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第2页)

 

要使英国屈服,就只能走第二条路了。

 

前面也说了,1939年9月3日夜里,u-30号潜艇在在赫布里底群岛以西,将载着1100多名乘客和300多名船员的“雅典娜”号邮轮击沉,拉开了持续近6年之久并贯穿整个二战的大西洋战役的序幕。

 

英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生活、生产资料高度依赖海外。

 

时任海军大臣庞德说:

 

“如果我们输掉了海战,我们就输掉了整个战争!”

 

在潜艇天才邓尼茨发明的“狼群战术”的指导下,数量并不多的u型潜艇给英国造成了难以想象的麻烦。

 

1939年9月至1940年5月期间,德国潜艇击沉商船240余艘,总吨位85万吨,而自身仅损失24艘。至1942年英国进口物资已下降到2850万吨,仅相当于战前的42%。

 

丘大爷在多年后回忆道:“战争中唯一使我真正害怕的是德国潜艇的威胁……潜艇的攻击是最具毁灭性的的灾难。”

 

面对狼群肆虐,盟军不断改进护航体制,但最关键的是如何发现德国潜艇。

 

一站期间为应对潜艇威胁诞生的声呐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二站初期英国人对声呐寄予厚望,面对德国潜艇普遍持乐观态度。

 

但当时的声呐设备有一个巨大的缺陷:可以发现水下目标,但对水面目标的侦察效果极差,而u型潜艇通常都是浮出水面进攻。

 

英国人也尝试把雷达装到反潜机上,但受制于电力和功率的限制、飞机机身的震动等因素,机载雷达探测距离有限、盲区大且精度也不高。

 

德国潜艇甚至可以先于雷达,更早地以目视发现对方飞机,然后快速下潜逃走。不过在夜间和复杂海况下,雷达的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

 

对此,德国在潜艇上安装了信号接收器,提前告警,另外又加装了通气管,使潜艇不用上浮就能充电,极大地减少了被发现的概率。

 

1941年6月德国入侵毛熊,西线压力骤减,不列颠空战告一段落。

 

之前大量投入到国土防空的雷达开始转应用于海战,机载专用雷达的研发提上议程。

 

asv x新型雷达采取了厘米波,提高了探测能力,同时规避了德国的信号接收器。

 

很快,列装了新型雷达和“利”式探照灯的反潜飞机大量出现,黑夜不再是狼群的主场。

 

英国的护航舰船上也越来越多地装备了雷达,狼群赖以维系的隐蔽性正在失去。

 

盟军的无线电测向和通信侦察能力也在提升。

 

1942年夏天,高频无线电测线器开始大量列装盟军护航船队,它可以探测到德军潜艇发出的无线电波,并反向查找其方位,规避狼群的袭击。

 

狼群的协同,需要使用无线电进行通联,加密则依赖恩尼格码密码机,该加密机在当时号称“不可破译”。

 

1941年5月英国人俘获了u-110潜艇,缴获了完整的密码机和密码本。

 

两个月后,布莱奇利庄园就能够快速破译德国无线电通信的内容,尽早发现德国潜艇的动向和意图。

 

这里要说一句题外话,u-110的被俘与破译恩尼格码、乃至二站的胜利息息相关。

 

这件事后来被丑国人翻拍成电影《猎杀u-571》,主角也都是丑国人,实际上这是英国人的杰作,与丑国人没有一点关系。

 

当然,德国的破译机关也在行动,他们破译了英国海军和商船队密码,这样狼群就可以提前埋伏守株待兔。

 

1943年的头两个月,盟军有102艘船只被德国潜艇击沉,一度打出了“小gc”,但这只是失败前的昙一现罢了。

 

如二站中的很多战场一样,在压倒性的数量面前,所谓天才,只是比普通人撑得更久一点而已。

 

大西洋潜艇战中,德国先后投入1170艘潜艇,损失781艘,共击沉盟国运输船吨位1500万吨,击沉盟国战斗舰艇175艘。

 

相比之下,每对付1艘德国潜艇,盟军就出动24艘猎潜舰艇和100架以上的飞机,盟军的反潜人员和德军的潜艇人员比值是100:1。

 

大洋彼岸的丑国人,自参战以后每个月生产出商船吨位就能达到100万吨,而且数量差只会越来越大。

 

1943年的5月,德国有41艘潜艇被击沉,5月19日,邓尼茨21岁的小儿子彼得在北大西洋与u-954艇一起命葬大海。

 

当月24日,邓尼茨下令潜艇从大西洋交通线上撤回。

 

此后“狼群”几度恢复,但在盟军的全面优势面前,再无大的建树,以破坏海上运输线逼迫英国屈服的战略彻底失败。

 

不过,潜艇在海洋中的优势是巨大的,如果老常愿意养一只潜艇部队,朱传仁绝对愿意帮帮场子。

 

最关键的是,潜在对手小本子的潜艇并不如想象中那般强大,配上得当的战术,是完全可以打出优势局的。

 

1905年,小本子从丑国引进了5艘潜艇。

 

在此基础上,小本子吸收美制潜艇的先进技术,自主研发和制造了多款潜艇,至此小本子拥有了数量众多的潜艇部队。

 

这些“菊海狼”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横行无忌,猖獗一时。

 

然而,小本子远洋潜艇的战绩与同属轴心国的德国潜艇相比,显得平淡无奇,乏善可陈,是技不如人还是生不逢时呢

 

1922年,戳过、英国、霓虹、法国和意大利等五个海军强国在丑国缔结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根据条约规定,霓虹的战列舰数量是美英两国的60%,为了弥补战列舰数量上的劣势,小本子制订了大型潜艇建造计划,打算用潜艇消耗美英战列舰数量的优势。

 

1937年,小本子推出了三种混合型潜艇设计方案:

 

按旗舰标准设计的甲型潜艇、排水量达4150吨、可搭载一架水上侦察飞机;排水量3654吨的乙型潜艇,同样可搭载一架水上侦察飞机;加强武器系统的丙型潜艇,排水量也达到了3561吨。

 

霓虹还将潜艇分为三类:1级属远洋潜艇,排水量在1000千吨以上,如伊型潜艇,2级属近海潜艇,排水量在1000至500吨之间,如吕型潜艇,3级属袖珍潜艇,排水量在500吨以下,如波型潜艇。

 

此外,按分工不同,霓虹潜艇还分为巡逻潜艇、布雷巡航、运输潜艇和飞机母艇等类型,霓虹将潜艇功能如此细分,在二战交战国独一无二,实属罕见。

 

此外,霓虹海军还开发了伊-400水下航母。

 

该艇全长122米,宽12米,水下排水量6560吨,是当时驱逐舰排水量的2倍。

 

潜艇由2台7700马力的舰本式22号10型柴油机提供动力,水面航速18.7节,水下6.5节,续航里程37500海里/14节。

 

伊-400的特殊之处在于可以搭载3架“睛岚”水上攻击机。

 

霓虹海军脑洞大开的设计,使伊-400是全球的“潜艇ps”。

 

二站期间,霓虹海军拥有远洋潜艇63艘,其中排水量超过3000吨的潜艇有52艘,而当时全世界同等规模的潜艇仅有56艘,可以说霓虹潜艇的远洋实力堪称世界第一。

 

在战争中,霓虹又建造了111艘远洋潜艇,总规模达到了174艘。

 

从整体上看,霓虹潜艇在二战中击沉丑军主力航母2艘、护航航母1艘、巡洋舰2艘、驱逐舰等其它战舰18艘。

 

针对民用目标的袭击中,霓虹潜艇共击沉盟军商船179艘,总吨位90万吨,而德国潜艇击沉盟军商船2603艘,总吨位1357万吨,两者相较,判若云泥。

 

霓虹的潜艇表现差评,原因有很多,战略矛盾是其中之一。

 

小本子建立潜艇部队的初衷是与英美战列舰决战,然而,1942年11月,号称“东京特快”的霓虹运输舰队无法实行补给任务,驻守瓜岛的日军陷入补给不足的困境,当地有了“饿岛”的称号。

 

霓虹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下令除少量袖珍潜艇执行特攻任务外,其它潜艇发挥潜行优势,担负秘密运输军需的任务。

 

1942年12月26日至1942年1月30日,小本子出动潜艇26艘次,有17艘完成任务,有6艘次基本完成任务,运输补给974吨,仅有伊-1潜艇被击沉。

 

从表面上看,潜艇执行运输任务应该给予好评,其实,用主力作战潜艇运送补给,本身就与霓虹潜艇战略相违背,无法发挥潜艇的真正价值。

 

潜艇表现不佳还在于霓虹海军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1939年2月,小本子伊63潜艇到达丰后水道子岛北约6海里演习区域,进入漂泊状态,当时海面有轻浪,能见度约5海里。僚舰伊60潜艇受命与伊63会合。

 

由于前一天伊60主机故障,修复后的伊63加速赶赴演习区域。

 

然而,伊60的艇长和值日官将伊63的漂泊位置误记为己方位置。

 

在伊63数次警告的情况下,伊60仍然以12节的航速,以90度角的位置撞向了伊63右舷中部,导致后者沉没,全艇81名官兵死亡。

 

这起事故伊60承担主要责任,潜艇夜间航行没有执行规定航速,发现伊60后,潜艇并未采取减速规避措施。

 

伊63也有次要责任,它发现伊60异常后,并未主动规避,反而被动要求对方避让,造成了沉船事故的发生。

 

产生这一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小本子军备扩张过快,导致有经验的老兵数量不足,新兵处理突发情况时,普遍存在操作生疏、反应过慢的现象,伊63为此付出了艇毁人亡的代价。

 

而且小本子潜艇自身的技术落后,与其屡屡受挫呈密切正相关。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小本子海军高层受到“巨舰大炮”思想的影响,将海军的建设重点转向了大型军舰,忽视了潜艇技术的发展,从客观上对潜艇的使用产生了一定影响。

 

小本子自研的柴油机片面追求功率输出,导致其噪音大幅增加。

 

丑国一位声纳士官坦言:“小本子的潜艇航行如同敲着大鼓行进。”

 

连绵不绝的噪音,引起了丑军驱逐舰和反潜机的高度关注。

 

太平洋战争中,小本子被击沉了127艘远洋潜艇,其中水面舰艇击沉的有67艘,反潜机击沉的有10艘,占60.63%。

 

战术失误,促使霓虹潜艇的损失雪上加霜。

 

小本子对潜艇的使用停留在舰队决战的阶段,而丑军的反潜战术早已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丑军的b-24“解放者”远程轰炸机滞空时间长达18小时,配备10厘米波长的h2s雷达和深水炸弹后,反潜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一架b-24的反潜能力与6艘护卫舰相当,具有超高的性价比。

 

此外,美制k24寻声鱼雷的出现,能够对潜艇造成一发致命的效果。

 

霓虹海军面对日新月异的反潜技术,依旧抱残守缺,墨守陈规,海军高层幻想着用技术落后的潜艇对抗反潜过硬的丑国海军。

 

与此同时,小本子海军忽视了破交战的重要性,认为此举不符合勇武精神。

 

更为可笑的是霓虹海军不顾实际情况的需要,坚持要求潜艇实行定时上浮汇报制度,造成额外的潜艇损失。

 

纵观二站,霓虹潜艇的特点可以用“起步高、种类杂、任务多、战绩小、损失大”来形容。

 

较早起步的霓虹潜艇,成为有心人的帮凶,妄图以偷袭和闪击战术圈占利益。

 

事实证明,用僵化的战略指挥过气的装备,统统都是浮云。

 

当然,要想在这场战争中不落下风,还必须有一只素质过硬的潜艇部队兵才是。

 

至于那艘潜艇航母,在珍珠港之前,小本子海军的对丑战略可以总结为“渐减邀击”这四个字。

 

即利用巡洋舰、远程航空兵和远洋潜艇,在丑国海军跨越太平洋前往霓虹的途中,不断施以骚扰削弱其实力。

 

待敌方主力终于冲破重重阻碍,到达决战海域后,战列舰将以逸待劳给予致命一击,复制联合舰队在对马海战中的辉煌战绩。

 

为了配合这一战略的实施,霓虹海军潜艇部门将研发重点放在了大型远洋潜艇上,而这意味着潜艇要经常独自在茫茫大海上寻找并监视敌人。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小本子给远洋潜艇配备了侦察机,如太平洋战争期间霓虹装备最多的潜艇“巡潜乙型”,就可以携带一架零式小型水上侦察机。

 

可不要小看了这架只有1.4吨重的小飞机,它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扩大潜艇的侦查和监视范围,在必要时甚至可以执行轻型轰炸任务。

 

不过,霓虹海军的野心可不止于此。

 

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甚至希望霓虹潜水艇可以“静悄悄”地接近丑国本土,然后给予其突然打击。

 

在他的推动下,1942年5月,军令部下达任务书,要求建造一种可以搭载两架飞机(后来改为三架)、续航距离不低于3.3万海里、可以到达地球上任意地方作战并返回、自持时间长达4个月以上的“潜艇航母”,也就是“伊400型潜水舰”。

 

伊400型潜水舰是霓虹海军潜艇发展的一道分水岭。

 

此前,霓虹潜艇舰载机的主要任务是侦查和监视,但伊400型搭载的是攻击机,从一开始就以执行轰炸任务为主。

 

在山本的设想中,这些潜艇可以破坏巴拿马运河的船闸,阻碍英美军舰通过,甚至绕过德雷克海峡北上,直接把炸弹扔到华盛顿去。

 

如此“宏伟”的计划,与之相匹配的是前所未有的设计。

 

在此之前,潜艇一直是一种纯粹的对舰武器,没有有效的对地攻击手段。

 

伊400则把一个小型“机场”搬上潜艇,将潜艇的隐蔽性和战机的机动性相结合,从而实现对地攻击。

 

伊400型的艇体全长122米,宽12米,吃水7米,常备排水量5223吨,潜航时则可达6560吨,在华夏海军032型潜艇出现前,为常规潜艇之最。

 

艇体为双壳体结构,有内壳和外壳之分。

 

内壳由两个并列放置、部分相连的圆筒构成,横断面类似眼镜,内壳外还包裹着一层外壳。

 

这样一是扩大了舰内空间,二是降低艇身高度,增强稳定性,安全下潜深度达到约100米可以躲避美军常用深水炸弹的攻击。

 

在内壳体上方,设置了由圆筒形水密格纳库和司令塔结合而成的一体化舰桥,格纳库的直径为4米。

 

其动力为4台舰本式22号柴油机,总功率7700马力,水面速度为17.8节。

 

潜航时由两台电动机提供动力,总功率为2400马力,航速为6.5节,14节水面航行时续航力为37500海里,为“二站”潜艇之最。

 

如此庞大的身躯导致下潜极为耗时,长达1分钟,同时期的德国u艇下潜则不超过35秒,这自然会影响伊400型的生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