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第150章

 

其实不管哪一款坦克,如果能引入华夏,对付小本子都不是大问题。

 

小本子的陆军从来都不是天下无敌的存在,只不过赶上了更为羸弱的华夏,才让他们看起来很厉害一样。

 

如果让小本子陆军在欧洲战场跟德国,跟毛熊干一架,结果还指不定如何呢。

 

反正从装甲部队这块来说,小本子绝对是被碾压的存在。

 

作为陆军的王牌,装甲部队一直都是开路的先锋,拥有一支勇猛顽强的装甲部队是一件令参战国无比自豪的存在。

 

自诩为“亚洲最强的“霓虹自然而然地也拥有着自己的装甲部队,但他的主力并不是像德国的四号,也不是苏联的“t-34/76“。

 

而是剑走偏锋,选择了体积小、重量轻的装甲车,也就是九七式坦克。

 

1936年,霓虹军部根据前线士兵的要求,准备对现有的步兵战车进行改良升级,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战场环境好人员保护。

 

之前的霓虹装甲主力是20年代研制的,这款坦克虽然速度灵活,但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防护力较差。

 

在面对反坦克步枪和pak36反坦克炮时,出现过被击穿的命运;

 

在与毛熊的战斗中,由于火炮口径较小,难以对苏军坦克有实质的威胁,反而苏军的坦克可以轻易地击毁。

 

这些战场上的教训要求霓虹的研发单位必须及时、快捷地研发出的一款新式的装甲战车,在火力不得低于的基础上,同时增加装甲的防护力。

 

但此时的霓虹国内由于桥梁、道路基建技术不完善,大部分的桥梁的承载力有限。

 

因此新战车制造成功后,如何安全地运输成为了一大难题。

 

最终根据多方结论和反馈的信息,霓虹参谋本部要求新战车的重量不得超过12吨。

 

根据参谋本部的要求,霓虹委托国内两大生产厂商——三菱重工和大阪兵工厂各生产一辆样车,然后比较其性能,以此来决定选择哪一款样车作为最终定型的新产品。

 

三菱重工的甲方案样车强化了防御设计,改善车体工艺同时车速标准放低,预定重量13.5公吨;武器方面,主武器为双人炮塔,副武器为2挺机枪,车辆的战斗室容积维持八九式标准;

 

而大阪兵工厂的乙方案样车减轻了车体重量,总重量只有10吨,防御力降低;武器方面主武器为单人炮塔,副武器为1挺机枪。

 

当两款样车送至参谋本部时,对二者的选择争论出现了白热化阶段:甲方案的重量问题被多次提及,原本想将甲样车的重量降低为12.5吨,但由于技术原因而作罢;

 

乙方案的主武器被认为火力不够,在实战中恐怕出现火力不足的问题。

 

由于双方都不能进行妥协,参谋本部最后下令两款样车同时研制。

 

1937年6月,两款原型车陆续完工,随后在富士训练场进行测试。

 

甲方案原型车由于陆军后期提出的要求,车重超过了15吨;

 

乙方案原型车的重量有所降低,为9.8吨。

 

两款样车被送往前线后,士兵反馈乙方案的车体防御力不足,士兵的伤亡率高于甲方案样车的伤亡率,最终霓虹决定将甲方案样车作为最终定型的新款装甲车辆。

 

1938年霓虹将新款战车命名为九七式坦克。

 

九七式坦克正式定型后,霓虹为其安装了两款不同型号的发动机。

 

一款是过燃式柴油发动机,另一款是三菱公司生产的sa12200vd直喷式柴油发动机。

 

两款发动机经过测试后,霓虹高层对三菱公司生产的直喷式柴油发动机赞赏有加。

 

相比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的燃烧效率更高,为确保九七式坦克能够在寒冷的地区进行作战,霓虹还为其配备了气体冷却装置,弥补了柴油发动机需要大量冷却水的棘手问题。

 

在九七式坦克的最初版本中,主武器是一门57的火炮,装弹量2580克、初速每秒349.3米、最大射程为6公里。

 

该火炮的配备与先前的主武器相同,是由90式57火炮基础上改良而来,霓虹在其基础上研制了初速更快的炮弹,使其火力在射程内有了明显的提高,炮塔内部有两人,左侧为炮手和装填手,右侧为车长。

 

弹药方面配备了80发榴弹、40发穿甲弹总共120发炮弹;机枪手的武器为1挺九七式7.7毫米重机枪,可以携弹2745发,为前置机枪,另1挺装在炮塔后部偏右的位置,备弹100发。

 

57火炮的最大优势在于对目标的追随性高,坦克在行进中也可以进行射击。

 

实战中操作该火炮的霓虹士兵,在近距离行进攻击中,也有非常不错的射击精度。

 

据霓虹参谋本部结合资料分析,九七式坦克配备的57火炮火力,在对抗当时德军的l号、ll号坦克,霓虹的bt-7、t-70坦克时并不处于下风。

 

时间来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期间,当时霓虹共拥有700多辆九七式坦克,在入侵马来亚时由于英军投降,并未遭受多大的抵抗。

 

然而在缅甸和菲律宾作战时,面对丑军最新的3坦克,九七式坦克都无法在正面击穿3的装甲。

 

1942年4月,霓虹坦克一团在进行穿甲弹试验时,发现57火炮初速较慢,正面发射穿甲弹时无法击穿装甲,侧面攻击时必须发射10多发炮弹,试验车的装甲才会有破损。

 

霓虹因此认定57火炮已经不适用于现有的主武器标准,必须进行新的主武器研发。

 

此时,霓虹坦克第7联队的园田大佐向军方提议,使用l式47反坦克炮作为九七式坦克新的主武器。

 

之所以有如此大的信心,是因为园田曾是47反坦克炮的研发人员之一,对这款新武器的威力有着深刻地认识:47反坦克炮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初速,炮口初速可达每秒830米,是57炮的两倍还多,每分钟可发射10-15枚炮弹。

 

在实验中,47炮发射的穿甲弹成功地在1000米外贯穿了美军3/5斯图亚特坦克的正面装甲,这让霓虹对这款新式武器有着非常大的期待。

 

1942年3月5日,九七式坦克的升级版——九七改式坦克正式入列霓虹装甲部队。

 

新坦克换装了全新的47反坦克炮,相比于拖曳版本,初速度降低至每秒825米,在500米距离上可穿透75毫米厚的装甲。

 

采用半自动垂直滑动式炮闩;弹药方面配备了104枚炮弹和2575枚机枪弹。

 

九七改装备部队后,便立即投入了与美军装甲部队的对抗当中。

 

1942年4月7日,九七改迎来了它的第一场战斗,迎战美军的3辆坦克和若干辆补给卡车。

 

不过由于美军火力凶猛,还没直接交手的九七改反而先被击毁了3辆,剩余的坦克不得不退出战斗。

 

幸好第二天,由宇野上尉率领的装甲部队在冒着炮火的情况下,追击了一支美军车队,47火炮的火力使美军付出了伤亡的代价,此后又在一次战斗中,俘虏了一位美军的少将。

 

吃了亏的美军决定要好好教训一下狂妄自大的小本子,1945年1月,美军与霓虹在菲律宾的吕宋岛穆罗茨镇上演了一场真正的装甲对决。

 

美军第44坦克营c连的“谢尔曼“坦克作为先头部队,率领美军第20团的步兵向驻守穆罗茨镇日军第6战车联队和其他日军部队发动了进攻。

 

战斗中,拥有75火炮的“谢尔曼“势如破竹,连克日军多辆97改坦克。

 

因此日军只能把97改和95式坦克藏在伪装工事当中,伺机而动偷袭“谢尔曼“薄弱的侧面装甲。

 

然而,一旦躲在工事里的霓虹战车开火,就会遭到美军轻重火力的“招呼“。

 

战斗中,美军连长费卡利上尉率先尝试用1卡宾枪发射低速枪榴弹,居然把几十米外的霓虹坦克打爆,“看上去就像打火机,一点就着“,这下子美军步兵对霓虹坦克的畏惧感荡然无存,在枪榴弹、重机枪甚至手榴弹的“招呼“之下,一天下来霓虹就损失了20余辆坦克。

 

转眼间到了2月6日深夜,霓虹残部准备向北突围,但此时原本接应他们的日军已经提前撤离,霓虹新驻地此时也被美军占领,一场歼灭战也即将打响。

 

不久,撤退到新驻地的霓虹遭到了美军火力的全面打击,一时间美军的重机枪、枪榴弹和榴弹炮发射出铺天盖地的弹雨,更让霓虹难受的是,从穆罗茨追来的美军坦克c连也于7日清晨赶到战场。

 

美日两军坦克展开近距离混战,一些美军坦克手怕炮火误伤战友,干脆直接用厚实的车体撞击霓虹坦克。

 

天亮时分,霓虹在这里留下了247具尸体,以及11辆坦克、10辆卡车和2辆拖拉机的残骸,日军的突围行动以惨败告终。

 

而美军在混战中仅有2人阵亡,16人受伤,损失1门火炮。

 

九七式坦克在此次战役中被完全压制,失去了曾经的威风。

 

此后,霓虹根据情况陆续设计了1型、2型、3型、4型和5型五种型号的坦克,并对九七改坦克进行了改进来对抗盟军的进攻,但为时已晚。

 

而让小本子闻风丧胆的3坦克,实际上在整个二站期间,并没有太大的优势。

 

要知道战争爆发的时候,丑国因为偏居一隅,坦克设计相当落后。

 

他们当时最先进的坦克就是2坦克,这种车是一种碉堡式设计,除了炮塔有一门37炮之外,全车8挺机枪。

 

车体正面两挺航向机枪,车体四个角各一个机枪转塔,外加两挺高射机枪。

 

法国战役一爆发,丑国人就发现自己路走错了。

 

观察了德军最好的4号坦克的表现后,美军装甲兵总司令霞飞少将和丑国军械局都认为新的坦克必须能安装75毫米主炮,但问题是装75毫米主炮的大型炮塔当时还没设计出来。

 

好在有法国b1坦克作为先例,已经展示了车体安装主炮的可能,所以丑国人在战前就用2底盘加上一门75毫米榴弹炮搞了无旋转炮塔的t5e2试验车。

 

在t5e2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就是后来的3中型坦克。

 

为了节约成本和工期,3中型坦克其实是直接在已生产出来的2a1坦克车体右侧加装火炮改出来的。

 

由此可见3中型坦克就是一种过渡型号,当能在炮塔里安装75毫米火炮的4中型坦克一设计成功,3中型坦克也就不再改进和生产了。

 

3中型坦克作为2中型坦克的后继,同样继承了它机枪碉堡的特点。

 

3坦克的机枪火力分三层,首先是驾驶员左侧有两挺航向机枪,水平固定但是可以俯仰;

 

其次是37毫米火炮旁边的并列机枪;最上是车长指挥塔上还有一挺机枪。

 

40年的时候,英军在敦刻尔克丢光了装备,只好跑丑国来买坦克。

 

英国人想的是让丑国工厂代为生产玛蒂尔达2型和十字军坦克,但丑国国会的规矩是丑国工厂只能生产美军接受的装备,因此只有选择3中型坦克(当时连样车都没出来)。

 

但英国人对3这种三层布局并不满意,认为一是整车过高,其次3人炮塔太挤,第三车长无法操作无线电,于是由英国重新设计了一个无指挥塔的大型炮塔。

 

41年夏天,两种坦克都投入量产。

 

英军就将自己用的型号以丑国南北战争北军名将尤利西斯s格兰特命名为格兰特式,将美军用的型号以南军名将罗伯特f李命名为李式。

 

众所周知,李是格兰特的手下败将,英军就以此来暗示自己的设计更好一些。

 

其实在美军自己的编号系统里这都是3中型坦克,但到了后来格兰特和李的叫法慢慢传开,也就被默认了。

 

美军用的3李式中型坦克一共是7名乘员,分别是驾驶员、无线电员、75毫米炮手、75毫米炮装填手、车长、37毫米炮手、37毫米炮装填手。

 

无线电设备在车体里,天线在车体战斗室左后侧。

 

而英军的3格兰特式中型坦克将无线电设备移到炮塔后部由车长直接操作,天线在炮塔顶,乘员中去除了无线电员,只有6人。

 

客观上说英军的格兰特式无论是车体内还是炮塔内都要宽松很多,工作条件比较好,因此美军后来也去除了无线电员,由驾驶员操作电台。

 

1942年5月3中型坦克在北非比尔哈凯姆战役中首次参战,给了德军坦克当头一棒。

 

德军对3中型坦克的评价比较高,比如隆美尔就认为3的出现使德国人第一次失去了坦克技术上的优势,21装甲师第3侦察营的指挥官汉斯冯勒克则认为格兰特式比德国4号f1型之前的所有德国坦克都好。

 

前面说过3中型坦克是过渡品,但过渡品并不代表劣质品或廉价品,丑国人造坦克的时候还是很尽心的。

 

3系列的炮塔和车体前装甲都是51毫米并且带倾角,这个防御不能说薄弱。

 

虽然之前他们没有弄过这么厚的坦克装甲,但是他们铆过更厚的战列舰装甲,于是3的车体上到处都是巨大的铆钉。

 

虽说铆接装甲有受到冲击的时候铆钉被切断乱飞伤人的毛病,但动能没到一定水平还是切不了这么粗的铆钉的。

 

当然丑国人也不是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在3的大型号中,3a1是铸造车体型,3a2和3a3则为焊接车体型,后两种工艺将在4坦克上大行其道。

 

3中型坦克的两门炮也值得一提,它的75毫米炮初速较低,穿甲能力比较弱,但37毫米炮在二战同口径炮中是佼佼者,两者在千米处的穿甲能力几乎相同。

 

但无论如何口径摆在那里,当时3中型坦克能在德国3号坦克和50毫米反坦克炮有效射程外干它们(比尔哈凯姆之战是用缴获的德国75毫米穿甲弹弹头打的)。

 

特别是75毫米炮有发射高爆弹的能力,相当克制德国非洲军的发挥。

 

当时英国坦克口径都小,2磅炮和6磅炮有效射程近。

 

更糟糕的是2磅坦克炮没有榴弹,6磅坦克炮虽然有榴弹,但是性能很糟糕,数量也少,在非洲前线更是基本没有。

 

用穿甲弹打远处的火炮其实相当于发射了一颗大号子弹,除非正中炮身,打偏点实在造不成什么影响。

 

所以德国非洲军采用反坦克炮蛙跳战术,和坦克交替掩护推进。

 

英国坦克对付反坦克炮的办法只能一边用机枪扫射一边猛冲,路上就被一一点名。

 

等3中型坦克到了非洲,实际上就把非洲军这个看家战术给废了。

 

另外这两种炮都继承了丑国坦克的家艺,在近距离能发射钢珠霰弹,一大一小两支喷子,有效射程100米,这对步兵真是相当的不友好。

 

其实以上这些都还不算什么,最关键是3中型坦克能上垂直稳定器,不但75炮能上垂稳,37炮也能上。

 

别看到处都是吹德国坦克的炮控如何高大上,他们有啥炮控磨得精密点的光学镜,有的车长带个手持式的剪刀炮队镜。

 

后期大型的虎豹炮尾有个液压平衡器,那是因为炮管过重,没有平衡器靠手都摇不动炮,跟陀螺转子稳定的垂直稳定器根本是天壤之别。

 

不过据说当时前线士兵素质较差,不会用也不好好保养,所以后期车辆拆除甚至出厂就不装垂稳,毕竟那东西老贵的,糟蹋了不值得。

 

有垂稳的3中型坦克很好辨认,75毫米炮炮口附近有环状配重块,37毫米炮则是炮管下有一根杆状配重,不要误认为是并列机枪枪管。

 

虽然英军把自己用的型号单独称为格兰特,但由于生产速度和战争损耗后来还是不得不直接使用美军的李式,形成混用局面。

 

美军在突尼斯战役后就淘汰了一线的3中型坦克,英军则在西西里岛战役后替换,自此3中型坦克作为一线装备在西线消失。

 

东线的情况又有所不同,1942年援苏的3中型坦克到达的时候正赶上铁木辛哥和钢铁同志两位铁哥把红军的坦克储备在哈尔科夫扔了个一干二净,这些坦克刚好拿来应急。

 

但在苏军中3坦克可就没什么好名声了,76.2毫米炮苏军早就玩上了。

 

其他论机动没法和t-34比,论防御没法和kv比,并且它使用汽油发动机,被打中还容易起火,你说谁会喜欢它呢

 

另一个不能忍的就是这车耗用乘员太多,当时苏联在坦克大量损失的同时也大量损失坦克乘员组,按当时回忆录的说法一些装备kv的部队打到后来都是3人车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