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第146章

 

满世界找一圈,朱传仁发现想买的潜艇根本没生产出来,而能买的几乎都是快淘汰的老货,根本就是浪费钱。

 

被逼无奈,他只好把目光转向空中,既然水里面注定玩不过,那就在天上想想办法。

 

考虑到未来的主要对手就是小本子的零式,所以在购买战机时,也要针对零式的特点去采购。

 

零式战斗机的特点是什么

 

1942年6月3日,一架由龙骧号航空母舰起飞去攻击阿留申群岛的零式战斗机二一型,因发动机故障而在阿克丹岛迫降不幸翻覆,飞行员古贺忠义死亡。

 

但飞机本身却奇迹似地无甚损伤。

 

五周后被丑国人发现,1942年8月该机被送往圣地牙哥北岛基地做了一系列的飞行测试,结果发现,零式战斗机拥有非常好,且非常低的翼负荷、失速特性良好、低速下的操控反应极端灵敏。

 

这是由于航舰起降安全所需,并基于当时霓虹极端重视水平回旋能力的思想所致。

 

以上诸多特性成就零式战斗机极为优异的水平面回旋能力。

 

无论回旋半径或是回旋率,都超越盟军当时参战的主力机种。

 

该机优异的水平面回转能力,令盟国飞行员很难从后紧贴零式的航道从而获得开火机会;

 

反之,零式战斗机出众的回旋能力令零式战斗机在初期的近距离空战中经常处于优势。

 

且与同时期战机相比,远到不可思议的航程。

 

中高度以下良好的爬升率。瞬间爬升率几乎媲美特技机。

 

即使被咬尾,一两个翻飞后就可能将情势逆转从而反咬敌机。

 

作为舰载机而言,相当良好的全向视野。

 

以同时期的战机而言算是比较早搭载20机炮的机种。

 

对早期防弹相关设备不完备、结构也并不强韧的各国战机而言,该口径等级的火力非常具有威吓性。

 

而且将单发轻型战斗机击落四发重型轰炸机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这等火力是同一时期较零式战斗机更为机敏,但武装只有两挺机枪的一式战隼所难以迄及的。

 

太平洋开战当时,以空冷引擎搭载机而言非常干净漂亮的气动外形,以及相当低的阻力。

 

这不仅利于以较低马力达成较高速度,对巡航的燃费经济性也有好处。

 

开战初期仅次于一式战隼而胜过几乎所有对手的初始加速性。面对极速高于自己的对手,也往往有机会在对方达到高于自己的速度之前将之捕捉并击落。

 

说完了优点,当然要说说缺点,这才是关键。

 

因为设计上要求低翼负荷,飞机重量必须刻意降低,导致结构强度不足以适应高速下大幅度动作产生的应力,原型2号机便遭遇俯冲超限翼梁与主翼外板无法承受负荷导致结构解体的情形,这问题在量产机上仍有类似状况。

 

虽然日军很早就知道问题,也试图对机体结构进行强化修改,然而零式战斗机与西方国家战机相比高速俯冲下强度与操控性弱于对手的问题自始至终就没有获得实质上的解决过。

 

另外,结构强度不足同时也就意味着飞机承受战损的能力不高。

 

小本子的发动机技术不如其他航空先进国,使得零式战斗机的飞行性能必须靠近乎偏执地削减机体重量来达到,恶化前一点提到的结构强度问题。

 

零式战斗机的控制面在高速下很难改变角度,致使运动性能严重降低,这问题从大约220ph(354k/h)的空速开始浮现,一旦超过300ph(483k/h)的空速后,操纵杆需要施加非常大的力量方能移动。

 

依据某些零式战斗机驾驶员的实战证言,超过500k/h时的杆力大到需要两手+一腿的程度才能扳动。

 

也就是说,中高速度范围下的运动性能明显劣于同速度等级的盟军战机,而后期面对更高速等级的新一代英美战机时差距更是大到绝望的程度。

 

无线电通信品质不佳,有时驾驶们为了减轻重量会干脆拆掉无线电改用手势沟通;无论是前者或后者皆缺乏灵活、即时且精确指挥中队执行团体战术的能力。

 

油箱缺乏被枪炮命中时抗燃的设计,其自豪的轻质高强度板材-“超超杜拉铝“易氧化的特性又使飞机更加易燃,且驾驶座对枪炮子弹可说是毫无防护力。

 

缺乏防御导致飞行员容易折损,到战争后期经验丰富的历战飞行员大量伤亡下实战经验难以传承,新手素质因此停滞不前,使其在接下来的交战中更快牺牲。

 

即使战争末期新锐机服役,也已缺乏足够数量的适格者试飞或在实战中与同盟国抗衡。这种恶性循环成为日本海航末期气力难支的主因。

 

战争后期,丑国已找出抗衡零式的战法,以“打带跑“或“萨奇剪“等编组方式取代单纯的循环缠斗,让俯冲速度不佳、滚转率也不高的早期零式战斗机无法与之抗衡。

 

早期零式战斗机的99式20机炮的炮口初速低导致有效射程短、贯穿力不足,弹道弯曲又散射,连射性也差,实际上有效射程比丑国的0.50英吋重机枪还短得多。

 

加上弹药基数少,对经验较少的飞行员来说只够一到两个长点射,还在摸索前置量时弹药已然耗尽,实战效果极低。

 

而一旦20炮耗尽,飞行员就只能依靠机首的7.7机枪,偏偏此枪口径与威力太小,无法穿透许多战机的装甲板,甚至难以伤及结构,需要非常高密度与长时间的命中方能生效。

 

而7.7机枪与20机炮两者的弹道与初速亦相差甚远,除非抵近至百米以内距离开火,否则枪炮齐发时两者只有其一能命中。

 

这对新手飞行员而言很难捉摸射击手感,即使是如坂井三郎之类射击技术超群的老练飞行员,对九九式一号炮差劲的性能也仍是多所抱怨。

 

中后期型零式战斗机改搭载提高初速藉以改善贯穿力和弹道特性的长炮管型九九式二号炮,弹药基数也经历了两次提升(60100125 ),飞行员们欢迎这项改变。

 

但发现在零式战斗机上使用新款机炮射击时弹道发散的问题依旧严重。

 

这是肇因于零式战斗机主翼结构太弱导致抗挠性也差,在承受机炮等级的后座力时无法将炮身稳定,因此导致弹道发散问题。

 

虽然零式战斗机在改进途中曾试图强化主翼,但高初速的九九式二号炮也增加了后座力,两相抵销之后此问题直至最后依然无解。

 

1931年,英国汉普郡,卡尔肖特

 

50万名观众从世界各地齐聚于此,正在观看第12届“施耐德杯”水上飞机竞赛。

 

这个从1913年就开始举办的著名飞行竞赛由一位酷爱飞行的法国富豪雅克施耐德出资举办。

 

但奇怪的是,这位富豪将飞行竞赛限定为只能由水上飞机参与。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自从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之后,世界各国的航空工业发展十分迅猛,飞行事业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新型发动机的研制、飞机由双翼逐渐发展到单翼、机身从木头和布料发展为全金属制造等技术的进步,让飞机的飞行速度变得越来越快。

 

但当时,从陆地上起飞的高速飞机们遇到了一个麻烦:跑道长度不足。

 

由于用于提升飞机升力、帮助飞机在短距离上起降的襟翼此时还没有被发明和应用,当时普遍采用高翼荷设计的高速飞机要想顺利起降,必须拥有足够长的起降跑道。这一条件在当时明显限制了高速飞机的发展。

 

然而,以追求飞行速度为乐的各国飞行家们,并不会因为这种问题而放弃继续提升飞机飞行速度的努力。

 

既然陆地有限制,那为何不将眼光放到宽阔的水面上呢

 

固然,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来讲,由于存在着两个巨大的浮筒,水上飞机在速度上也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然而,由于没有了跑道长度的限制,各国的航空飞机制造业者和飞行家们也能够放开手脚,专心于提升飞机飞行速度的工作了。

 

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施耐德先生才会将自己举办的飞行竞赛限定为水上飞机参加。

 

于是,在“施耐德杯”的赛场上,欧美各国的高速水上飞机先后登场,不停刷新着水上飞机的飞行速度记录。

 

其中竞争最为激烈的三个国家,是丑国、意大利和英国。

 

在1931年举办的这次“施耐德杯”上,一架拥有优美流线型设计的水上飞机吸引了全场观众的目光。

 

这架搭载着由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生产的、动力充沛的新型发动机的单翼水上飞机以547千米/小时的速度成功战胜了丑国和意大利的同行们,在观众们的目光中飞速掠过天空,夺得了比赛的桂冠。

 

但包括它的设计者雷金纳德米切尔在内的人们都没有想到,这架超级马林s.6b型水上飞机,日后则成为了在不列颠的天空上与纳粹空军浴血奋战、改变了帝国命运的著名战斗机——“喷火”式战斗机的技术先驱。

 

一代名机“喷火”的传奇,就此拉开了序幕。

 

进入30年代,随着航空技术的进步,单翼式的飞机发展日趋成熟。

 

与双翼式战斗机相比,它们飞的更快、更高。

 

在军用航空领域,各航空技术大国开始竞相研制单翼式的作战飞机,以求自己的空军在未来与敌人争夺天空的战斗中取得技术优势。

 

1930年,英国航空部根据国际形势和航空技术的进步,发布了新的战斗机研制规范:f7/30,要求研制高速、高爬升率、大航程的战斗机,并增加飞机的搭载武器。

 

这个文件一改过去英国人在战斗机研制领域的保守状况,对航空制造企业和战斗机设计师而言,则是一场全新的挑战。

 

雷金纳德米切尔所在的超级马林公司参与了这场颇具挑战的竞争。

 

当时,他们研制的s.6b型水上飞机在1931年的“施耐德杯”飞行竞赛中再次获胜,这给了他们很大的信心。

 

很快,他们拿出了自己的作品:224型战斗机方案。

 

这种战斗机采用单翼设计,装有一台劳斯莱斯“苍鹰”600马力蒸汽冷却引擎,预计飞行速度可达到400k/h。

 

然而,在后续的试飞中,引擎的蒸汽冷却系统时常掉链子,自己的飞行速度也并不理想。

 

最终英国人选择了更加保守的双翼机:格罗斯特公司的“斗士”作为主力战斗机。

 

在224型战斗机项目上失败的雷金纳德团队没有气馁,他们很快着手解决试飞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并进行了进一步的设计改进,包括将主翼尺寸适当缩小,采用密闭式座舱和增加供飞行员使用的氧气呼吸装置等等。

 

最大的改进在于其换装了一台劳斯莱斯公司当时最新研制的液冷发动机:v-12型1000马力发动机“灰背隼”。

 

搭载“灰背隼”发动机的新型号被命名为300型战斗机。

 

1935年1月,对超级马林公司的新战斗机一直密切关注的英国航空部,给公司发去了一份采购意向合同,并要求战斗机能搭载4挺7.7毫米机枪(后改为8挺)。

 

试飞工作迅速展开,并很快展现了惊人的进步:在1936年3月5日,编号k5054号原型机的试飞中,飞出了528k/h的高速度,已经远远超出官方要求的指标,飞机的飞行性能也十分稳定。

 

超级马林公司的首席试飞员马特萨默斯跳下原型机后,对全部人只说了一句话:

 

“don`t touythg”(别碰任何东西)

 

面对这架“堪称完美”的飞机,设计团队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要做:为自己的作品取名字。

 

超级马林公司的母公司:维克斯公司的总设计师罗伯特麦克里恩爵士为她选择了“喷火”

 

这个名字,这个单词隐喻容易激动或歇斯底里的少女。

 

实际上,由于喷火的原型机在设计和试飞阶段实在太纤细敏感,牵动一发动全身的特质令改动量极其庞杂,再加上名字必须用超级马林的第一个字母s,spitfire这个单词可谓是恰如其分。

 

可设计师雷金纳德米切尔却不同意,“他们就会选这种愚蠢嗜杀的名字!”

 

在雷金纳德因癌症于1937年英年早逝后,设计团队还是采用了“喷火”这个响当当的名字作为战斗机的正式名号。

 

雷金纳德的助手约瑟芬史密斯则接过雷金纳德的工作,成为了超级马林的首席设计师,完成了“喷火”从原型机研制到大批量生产的重要跨越。

 

1936年6月,英国航空部正式向超级马林公司提出合同,要求采购310架“喷火”,每周至少能下线5架喷火。

 

这让超级马林公司犯了难:他们只是一家小公司,生产线并不大,手上还有帮助维克斯公司生产“海象”式水上飞机和“威灵顿”轰炸机的任务要做。

 

既然自己的生产线满足不了,那就去找其他公司借生产线呗

 

可维克斯公司却担心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图纸会因为将喷火生产项目承包出去而遭到泄密,不肯找分包商。

 

在开始量产时,超级马林公司下属的工厂还发现,由于喷火的悬臂式下单翼加工生产难度较大,拖累了整机的生产交付。

 

喷火量产工作受阻后,焦急的英国航空部甚至提议让超级马林公司停止生产喷火,转而投产布里斯托尔公司的“英俊战士”双发重型战斗机。

 

最终在超级马林公司和其母公司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的努力劝说下,承诺产量会提升到满足要求的情况后,喷火才勉强得以续存。

 

种种原因使得喷火的第一架量产型在1938年8月才开始交付皇家空军。

 

常人见到喷火的第一眼,都会赞美她那优美的流线型外形。

 

局座曾经说过:“你看它战斗性能好不好,首先看它好不好看,不好看的装备它肯定作战性能就不会好,任何武器装备都这样”。

 

与各国同一时期的战斗机相比,新锐的喷火凭借着高颜值,迅速博得了航空业界人士的喜爱。

 
而她高颜值的背后,是英国设计师独具匠心的气动外形设计,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在流线气动外形的帮助下,飞行风阻减小,喷火的飞行速度有了极大的提升。

 

变矩螺旋桨的采用,使喷火在任何飞行速度下,均能利用发动机的最大有效功率;

 

椭圆平面形状的悬臂式下单翼,虽制造工艺复杂,费工费时,但气动特性好,升阻比大;

 

全金属承力蒙皮和自封式油箱的采用,使飞机被击中后也不易起火,提升了飞行员在空战中的存活率……

 

可以说,当时的喷火集合了英国航空工业的技术结晶,是英国工业实力积淀所孕育的产物。

 

喷火的主翼有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设计:超级马林的工程师将主翼翼端部分设计为可拆卸更换的样式,在标准型机翼的基础上,可以安装延长部分变成延长翼,以增加高空飞行稳定性;或是换成短的裁剪机翼,增加低空的水平飞行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