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热胖子 作品
第694章 铁厂(下)
不过让修械所真正感兴趣的,还是剩下的两套发电设备,铁厂因建设太偏,并没有发电厂为其供应电力。
虽然铁厂有套发电设备,但不过就是个锅炉加发电机组,只能满足铁厂的照明需求,铁厂之前的那些加工设备,都是以内燃机驱动,但烧油成本过高,所以黄仕新还专门采购了一套发电设备。
而且这套发电设备很有意思,如果全部启动的正常输出电量,是铁厂加黄仕新新采购全部设备所需的几倍,显然黄仕新当年野望可不小,为铁厂发展预留了足够的资源供应冗余,可惜……
英资洋行逼迫黄仕新买下的二手设备中,也有一套发电设备,显然对方是比照黄仕新订单准备的,就等着算计黄仕新,这套虽然技术已经很落后,但发电量也不小,足够黄仕新设想中铁厂落成所需,而且改造升级一番发电量还会有所提升。
修械所选定黄家铁厂,主要就是冲着这两套发电设备来的,一来如果新采购达到这种发电量设备,不见得会比接手黄家这些东西价钱低,二来新采购交付时间长,短则几月,长几年都说不准。
至于基地为啥需要这么多电,一则用来驱动加工设备;二则此处基地准备加装一些电弧炉,用来生产试制高性能钢材,这可是自产枪管炮管的前置条件。
虽说清末就已经能自产追上国外水平的山炮重炮这些,但当时所采用的多是碳素钢,而基本就在国内江南制造总局炼钢厂制造生产出合格碳素钢时,西方探索新一代炼钢技术取得了突破,发生了合金钢革命。
合金钢,民国时期叫特种钢,钢材材质是枪炮制造中最核心的东西,合金钢制造枪炮的性能,那是碾压碳钢的存在,在一战爆发得到广泛发展后,中国自产武器再次落后于世界。
而这时候中国已经到了北洋和军阀时期,这时期政权对国内的掌控力还不如清朝呢!根本拿不出也不愿意拿钱投资新式钢铁厂,国内兵工厂沦为来料加工厂,而且军阀短视、官员贪腐,为了采购回扣,连国内能自产的钢材甚至步枪的木质枪托都要找洋人采购,基本完全放军工生产的自主。
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情况有所好转,没像北洋时那么过分,也有意拾起军工生产自主,在三二年时曾谋划在浦口建设一座新式钢铁厂,但一番核算下来,需要投资八千万大洋,是国民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十,此事到现在还没有下文。
当然了,修械所也没那么多资金去弄什么炼钢厂,目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也将主要进行来料的加工,只不过这不是长久之计,别人卖不卖、运不运得来都会影响到正常生产,还是要提前准备,免得长期受制于人。
修械所准备做的,就是配置几座小型电弧炉架设在这处基地,一方面用于研究探索合金钢的生产冶炼工艺;另一方面,是小批量试制生产合金钢,既检验工艺完善生产流程,又能用来替代进口合金钢生产部分枪炮重要部件,检验实际性能效果。
目前修械所即将到手两台德制几吨级电弧炉,在那批军工设备之中,修械所准备将其用于小批量试制生产合金钢,用来生产部分枪炮重要部件。
估计其原主人想法跟修械所差不多,只不过里面没有专门的发电设备,毕竟那些设备原先属于一个国家,如果有电能可供调配,就没必要重新专门搭建发电设施。
当然,不是说修械所的基地不能调配电力,不管南京还是马鞍山厂矿聚集地,都有电厂,但基地这边需求量有点高,外购的供应和成本都可能有问题,而且情报处和修械所的对头和竞争对手都不少,难保不会有人在这上面使坏,所以还是自产自用为好。
当然,基地准备安装的也不止这两部,修械所还订购了多台吨级电弧炉,就是大小一吨上下的,主要用于研究和试验,毕竟研究探索钢材冶炼工艺,那就得一炉炉的去冶炼试错,炉小能降低不少研发的成本。
李定桥带人从南京搭乘一条载客的渡船到了当涂,又转乘包下的一条乌篷船沿水路去往铁厂。
虽然铁厂位置比较偏,但也只是相对于工厂设立选址而言,铁厂还是具有不错水陆交通条件的,要是连原料运进产品运出的运输条件都不具备,那建工厂不是扯澹嘛!
工厂所在山谷谷口不远就有一条水道,是一些从山上流下的溪沟在山外平坦平坦处汇聚,最终流过当涂汇入长江,因为两侧多上好水田,经一代代修缮治理成了水流平缓的通航水道。
不过水道并不算深,也就能通航吃水两米以内的小船,但现在不行了,近几十年国内动荡,并没有人组织好好修缮过,也就依靠这水道运输的黄氏组织人简单维护下,但这几年铁厂都快经营不下去,黄家也没了那份心思,现在水道有些地方已经淤积比较严重。
水道一侧河堤上有一条挺宽的公路,也是铁厂在原有基础拓宽维护而成,路面铺了一层铁厂的炉灰炉渣,经年累月下已有厚厚一层,除了草长得多了点,道路状况还算良好,可直通铁厂,目前铁厂工人和货物进出都是通过公路。
因为靠人力撑船,船走得并不不快,大概过了半小时,船拐过一个水弯,李定桥才看到不远延伸到水道中的码头,据船夫讲,那就是铁厂建设的码头。
登上码头,面前是一片半圆形的卸货场,再往外是一圈库房,半圆边库房中间偏右有个缺口,是条直通厂房的宽敞道路,离铁厂还有一段,但道两旁并不荒凉,而足长长两片民房。
这里现在是有居民的,当然建厂前没有,都是随厂建成,有人围绕着铁厂讨生活逐渐出现了这片居民区,毕竟铁厂不算小,巅峰时几百名工人呢,更别说那些搬运运输货物围绕铁厂讨生活的人。
当然,以前此处的居民多数还是铁厂工人和他们的家属,铁厂建设时周围没有居民区,自然是提供住宿的,只不过多数人只能住多人宿舍。
只不过工人都是成年人,有对个人私密空间的需要,而不少人有家有室,有了稳定工作,自然想把家人接来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