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客 作品

第142章



 蓬莱宫自姜氏驾崩后, 便就深锁大门,平日除了几名老宫人守着,再无旁人出入。


 昔日层台雕栏草木芳菲, 而今阶生暗苔, 瓦落蛛丝。


 那扇关闭许久的大门开启, 众人随了端王与郭朗急急入内,穿过已是蔓爬野草的宫道, 很快来到了姜氏生前的寝宫之前, 停在宋长生所说的那面大匾之后。


 两名宫卫架起长梯爬上去, 果然,自匾后的一方空间里找到一只乌檀木匣, 下面人接过, 拭去浮尘, 捧到了临时设的一张香案之上。


 端王带着众人焚香跪拜,净手后, 亲自上前, 开启匣盖。


 众人屏息观看,见外匣中套了一只内匣,再开启, 便露出了一卷帛书。


 此应当便是姜氏生前所留的懿旨了。


 端王取出,展开后,飞快浏览了一遍,心中大石顿时落地, 亦是感慨万分,抬起眼, 对上了对面那一道道朝着自己投来的目光,定了定神, 将懿旨转给宋长生,自己回了位置,领着众臣朝香案跪拜聆旨。


 宋长生将姜氏生前所留的这最后一道懿旨,一字一字地念了出来。


 “宣宁四十一年六月,己亥日,甲子时,帝深夜前来觐见,言,三十九年太子逼宫谋逆一案,他早知悉,当日秦王实与此事无任何干系,系梁太子之谋,陷他于不忠不孝之地。”


 “帝又自责,言其当日急怒,心智昏蒙,以至铸错,令秦王负屈衔冤。如今自知大限将至,考量再三,秦王实宽仁厚爱,英才大略,必能守宗庙,固社稷,故立下遗诏,欲传位于四子秦王。”


 然而明宗也有担忧,怕自己的这个决定对于朝廷而言过于突然,引发动荡,所以那夜,他深夜持诏来蓬莱宫面见姜氏,希望姜氏在他去后,能亲宣这道遗旨,助力秦王登基,继承大宝。


 姜氏在懿旨中说,她当时慎重考虑过后,以皇次子晋王成年,素日无过失,皇帝越长立幼于礼法不合为由,阻止明宗传位秦王。而这些年,目睹国家朝廷之种种变局,临终之前,思当年之虑,是非固然难以论断,但自己当日之举,却未尝不是武断。


 跪了上百人的殿前,悄无声息,众人皆是侧耳倾听,耳畔,除了宋长生念姜氏遗言的声音,再不闻半点异响。


 宋长生念完,眼眶已是泛红,顿了一顿,清嗓,最后望着对面的端王郭朗等人说道:“太皇太后言,明宗当日所留之传位圣旨,封于她的大棺之中。她去后,若国家安宁,便永不开启,待大葬之日,随她长封地下。而若国生大变,开棺取诏,天下臣民,当遵明宗遗诏,迎立秦王,嗣位承祧,继绍前烈。”


 他话音落下,殿前静默了片刻,随后便有大臣感而拭泪,念太皇太后临终,竟还如此为朝廷苦心安排。起先是几个人,继而越来越多,到了最后,泣声一片。


 风过,殿角的惊鸟铃微微晃动,和着低泣,碰触出了几声寂音。


 端王郑重收起太皇太后懿旨,看了眼瘫软在地,面若死灰再也说不出半句话的姚侯一干人,和郭朗等人商议了几句,命收监,随后便领着群臣上路,马不停蹄,一齐赶往皇陵。


 姜氏之棺,内外四层,最外一层,是为大棺。


 到了奉安殿,一番祭拜礼仪过后,在择定的吉时,请出棺椁,开启了最外层的棺盖。


 随着沉重的棺盖被徐徐开启,果然,里面露出一只秘匣,端端正正地放在二层椁的椁盖之上。


 众人屏声敛气,看着端王捧出秘匣。他打开,小心翼翼地从中取出一幅卷轴,摊开在了祭案之上。


 郭朗带着百官上来,亲阅明宗当年所留之传位遗诏。


 诏体黄帛,两端以玉卷轴,帛面为祥云瑞鹤隐纹,两侧各有一九爪盘云金龙。


 正是传位诏书的制式。


 而内容,也如姜氏遗言所讲,明宗意欲传位四皇子秦王。


 诏书之末,盖有两枚大印。一为国玺,一为明宗大印。


 照制,国玺由历代皇帝传承而下,而皇帝大印,则在皇帝死后陪葬。


 明宗在位四十多年,在场的许多大臣,对他的大印,再熟悉不过。


 这遗诏上的印,纹理鲜明,细节丝毫不差,正是当年明宗所用的皇帝大印。


 秦王继承大位,再无半点可质疑之处。


 端王手捧遗诏,带着众人出奉安殿,到明宗陵前祭拜,当时呼拜之声,震响原陵,惊得山鸟簌簌而飞。


 端王领群臣回到京都之后,又立刻将此事昭告天下,京都民众闻讯,无不沸腾。朝廷随后一番商议,择定了宗室和大臣代表,以六驾之车赶往河西,迎秦王归京登基。


 队伍出发离京之后,端王等人便就翘首等待。


 他们还不知道,这个时候,北方和西域的局面,又发生了改变。


 迎人的队伍,是在月初出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