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钧 作品

0193【村骑兵】



 :..la 在这雷泽县,孙家属于新贵豪强,钱家才是老牌望族(开国大将钱守俊的后代)。


 两家曾经结过姻亲,甚至孙家最初发迹,就是靠着钱家扶持。


 当时,孙家有子考中诸科,钱家嫁女予以栽培。


 随后两家都仕途暗淡,很少再出大官。特别是宋真宗年间,濮州盗贼作乱,知州和监军都被绑了,钱孙两家也遭烧杀抢掠,钱家至今都还没恢复元气。


 王畋出城之后,不敢去这两大家族的地盘。


 为稳妥起见,他从南郊绕行数里再向西,小心避开钱家掌握的村落。


 至一村中,王畋喊道:“魏典何在?我乃县令,让他速速来见!”


 听得县令至此,村民们惶恐不已,慌忙去寻村老和保长。


 不多时,一个老者被簇拥着,小心翼翼过来迎接:“老朽……”


 王畋此刻焦急得很,直接打断道:“快把魏典找来,我要任命他为弓手都头!”


 老者喜道:“魏典在二翁家……”


 “驾!”


 不待老者说完,王畋就打马奔出。


 他去年来过村里一趟,陪同太监征辟道士魏二翁。


 这也是个修内丹的真道士,只知姓魏,排行老二,年过七旬依旧健朗。宋徽宗慕名征辟,魏二翁避而不见,还略施“法术”把太监给吓跑了。


 骑马奔至魏二翁家,王畋喊道:“魏典,快出来!”


 眼前只有几间茅草屋,王畋喊了半天,一直无人答应。


 忽闻身后传来声音:“县令寻俺作甚?”


 李宝回头看去,却见一老一壮,肩上都扛着锄头。


 那个健壮青年瘸了条腿,而且脸上有刺青。


 王畋喜道:“魏典,本县征你为都头,快快拿起兵器随我进城!”


 “不去。”那个叫魏典的青年,丝毫不给县令面子。


 村民渐渐跟过来,都劝魏典答应。本村百姓做了公人,平时也好照顾大家,被官府盘剥起来没那么狠。


 魏典冷笑:“俺杀了强盗,却被孙家构陷入狱,流放河北做那贼配军。俺在河北剿贼有功,非但领不到赏钱,连腿伤也不给治。不论做公还是当兵,哪讨得了半点好处?”


 王畋质问:“你想不想报仇?”


 魏典说:“俺仇家不少,县令说的是哪个?”


 王畋说道:“知州亲临本县,抓了孙家兄弟,如今被鲜衣社堵在县衙。你若应征,便能报仇。今后把孙家兄弟移送州城,也须伱来押解,防备马贼劫囚车!”


 “真要法办孙家?”魏典半信半疑。


 白胜从怀里掏出一张纸:“朱知州有令。濮州疲敝,百姓穷困,早已不堪重负,明年的地里脚钱,当减为每斗七十文!”


 此言一出,瞬间轰动。


 村老和保正激动得冲过来,慌忙问道:“可是真的?”


 白胜说道:“知州的话能有假?说出来逗你们耍子?”


 众人一想,确实如此,知州没必要拿这开玩笑。


 这玩意儿最初叫“支移”,即因为特殊情况,百姓交税不在本地,而是要送去某个指定地点。一般是以乡里都保为单位,大家摊派运输费,选一些青壮去交粮。


 比如陕西百姓交税,有时需要走四五百里,自己把粮食送到前线。


 十年前,蔡京对此进行改革,也不让百姓“支移”了,通通改为“地里脚钱”。百姓只须把粮送去县衙,剩下的由官府搞定,但所有人都得额外交钱。


 地里脚钱,每斗56文,已经相当于正税。


 刚开始在京西路施行,继而又推广到全国。说得更直接一些,就是向农民双倍征收田赋!


 而地方官吏趁机鱼肉百姓,落实到基层,往往数倍征收。双倍给朝廷,剩下的自己截留。乡下四、五等户,种出粮食还不够交税,卖牛卖田者不知凡几。


 由于激起民乱,六年前下诏把零头给免了,接着又把税不及斗的五等户免了。


 京东路这边收得特别高,原因是土地兼并严重,隐田太多收不上税。大户的和买钱也摊派太多,经常出现拖欠,只得从小老百姓身上找补。


 朝廷规定每斗56文,朱铭下令减为70文,明明多收了14文杂税,却让这些村民激动万分。


 双倍征收田赋,还非法增加14文,就这样横征暴敛,朱铭竟也算青天大老爷!


 王畋闻言也是一愣,原来知州对他有所保留啊。


 降低地里脚钱,才是朱铭的绝招,威逼利诱地主配合方田。


 王畋已经猜到朱铭的做法,老实配合方田的,就降低地里脚钱。不老实配合的,便加倍收取,实际交税反而更多。


 如果能够严格执行,地主们肯定乐意配合。


 但地主们也会担忧,即朱铭离任之后,人走而政息,田赋要多交,地里脚钱也要多交。到那个时候,日子更加难过。


 不管今后如何,王畋抓住机会说:“知州如此仁爱百姓,今日被歹人堵在县衙,旦夕或有性命之危。尔等难道坐视不管,让一心为民的好官丧命吗?你们还想不想少交地里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