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西南航,飞行空域仅限于两广和琼州海峡一带,倒是有不少南国风情,但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比起中航都是大大不如。
当然,这番比较只是战争前的情况,战争胜利后“华夏航空公司”独占鳌头,欧亚演变成央航以后也难以与中航抗衡。
关键还得看飞机飞行体验的另一项关键要素是飞机,飞行往往要持续好几个小时,颠簸、振动、噪音、气压以及温度,会极大地影响乘客的舒适度。
一是要看飞机的大小。
对于活塞式发动机的飞机,飞机越小、舒适度往往越差。
气动面小,特别容易受到气流的影响,发生颠簸。
通常采用单引擎,动力较差,安全性也较低。
内部空间狭窄,只能布置简单的座位,很难有客舱服务。
由于飞机本身的重量小,乘客对飞机重心的影响很大。
飞行中乘客不能在客舱内剧烈移动,否则会因为飞机重心的快速变化影响飞行安全。
二是看飞机的结构。
最明显的结构差异就是机翼的布局和结构。
一战时期的飞机往往采用双翼,但是这种机翼极大降低了气动特性,所以随着航空科技的发展,逐渐都开始采用单翼飞机。
而对于单翼飞机,最大的问题就是,把机翼放在什么位置,是机身的上部还是下部好呢
只能说各取所需,在机身上部的机翼布局称为上单翼,在下部称为下单翼。
从现代飞机中可以看出,军用运输机往往采用上单翼,而民航客机大多采用下单翼。
主要是因为下单翼非常符合民航客机在经济性、舒适性和航线维修方面的需求,特别是机翼可以屏蔽一部分发动机的噪音,提升乘客的舒适度。
三是飞机的客舱设计。
客舱的设计对乘客的飞行体验影响最为直接。
对于内部空间充足的客机,可以给乘客创造更大的活动空间,也可以设置厨房、盥洗室等设施,提供丰富多样的客舱服务。精美的客舱内饰,可以让乘客有更好的飞行环境,心情更加愉悦。
而小飞机同样可以通过客舱设计来提升乘客的飞行体验,比如减少座位来扩大个人的空间,甚至在冬天给客舱里增加炉子取暖。
当然客舱最关键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增压客舱。
因为飞行高度越高,气压和温度越低,所以没有客舱增压的飞机,飞行高度通常都在3000米以下。
而一旦有了客舱增压,飞机就可以上升到更为平稳的平流层,躲避开低空的紊乱气流,让乘客少受气流颠簸之苦。
当然美中不足的就是,地面的景色容易被云层遮盖,往往只能看着白茫茫的云彩和蓝蓝的天际。
基于这三点就可以对比了。
早期的中航和欧亚都拥有大量10座以下的小飞机,甚至有些还是双翼水陆机,体验相对较差。
美制的dc-2和德制的ju-52要大一些,这两款都是与波音247同时期的竞争者。
波音247当时已经设有卫生间,并配有一名空姐,可见dc-2和ju-52的客舱舒适度也不会太差。
战争后,“中航”借助一家独大的优势,新购进大量c-46和dc-4型飞机。
dc-4由c-54军机改装而成,命名为“空中霸王”。
dc-4已经十分豪华,机上有专门的烹调设备,以及冬季取暖用的暖气设备。
当然民国期间最豪华的客机,还要数“央航”引进的康维尔240型客机,有“空中行宫”的称号。
康维尔240是华夏引进的第一型具有增压客舱的客机,可以搭载最多52名乘客,在相对平稳的平流层航行。
客舱服务是“加分项”,客舱服务已经形成惯例,即使是“廉价航空”也需要空乘来引导乘客、提供最基本的客舱服务。
而在民国,空姐与客舱服务很晚才出现,并且一度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波音247在1933年进行商业首飞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空姐,这是现代民航机组诞生的标志。
以民国的民航业发展水平,抗战前根本没有实力开设空乘培训和客舱服务。
直到战争胜利后,随着中航、央航的快速发展,飞机越来越大,资金也十分充足,开始考虑为航班设置空乘人员。
1946年,中航开始招考首批空姐,应征条件十分苛刻。
二十六岁以下的未婚女子。身高五尺(166)以上,体重不超过120磅(109斤)。
精通京城话、魔都话、粤语和英语,高中以上学历。
录取的考生还要经过严格的课程培训,学习内容包括航空史、地理、海关和移民政策、医学救护、飞机构造、客舱服务条例、礼仪姿态等等。
这些预备空姐甚至还要去龙华的飞机修理棚,由丑国人现场讲授飞机结构。
第一批空姐经过反复的学习和培训,直到1947年7月18日才正式毕业。
央航也招考了空姐,他们的康维尔240空间更大、舒适度更高,可以在平流层体验客舱服务。
20世纪30年代,新闻界宣称,丑国正进入飞机的黄金时代,而这主要归功于道格拉斯飞机公司。
道格拉斯dc-3是第一种只依靠客运而不是邮件运输获利的飞机,这款飞机能够为乘客提供安全性、舒适性和高雅的乘坐体验,逐渐改变了人们对航空旅行的看法。
对于乘客来说,旅途不再难熬,而成为了一种乐趣,这是旅行的新时代。
而后,波音公司推出了一架全金属的单翼飞机“单翼信使”。
这架飞机拥有可收放起落架,根据空气动力学设计的流线型机身,飞行速度是前一代双翼飞机的两倍。
很快,波音又开始研发另一架单翼飞机,这就是设计更具革命性的波音247。
从诸多方面来说,波音247都算得上第一架现代民用飞机。
波音247装有可调螺距螺旋桨、机舱加热系统、可收放式起落架、机翼和尾翼除冰装置,以及自动驾驶仪。
20世纪20年末期到30年代的每一项新技术都被应用在了这架飞机上,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波音公司收到了旗下联合航空公司的60架飞机的订单。
由于波音247需要优先供应波音旗下的联合航空公司。
等待不及的环球航空、丑国航空以及荷兰皇家航空都找到了另一家公司,也就是波音当时的敌手道格拉斯飞机公司。
唐纳德道格拉斯也许算得上是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他很有魅力,长相帅气,属于可以印在海报上的那种类型,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
他具备把周围最伟大的航空工程师聚拢在自己身边的能力,这些工程师前往南加州,一方面是为了享受阳光,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赢得为这家全球顶尖的飞机公司工作的机会。
波音和道格拉斯之间的竞争也许可以算作丑国航空业历史上最激烈的一场对抗。
在民用航空方面,波音落后于道格拉斯,这是因为虽然它具有创新力,但它的创新还不够,道格拉斯采用的是所谓的“后发战略”。
当第一名的风险在于,竞争对手可以把领先者的机型作为原型,从中学习,然后进行改造,制造出更好的飞机。
道格拉斯的dc-1就是完全采用这种模式制造的。
道格拉斯能够发现波音247的设计优点,继而再超越它,采用不同的更加坚固耐用的材料,使用更精良的飞机设计,然后再对这种设计进行大量的风洞测试和分析。
从很多方面来说,道格拉斯dc-1是第一架按照科学方法设计的美国飞机。
接着,道格拉斯凭借进一步改进的dc-2和dc-3飞机对波音发动猛击,它们完胜对手,完全主宰了航空业。
航空公司购买了数百架dc-3飞机,军方购买了数千架,
波音247则成为了历史。
最终,各种型号包括国外授权生产的dc-3的总产量达到了惊人的1.6万架以上,成为有史以来生产最多的运输机。
在波音推出波音707客机之前,道格拉斯客机系列垄断了民用飞机市场。
朱传仁已经向道格拉斯公司下订单,在此之前只能用水上飞机先代替。
不过其它部门可以先弄起来。
就拿空姐来说,未来的‘仁和航空’空姐,年龄一律在20一25岁之间、体貌端正、身高1.5米一1.7米之间、体重40一59公斤,能讲国语、粤语、英语,并能读写中英文字。
人前风光,人后艰难。
当空姐也实在不是桩容易的活,特别是在现在的飞行条件下。
成功入选后,需要经过许多训练,而且工作很辛苦,二十小时的高空飞行中还要照顾客人是不容易的,很多空姐飞一次就轻了五磅体重。
而且从业时间也甚短:“服务时间超过一年的也很少,主要原因是每年有百分之五十的空姐都结婚而不再升空了。不独如此,偏偏考进去又很难,训练更艰苦。
录取以后的功课也相当费力,训练时期规定两个月,她们必须习读航空史,公司的历史,组织和路线,华夏的地理,海关及移民规则,学习救护,服务规则,熟识飞机设备构造和应用方法。”
她们还要被带到机场的修理间和各部门去实地讲授。
比起丑国的空间,仁和的空姐无疑更具优势,才貌双全,举止态度工作一定使人满意不必说,先看她们的制服,就称得上‘漂亮之极’。
棕色呢的‘夹克’和短裙,配着棕色皮腰带,棕色半高跟皮鞋,没有翻领的‘夹克’右襟用两粒金色扣子搭在左襟上面,右肩下绣着一只银色飞机,左袖肩旁绣任何航空标记。
这样的服装,看去比丑国女兵的制服要美丽得多了。
至于餐食和酒水,在这个时代还是很丰厚的。
在国际航班上,喝点洋酒,吃点牛排那都不叫事儿。
所以仁和航空一样会提供,但不是牛排,而是更美味的华夏美食及华夏美酒。
传播传统文化人人有责,这方面朱传仁还是很有爱国心的。
至于弄什么美食上去,朱传仁表示,中式点心毫无疑问是首选。
尤其是江南的糕点,很适合拿到飞机上。
来魔都这么多年,朱传仁也习惯了这边的生活习惯。
论精致,那肯定是要比在东北时候精致的多了。
每到一定时候,都会因为“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而口齿生津。
各色各样的糕点,或许是风景之外的另一种江南。
如果说小桥流水和吴侬细语代表了印象江南的形与声,那么江南糕点便是鼻尖与唇齿依恋的那一味。
细腻凉爽的深秋,泡一杯温热适宜的茶,配上几块软糯可口的细点,约上三五好友聊天,这样的画面,将江南百姓幸福雅致的生活描摹得淋漓尽致。
而糕点的味道,也恰到好处地寄托着记忆与情感,凝练成诗画江南的美学符号。
在北方叫糕点,在南方叫细点,顾名思义,贵在细巧。
细点不仅种类繁多,更胜在用料考究、制作精致。
雪白香糯的稻米,可揉捏、可塑形、可上色,经过巧手改造,转化成了形态各异的式糕点。
高产优质的谷物粮食,是制作点心美食的关键。
杭嘉湖平原自古以来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壤丰沃,这也使得此处特别适合各类作物生长。
当地稻米煮熟后黏性强、口感佳,是制作细点的上好原料。
当地百姓没有辜负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将代代相承的匠心手艺,融入了“嘉湖细点”的金字招牌中。
白露垂珠乃秋始。
每到这个时节,三衢人总会购一摞杜泽桂饼。
这种底层铺满芝麻的点心形似馒头,饼皮松脆却内里中空,仿佛就是为了中和内馅中那一层金桂的馥郁和饴的甜。
在衢州,市桂有15000余株,树龄大的已超千岁。
这种香,在杨万里看来“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它可观、可嗅、可食,历来是当地的秋日精灵,最得百姓喜爱。相传,杜泽铜山源水库一带曾有野桂林,入秋后香气袭人,由此想来,桂饼诞生于此地也就不奇怪了。
陆有陆味,海自然也有海味。
在定海那边,碧波深处长成的细嫩苔菜历来是餐桌上的点睛之笔。
不同式样的苔条糕点融汇了苔菜的鲜与芝麻、果仁等食材的香,仿佛一缕秋日的海风抚慰着男女老少的胃。
而在魔都,苔条糕点同样热销。
细究起来,江南糕点多与岁时佳节、庆典礼俗相关联。
周作人断言,这里的糕点做法趋于精细而非茁实,是不为果腹的闲食性质。
由此更凸显了其文化属性。从参与礼俗、到反映民风再到传承技艺,糕点承载了人们的集体记忆和生活点滴,将“江南之风”蕴藏其中。
江南糕点,点缀了沁人心脾的烟火人生,装饰了别致精巧的流光岁月。
江南人士,似乎早已习惯了糕点在礼俗活动中的角色。
毛脚女婿头一次探望岳父母需要备好上门礼。
糯叽叽的梁弄大糕算得上经典配置。
老式的梁弄大糕以粳米和糯米为主料,以豆泥为馅料,外形雪白方正,刻画了“福禄寿喜”等红色吉祥字样,只一眼便能感受到欢庆气氛。
与婚嫁之喜相对,在哀思弥漫的清明时节,江南人家祭祖的供品中亦有糕点的位置。
常见的青团和清明粿以浆麦草或青艾汁勾出外表油绿色泽,略为粘牙却饱有春草的清香,既是礼俗的符号,也合时令特征。
“方者为糕,圆者为团,扁者为饼,尖者为粽”,这些代代相传的美食糕点装点着每一个平凡又特殊的日子,也寄托着人们的丰年祈愿和生活期许。
衢州人谈到邵永丰麻饼时,必然会说到制饼依赖的真功夫。
设想,三十余只饼坯在直径约八十厘米的竹匾里齐齐腾空翻面且不互相重叠,需要多么精准的手劲。
这样的工序,每当饼师露一手,都能成为街巷上的风景,深深烙印在行人顾客的脑海中。
鹿鼎记里,韦小宝初进皇宫,就偷吃到了江南点心千层糕,小宝“拿起一块千层糕,放入口中。只嚼得几嚼,不由得暗暗叫好。
这千层糕是一层面粉夹一层蜜猪油,更有桂香气,既松且甜”。
据传,千层糕始于明初。
朱元璋当年打天下,曾兵败衢州,被官兵堵截在寿昌县长林朱山上。
正在这生死关头,只见朱山上飘来阵阵白雾,遮住了官兵的视线,朱元璋绝处逢生。
等到朱元璋做了大明皇帝,脑子里老想起这件怪事。便决意南下寿昌。
朱元璋微服上路,来到了寿昌长林,见百姓在磨新米蒸糕,喜庆丰收。
朱元璋刚想进农家看个究竟,被下乡察访的寿昌知县拉住了。
朱元璋忙给知县使了个眼色,暗示不可张声,以免惊动百姓。
又耳语说:我们一起来推磨怎么样
于是朱元璋与寿昌知县在一农户家推起磨来,演绎了一幕精彩的君臣“双推磨”。
水米磨粉水浆似龙涎,米浆蒸糕一层更比一层高。
朱元璋磨完粉,尝了尝新蒸的糕,只觉浑身是劲,于是龙颜大悦。
朱元璋边吃边赞道:好香甜的糕,层层糕,千层糕也!
皇帝乃金口玉言,并以九层为高,寓意年年丰衣足食。
从此,千层糕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