匠围在一起,口中啧啧称奇。

    地面上,是一块水泥疙瘩,上面有刀劈斧砍的痕迹。

    经过一番测试后,余伯庄惊奇道:“嘶!这水泥竟如此神奇!”

    一名大匠点头附和:“确实神奇,密合性虽不如糯米灰浆,但硬度更甚。”

    余伯庄抚须道:“关键之处,在于干燥成型极快,夏日只需一日,哪怕是冬日也最多三五日便可凝固。相比之下,糯米灰浆则需要数个月,甚至数年之久。”

    有了水泥这般神器,工期便能大大缩短,而今人手充足,又有一万余禁军的帮忙,完全可以赶在年节前完工。

    念及此处,余伯庄面色郑重的交代道:“此物伱们仔细研究,多多请教山东来的同僚,谁若敢耽误了建造计划,休怪本官不讲情面。”

    修建蹴鞠场与廉租房,乃是官家交给工科院的第一项差事。

    不但要安稳办成,还得办的漂亮。

    袁工匠虽顶着工科院院长的职位,实则另有差遣,自那次在皇宫中与官家吃了一顿午饭后,余伯庄就再也没见过自己这位上司。

    袁院长去哪了,他隐隐也猜到了一些,只是装作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