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郡公 作品
第1280章 老将出马(第2页)
不仅仅军事理论杰出,此人实战的才华也不差,在北海省和西北作战期间,都是发挥的相当出色。
要不然的话,此人也不可能成为大乾陆军最近十年来最为年轻的陆军少将了,他晋升少将的时候,只有二十九岁岁而已!
三十岁都不到!
当年他晋升陆军少将的时候,此人当年在武学堂的同学们,大部分还是尉官呢,校官都不多,比如赵凯,当年他不过是一个上尉而已。
甚至赵凯前面几期的学长们,都还没一个少将呢!
这样的人才,怎么就让李大虎他们给拉拢了过去呢,如果李将军当年能够早一步把此人收入账下,那么对于己方派系的力量增长是有大大好处的。
可惜了!
对于褚仁梅这样的人,石文德也没有太多想法,能用就用,但是也不用刻意安排,反正也不是自己派系的人,用不着特地扶持。
但是刻意打压也用不着,不是不想,而是打压不了。
西北战事那么多人盯着,这乱来的话很容易惹上麻烦。
两人的会谈不过持续了半个小时,褚仁梅就是辞别而去,然后就是回到了第三十一步兵师的驻地,带领部队天天训练。
褚仁梅带领部队训练的时候,嘉峪关以及后方的几个战略据点的部队也是越来越多了。
第五兵团、第十四兵团两个步兵军,一共六个步兵师,再加上两个划归他们的炮兵旅,此外还有第一骑兵军、第二骑兵军以及其他若干独立部队。
这两个骑兵军也是大乾陆军第一次正式设立固定的骑兵军编制,以往都是骑兵支队等临时编制模式,但是这一次为了西北战役的展开,楚行特地批准了这两个骑兵军的设立。
成为了大乾里编制最大的野战骑兵军,每个军都是辖有三个骑兵师、一个重骑兵团。
随着时间的过去,在西北前线的部队也是从几万人增加到十万,然后是十五万、二十万!
其中的嘉峪关前线,更是主力汇集,足足汇集了两个步兵军、一个骑兵军。
五月十六日,嘉峪关前线的诸多高级将领们齐齐出现在火车站,三个陆军中将带头,一票少将、准将们老老实实的等候在火车站。
能够让他们集体出现在火车站,老老实实的等候的人,自然也不是简单人。
他们要等的人,有三个,其中一个是他们的顶头上司,大都督府副使、督办西域军务大臣、陆军上将秦去疾。
其督办西域军务大臣的头衔,翻译过来就是西域战役总司令了,不过大乾一般不叫什么总司令,一般都叫督办某某军务大臣。
这严格上来说,这个督办大臣都不是一个固定的军方职务,而是一个差遣,也可以说是钦差,由圣天子直接派遣,手持圣旨和尚方宝剑的那种!
同时和他一起来的还有甘肃省巡抚,不过这个巡抚不重要,没什么人关注。
还有一个值得他们关注的是现任翰林院的副掌院学士、秘书处副处长、值房行走大臣刘必显。
刘必显的品级虽然只是个从三品,但是其政治地位丝毫不亚于普通文官的正二品、因为他是秘书处副处长,翰林院的二把手,天天呆在楚行身边的天子近臣。
单纯说政治地位而言,其实他的地位比秦去疾还要略微高一些,哪怕秦去疾是大乾侯爵,陆军上将,大都督府副使,但是他可没进入值房。
而值房,才是大乾真正的权力核心!
现在的九名值班大臣、二十六名行走大臣,一同组成了大乾王朝的核心权力机构:值房!
但是,这也只是单纯说政治地位而已,但是从其他方面来说,刘必显又不如秦去疾了。
秦去疾可是开国功臣,大乾南澳侯,嗯,他的封地在澳洲西南部,所以他的封号也是被正式确定为南澳侯。
在火车上,一文一武却是没有太多的接触,秦去疾不搭理刘必显,而刘必显也是基本不和秦去疾进行接触,两个人都是待在自己的专列车厢了,一路上只见了几次而已。
如此自然是为了避嫌!
刘必显是作为天使来前线,慰问部队,稍候就会单带甘肃坐镇大后方,主持地方配合军方作战事务,比如说修铁路,督办甘肃、陕西等地区的兵工厂以及相关产业做好生产,保障西北铁路的畅通、筹集粮食果蔬肉食什么的。
说白了,就是来给二十几万大军当后勤大管家来的!
而秦去疾是西域军务督办大臣,二十万大军的最高指挥官,他们两个人要是联系密切的话,分分钟就会惹上麻烦。
鬼知道他们身边有多少军统鹰犬盯着呢。
为了避嫌,他们基本不接触,大家各干各的事。
刘必显为了避嫌,抵达了嘉峪关后,只是照章办事,奉旨代替圣天子巡视慰问各部队,第二天就是乘坐火车返回了甘肃省的省治,也是西北前线的大后方甘州城。
他只要配合军方打仗就行了,至于嘉峪关前线军方怎么打仗,打的怎么样,他懒得管,也管不着!
军政分离之下,刘必显哪怕政治地位比秦去疾高,也没权限干涉军方的行动!
反过来,其实军方也没权利干涉他的工作。
这一文一武,各干各的,基本是平行运转。
不过说是这么说,当刘必显走了后,秦去疾也才是松了口气,这边上有着一个值房行走大臣盯着,他始终都觉得不自在。
现在那人滚蛋了,他也就可以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即将开始的西域战事上了!
按照圣天子的旨意,西域战事必须在六月份前展开,充分利用当地的夏季,并在秋天结束前期战术,然后过冬。
留给他的时间已经是不多了!
就当秦去疾陆军上将抵达嘉峪关的时候,数百公里外的哈密城里,乌力罕也是没有闲着,正在指挥着手下的将领们部署哈密城的防务,同时派遣骑兵部队密切监控周边地区,尤其是靠近嘉峪关地区的乾军动向。
乌力罕,其人也是蒙古人里的老将了,而且他从来都没有参加过什么西征,他一直都是待在东线。
多年来一直带领蒙古人的部队驻防在哈密地区,他麾下的三万多部队就是阻拦乾军西进的第一道防线。
乌力罕和乾军交手多年,对乾军可谓是非常的熟悉,并且也是针对性的做出一些战术安排,比如说这些年西域地区之所以没有遭到太大的损失,主要就是因为他采取了避敌锋芒的措施。
在靠近嘉峪关,也就是靠近大乾控制区的地带里,平日里只是保持着少量的侦骑部队,甚至连部落放牧都是不再过去,采取了坚清壁野的方式,愣是制造了宽度达到了一两百公里的无人地区。
但是在数百公里后,他却是在哈密地区修筑了城池,而且这还是蒙古人主持修筑的第一座类似于棱堡的城防建筑了,蒙古人和乾军交战多年,该学的东西早就学了,棱堡也不例外。
如此也是导致了,这么多年来,虽然每年乾军都会出来作战,但是顶多也就是爆发一些中小规模的战事,大规模的战役始终没有爆发,同时乾军受限于补给线漫长,也无法动员大规模的部队跑到哈密攻城。
而派来的中小规模的骑兵部队,也是不敢冒险攻打有数万人驻防的哈密,来了甚至都有可能被蒙古人吃掉。
如此每年的中小规模战斗持续几个月后,乾军往往就会因为后勤问题而主动退回嘉峪关,这样一来,偌大的地盘又是重新回到了蒙古人的手中。
如此反复了十几年后,饶是大乾王朝强悍无比,空有强大的武装力量,但是蒙古人却是始终掌控着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