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第2页)

 

而在战列舰和驱逐舰之间,还有一个舰种,那就是巡洋舰。

 

巡洋舰又分轻巡和重巡。

 

首先要明白,轻重巡首先是一种非常畸形的产物:轻巡是轻型装甲巡洋舰这种自然延伸,但是重巡的划分是伦敦条约的强行划分,本质是重巡洋舰只是“华盛顿条约下最强大巡洋舰”在伦敦海军条约时给出的称呼。

 

如果有选择,大型轻巡绝对不会使用6寸主炮,而重巡洋舰也绝对不会局限在一万吨排水量以内,这些是显而易见的。

 

注意,大型防御性轻巡如果有可能选择8寸炮绝对,没有,任何,可能使用6寸炮。

 

利安德的6寸火力本质是游走在8寸炮和5寸炮之间的半前卫泛用型巡洋舰,并不是说6寸炮真的是最优秀的最一线轻型火炮。

 

真正的一线反驱逐舰巡洋舰是黛朵级这种10门5寸炮(5.25)的小型巡洋舰,配合超高射速和超大数量防空和反驱逐舰,而不是昂贵的一万吨的城级。

 

万吨轻巡的始作俑者ijn给最上更换了8寸炮,n是一路追着走进了这个坑里,一路都在想办法改良6寸炮的效率。

 

而rn的万吨轻巡是一个非常半推半就的活动,最初计划是继续使用了利安德级和阿瑞托沙级来完成对抗最上(4对1数量优势),最终才下定决心建造城级和日后一系列基于城级的舰艇——而这些舰艇本身也就是利安德级的放大版,并不是超级黛朵级。

 

这个和重巡洋舰问题非常像,乍看之下,城级,布鲁克林级和最上同为万吨大型轻巡,实际上城级是必要时刻同时能够顶替5寸巡洋舰和8寸巡洋舰的泛用舰的超级奢华版。

 

布鲁克林是舰队持刀护卫,压根不考虑他们取代8寸巡洋舰的可能、而最上一开始就是8寸炮巡洋舰,只是暂时装备了6寸炮。

 

乍看之下,都是大型轻巡,实际上内在千差万别。

 

话说回来,重巡洋舰的主要使用者:英联邦各国海军,德,日,美,意,法,苏,西,阿对其有不同的要求。

 

作为一种巡洋舰,当然,重巡洋舰可以作为护航巡洋舰进行护航,殖民地警备或者作为舰队巡洋舰进行侦查,前卫交火。

 

英军重巡洋舰首先不那么强调舰队属性:

 

英军在保交的2等和3等巡洋舰——包括战后的c,d,e级,霍金斯级的基础上,需要一种更大型的巡洋舰来在海外分部充当核心力量(主力舰被条约锁死了),迟滞主要海军国家(美日)的可能攻势,直到帝国能够集结足够的兵力进行反击。

 

这一点直接的体现是著名的“70-hulls”计划:70艘巡洋舰的总数,35艘用于对抗霓虹的远东侵略,余下用于帝国警备。

 

当然现实是英军从来没有搞出来过35艘重巡洋舰,小本子也从来没有拿到30艘重巡。

 

防御时,巡洋舰是帝国守备队,大规模作战舰队行动时(远东对日作战)其本质仍然是保卫帝国阻吓袭击。

 

而这种为丑国和霓虹设计的巡洋舰掐死了德军海外袭击舰掠袭的可能性——传统的德国海外袭击舰是无法对抗这种重巡洋舰的,直到出现了袖珍战列舰这种可以用作超级掠袭舰的新产品,使用战列舰的份额压倒一切重巡洋舰;

 

当重巡伦敦海军条约被标准化而德国得到配额以后,德军转而分别建造了大型现代化战列舰和向小化的现代化重巡洋舰,也就是希佩尔级。

 

与英军相同日美意法一开始就强调重巡洋舰的舰队职能(前卫战和主力决战),而不同之处在于无需担心帝国防卫的数量需求:

 

意大利重巡开始与法国重巡相同,是极度强调高速而低防御的特化体;而扎拉级则是装甲巡洋舰的现代化版本,或者快速战列舰的小型化版本;扎拉本身就是二等主力舰,防御力强,吨位超标也超的丧心病狂,设计各个方面都是主力舰的缩小版本。

 

毛熊海军的基洛夫级则是意大利帮助设计的产物,三大舰队各部署2艘补充跌落谷地的海军舰队,阿根廷海军的两艘重巡是在意大利建造;相对的,西班牙海军的重巡洋舰是郡级的西班牙版本。

 

而ijn的重巡则是巡洋舰的放大版本,ijn需要的是压倒对手巡洋舰的更大,更好,更快的巡洋舰。

 

听起来与意大利的战术需求相仿,但是最终的结果是,ijn更愿意把巡洋舰放在最终决战前消耗和迟滞敌军,在射击上也往往优先选择保证火力。

 

相比之下,丑国巡洋舰需要的是对日作战的回应能力,他们被设计用于拒止霓虹的巡洋舰编队——并且因为丑国海军较大的体量,和本身“回应”霓虹威胁的战略态势,他们是真正的大舰队中的巡洋舰,相对更不考虑独立运行能力。

 

h..navies的重巡,不考虑霍金斯级这个一战巡洋舰的技术延伸,其余是rn和ran的条约巡洋舰a和b,俗称的郡级,约克级,本质上是二等主力舰。

 

他们的价值和前无畏舰时代的二等战列舰或者无畏舰时代计划由殖民地运行的那批战列巡洋舰是类似的:

 

在海外分部充当帝国边境防御的核心力量。

 

因为华盛顿海军条约把皇家海军,丑国海军和霓虹海军变成了“樱桃树”一刀砍断了诸位主力舰队的脊梁,战巡和无畏舰的可用数量急剧下降——能够在海军条约内运行,同时又足够强大能够压倒敌军二等,三等巡洋舰,对抗甚至摧毁敌军一等舰队巡洋舰的大型舰艇就只能由巡洋舰充当。

 

而巡洋舰最大限制即为万吨,8寸主炮,这就是郡级最初选型的计划。

 

海军部在5个最初重巡计划中最终决定采用了最大的方案:打满万吨,8门重炮。

 

而因为最初定下了42的主炮要求,最终结果是郡级的居住条件和整体空间令人发指的好,直到战后都有声音要求留下这批30年前的巡洋舰作为指挥舰。

 

英帝国从所谓的“第二英帝国”成型以来(实际上到今天去殖民化已经完成的19年,这个需求反而尤其明显了,今天的ran,r或者rnzn绝对是不能没有主力舰的)一直都存在这种需求,在传统意义上,长期以来必须存在的两大舰队:

 

本土(大西洋)舰队,负责进在北海封锁德军,退则监控giuk或者丹麦海峡进入大西洋的德/俄舰艇;

 

海峡(预备)舰队,负责英吉利海峡的安全和挑战法国舰队;

 

这两大舰队以外,英军在各个地理海域维持有一大批海外分部:比如在加勒比地区的西印度和美洲分部,在香江分部,澳大利亚分部,新西兰分部,地中海分部——这些舰队是注定要在帝国主力舰队能够抵达之前和敌军就进行交火的。

 

因此必须拥有能够摧毁袭击舰甚至迟滞敌军主力舰的二等主力舰。

 

1895年的声望号和之前的百夫长级,都是用于这个目的专门建造的战列舰。

 

进入间战时期,郡级的本质也是这种舰艇。

 

在郡级下水的20年代末期,ijn能够在远东拿出来能追上郡级的巡洋舰只有老掉牙的侦查巡洋舰,而n手里只有相当于c级晚期型的奥马哈级,郡级有能力在英军主力抵达前摧毁至少是迟滞这些敌舰,争取时间。

 

到了战争爆发的时候,显然郡级已经不是美日德意新型巡洋舰的对手了,无法攻势部署迟滞敌军。

 

但是英军仍然享受着巡洋舰数量上压倒性的优势(整个轴心国海军的巡洋舰和英军本身相仿,如果计算战时完工,整个轴心国海军巡洋舰加起来也不如英军本身巡洋舰数量多),即便是战争后期才由同为盟友的n追上,因此郡级仍然可以升级妖孽级别的电子设备后作为舰队巡洋舰使用。

 

大西洋海盗船里,斯佩死于第2巡洋舰队之手,即便他能暴打2艘利安德级和1艘约克级,但是在双方弹药耗尽后第2巡洋舰队仍然能拿出来一艘郡级,彻底断送了德舰的希望。

 

俾斯麦在逃脱过程中也遭到了萨福克和诺福克的追击,并且最终死于多赛特郡。

 

多塞特郡,康沃尔郡和堪培拉则是字面意义上按照自己的设计意图死于了英勇抵抗ijn的战斗中,最终为盟军积蓄力量决定性摧毁ijn做出了贡献。

 

郡级是整个间战后全新设计的英国巡洋舰的基础,郡级之后的约克级是缩小版的郡级,然后利安德级直接基于约克级,阿瑞托沙级是缩小版的利安德级,黛朵级和阿瑞托沙级在许多细节上系出同源。

 

字面意义上郡级是“没有一个无辜”的英巡的开山之作。

 

郡级承担了舰队职能直面敌军之后,更小的巡洋舰就可以更加安全地执行帝国警备的任务,这就是其意义的所在。

 

k.的重巡洋舰则是正好相反。

 

和英德海军竞赛中的德国战列巡洋舰非常类似,德军的重巡洋舰需求是直接针对英军的。

 

既然英军13艘有8门8寸主炮,航速高达32节的郡级,总计18(5)艘重巡,那么德军就需要能够与之对抗的巡洋舰。

 

至于拿来干什么,那是其次的问题。

 

但是如果英军有德军没有,那么德军注定将会处于劣势,这个思路直接催生了希佩尔级。

 

在希佩尔级之前,与其性能相对类似袖珍战列舰是非常非常非常清晰的“掠袭舰”。

 

11寸主炮设计就是用于在口径和射程上直接碾压英军能够提供的最好的海外主力舰:重巡洋舰的。而希佩尔级则回归了8寸主炮的标准新型巡洋舰的套路,也在巡洋舰的条款和份额下建造。

 

最终结果就是他们在当做袭击舰运行的时候结果并不好,比如巴伦支海海战里居然能被6寸炮点掉锅炉导致航速下降撤退。

 

应该说,希佩尔级的防御水平是完全有能力在正常交战距离抵抗英制6寸炮的,吕措夫号作为袖珍战列舰根据河口之战的经验更是几乎免疫6寸炮;

 

但是极其恶劣的海况下在雷达缺乏敌我识别情况的时候被英舰强行上刺刀摸到目视确认敌我究竟是说德舰时运不济,还是说经过了四百年较量仍然对英国海洋策略没有半点认识就很难评判了。

 

这就是典型的“优秀舰艇不一定是合适的舰艇”的套路问题。

 

ijn所谓的18剑客大概是早期重巡洋舰运用的巅峰,他们质量比英美早期重巡好,数量又比意大利重巡要多。

 

这首先得益于ijn的重巡思想也和rn截然不同:他们从一开始就是定位要做舰队巡洋舰的。

 

从古鹰级开始,这些舰艇与其说是郡级,不如说是超级奥马哈级。

 

他们的定位和当初n设计奥马哈级的时候是完全相同的:作为舰队巡洋舰集群运作。

 

ijn为什么需要巡洋舰在大多数时候,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作为水战的领舰,也就是20年代的那些ijn侦查巡洋舰。

 

重巡洋舰的出现本身就是ijn在水战领舰之外出现的需求,需求一种比先前更加强大的“大型强力舰队巡洋舰”,用于协调多支水战或者编队直接活动,或者加入主力舰队决战。

 

归根结底,美军主力舰队掌握有数量优势,要想对抗美军,就必须在最终进入决战前掌握一系列优势,而前卫战带来的信息,位置和消耗敌人的可能性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总之,巡洋舰的作用有,但没想象中那么大,尤其进入了新世纪以后,巡洋舰已经逐渐被大型驱逐舰取代,也不足为惧。

 

而二站期间各国驱逐舰的优缺点也非常明显。

 

就拿毛熊的驱逐舰来说,从一开始的“列宁格勒”级驱逐舰再到最后的“基辅”级驱逐舰,除了从意大利进口的“塔什干”级驱逐舰之外,大部分毛熊海军的驱逐舰,不仅排水量较小,而且普遍在动力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20年代,随着毛熊国内形势逐渐稳定,重工业逐渐发展之后。

 

当时的毛熊海军科学技术委员会决定为毛熊红海军制作属于苏联自己的第一型现代驱逐舰。

 

考虑到当时毛熊国内重工业的实际情况,新型驱逐舰的指标并不高,设计排水量才2100吨,主要武器是5门130毫米舰炮。

 

不过,毛熊红海军认为这样的指标并不能够满足自己的使用需求。

 

因为毛熊红海军打算让这型驱逐舰充当毛熊红海军下属的,各个分舰队的驱逐舰领舰,带领各舰队的老式驱逐舰进行战斗。

 

因此,在1929年,毛熊红海军将原始设计方案交给了希曼斯基进行设计。

 

希曼斯基以当时法国海军的“沃克兰”级驱逐舰为蓝本,对原始设计进行了调整。

 

希曼斯基将设计排水量由原方案的2100吨增加到2250吨,并用76.2毫米高射炮和12.7毫米高射机枪取代了此前落后的37毫米高射炮。

 

在经过审核后,这个方案在1931年获得通过,得到了10艘的建造许可并被命名为“列宁格勒”级驱逐舰。

 

因为“列宁格勒”级驱逐舰的预想作战区域并不是远洋海区,所以该舰采用了短艏楼设计,虽然简化了建造难度,但是也导致了舰内空间较小,设备布置和人员活动都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武备方面,除了5门130毫米单管舰炮外,“列宁格勒”级驱逐舰还装备了2门45毫米高射炮、2门76.2毫米高射炮、两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和2座4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同时,该舰还装备一具“波塞冬”声呐,可以配合舰上的深水炸弹执行反潜作战。

 

“列宁格勒”级驱逐舰一共建造了7艘,全部以毛熊及其加盟共和国的重要城市名来命名,足见毛熊红海军对其的期待。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站中,“列宁格勒”级驱逐舰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战绩,因为主要港口的丢失,大部分情况下“列宁格勒”级驱逐舰只能够作为海上浮动炮台,执行对陆火力支援任务。

 

除了短艏楼设计导致性能提升有限之外,作为苏联红海军第一型设计和建造的驱逐舰,仍然采用铆接方式建造,导致其装备的5门130毫米舰炮不能同时开火,不然会对舰体安全造成影响。

 

此外,当海况超过8级时,“列宁格勒”级驱逐舰舰身结构也会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

 

总体来看,“列宁格勒”级驱逐舰对当时的毛熊红海军来说,象征意义大过于实际意义。

 

“列宁格勒”级驱逐舰在建造和服役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证明了这并不是一款能够满足苏联红海军使用需求的驱逐舰。

 

而“列宁格勒”级驱逐舰的原班设计人员也很快总结出了不足。

 

于是,毛熊正式批准了“38号”工程,首舰被命名为“明斯克”号,“明斯克”级驱逐舰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