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王云五悲痛之时,他儿子又恰好与上海的某个舞女谈恋爱,王认为有辱门风,恨透了舞厅,发誓一定要禁舞。
据说老常之所以对交际舞不依不饶,也是因为他夫人一度沉溺跳舞,令其非常恼火。
但是在这个时尚、新潮、纸醉金迷的年代里,舞女在那时的繁华灯火中,确实成为独具一格的风景。
她们往往都穿着时髦的旗袍,浓妆艳抹,浑身珠光宝气,在豪华舞池中翩翩起舞,令舞客们为之神魂颠倒,不惜一掷千金。
正因为如此,有人说她们是那个年代的高收入阶层,也有人说她们只是些由于生活所迫而吃青春饭的女子,在奢华生活的背后掩藏着难言的辛酸。
交际舞是舶来品,19世纪中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交际舞也和很多洋人的事物一起来到了华夏。
交际舞和烫头发、穿西服、看电影一样,成为当时上流社会人们时髦生活的象征。
男女同舞,脸儿相依,手儿相持,脚踵随乐声而旋转的交际舞,更为当时的摩登先生、时尚太太们青睐。
舞女也应运而生,她们的收入远高于普通职员,月薪不低于300元,要知道那时一个县长、少将、大学教授的月薪也不过三四百元,而普通工人的月薪则在八九元至二十几元不等。
不过,舞女们虽然拥有高收入,但是这个群体的日常开销也非常之大
毕竟跳舞是一项很“烧钱”的娱乐活动,不仅进入舞场要钱,每家舞场还备有各种昂贵的中外名酒、饮料。
为了招揽舞客,舞女们各显神通,使出浑身解数吸引舞客把钱在自己身上。
不过这些舞女大多出身贫苦,很多人是因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当然,其中也有的人是因为爱慕虚荣、贪图享乐而从事这一职业。
舞女是旧时舞场的招牌,她们中有人靠姣好的容貌,有人靠娴熟的舞技,还有人靠高超的交际手段,加上甜言蜜语,让舞客们乖乖掏出兜里的钱。
总之,舞女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舞场的经营效益。
舞女所得报酬大多不是现金而是舞票,舞女每月拿其所得舞票向舞场换取现金,舞场会从中提成。
舞女们需要新奇、时尚的服装让自己成为舞场中的亮点,她们还要有时髦的装扮,以吸引舞客的眼球,比如进口玻璃丝袜,还有丝绸旗袍等,都是必要的“装备”。
不过当舞女年轻、相貌出众时,可以赚取高额报酬。
当青春不再,其生活质量便大打折扣,很多舞女在年龄稍长后选择嫁人,其中以嫁给小商人或旧时生意场上的掮客居多,也有个别幸运者嫁给达官显贵
听起来好像也不错,可也不是谁都能成为舞女的,在民国时期这个新旧交替之际,刚刚褪去些封建社会的保守,对待新事物跃跃欲试,尤其是女性,对美有了更高的追求。
古之有云“女为悦己者容”,即女子为了懂得欣赏自己的人而打扮。
但也可以说“女为悦己容”,即女子为了愉悦自己而打扮。但不管是哪一种,女子天性爱美。
这年头舞厅招人,打的广告都会明确指出聘用“色艺均佳”的舞女来伴舞,“色”可以将之理解为“美的容颜、美的身姿”。
既然女性的外形外貌是衡量舞女职业的重要标准,女性的先天条件是舞女岗位重要的考察因素,那么出众的容貌、优美的身姿和时尚的装扮就更容易获得舞客的关注。
所以,时人谈论当时舞女职业时说到三个条件,即“美丽的脸庞;苗条的身材;能极尽装饰和做作之能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论语卫灵公》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那么舞女要在职业中立足,首先要熟练掌握这个职业必备的舞蹈技能,掌握多种舞步。
舞女进入舞厅之前要掌握一些交际舞基本技能,也就意味着舞女在从事伴舞职业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舞蹈技能。
当时社会上,有很多交际舞学校专门招收男女生学习跳舞,例如当时的百乐门舞厅,舞女必须取得陪舞证才能进行伴舞,所以在伴舞之前是要接受舞蹈培训的。
百乐门舞厅规定,舞女必须进行考核,持有其签发的陪舞证,方可进入百乐门陪舞。
早期的魔都舞女整体素质相当高,其中不少是知名女子中学的高才生。
可见早期想要成为有名的红舞女,不仅需要打磨舞技,还需要一定程度的文化水平。
学习交际舞首先基础要打牢,交际舞的基本技术主要包括基本运步方法、反身动作、倾斜与摆荡、升降以及历的传导与控制、爆发力、旋转方法、男女伴的配合。
一般从流行性来看,多为狐步舞、波罗斯、华尔兹、探戈、伦巴、吉特巴等,狐步又可以分为快狐步、慢狐步。
一个红舞女通常要具备以下几个素质,即舞技精湛、容貌出色、气质高雅、擅长交际,有的还受过相当不错的教育,故而显得“鹤立鸡群”。
在所具备的几个素质中,舞技精湛是排在第一位的,说明成为当时的红舞女,舞艺出色是首要。
朱传仁不喜欢跳舞,但他喜欢看。
当然,比起那些轻快的舞步,朱传仁更喜欢抱着舞女再舞池里踩着慢三步,那样更享受。
看着舞池里的男男女女,朱传仁手里端着一杯红酒,出神的看着。
他一个人占据着大卡座,四周被兄弟们严严实实的包围起来,不相干的人甚至连面都见不到。
这时,许大力一手拎着洋酒一手拎着玻璃杯呲着牙走过来:
“三少爷,喝点吗”
朱传仁瞥了他一眼,不禁问道:
“忙完了”
百乐门舞厅开业以后,许大力就将这里的工作交给许大力了,也是对他这么多年来勤勤恳恳工作的肯定。
现在的许大力在外面,也能被称一声力哥,大名鼎鼎的百乐门舞厅总经理是也。
“也没什么可忙的,舞厅这边已经上了正轨,我只要看好账,确保没人在这里闹事就够了。”
“行,坐下喝一杯吧。”朱传仁扬了扬下巴开口道。
两人喝了几杯后,许大力问:
“三少爷,要不要给您找个美女”
“算了,没那兴致。”
“好吧,可惜了,今天刚来的美女,我特意摁下没让她出去陪客。”
朱传仁失笑道:
“你怎么改拉皮条了”
“哪有,我这不是想着您嘛,有啥好东西都得先想着老大。”
“呵呵,行吧,叫来我看看,净吊我胃口。”
许大力嘿嘿一下,冲外面拍了拍手,不多时,一位怯生生白的发光的小美女被带了过来。
“力哥,林园园带到。”
“行了,伱下去吧,园园过来”许大力招了招手,让小姑娘过来坐。
“还不快叫人”许大力拉着脸。
“三三少爷好”小姑娘不敢直视朱传仁,低头看着脚尖,声音比蚊子大不了多少。
见状,许大力无奈解释:
“三少爷见谅,这丫头没见过世面。”
朱传仁却大大方方的打量着对方的外貌,她的五官精致且极具匀称,尤其是她高挺的鼻梁和修长的眉毛,使她的眼睛更具立体感。
另外,不似其他女人浓妆艳抹,她就像冬日里淡雅的梅,傲然独立。
她身材纤细、苗条,加之可能受过舞蹈的熏陶,使得她的身姿非常优雅。
虽然因为第一次见到大人物表现的有些拘谨,但举手投足间流露出一种自然而又沉稳的优雅。
脖颈线条依旧修长,但整个人的气质却多了几分富家千金的味道。
总的来说,她的妆容与身姿都展现出一种大自然的美感。
确实是难得一见的美人儿,朱传仁冲许大力点了点头,对他表示认可。
“从哪找来的”朱传仁怒了下嘴,当着对方的面问道。
“嘿嘿,运气不错,这姑娘是个落魄的富家千金,不过被保护的很好,不谙世事,要不是因为家中出事,她也不会来应聘舞女。”
朱传仁恍然,难怪对方身上有种大家闺秀的气质。
“过来坐吧,跟我聊聊你家里的情况。”朱传仁此时就好像是能决定一切的上帝,随便几句话就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
林园园看了眼许大力,得到对方的眼神鼓励后,慢腾腾的挪着脚步走到朱传仁身边坐下,两腿并拢,仪态工整。
“三三少爷”
“别紧张,我吃不了你这么大个人!”朱传仁倒是不觉得奇怪,以他现在的地位,值得他人小心翼翼的对待。
“是”林园园应了一声,但整个人还是出于紧绷的状态。
朱传仁干脆问道:
“你家里是做什么的”
聊到家里的事,林园园面露凄苦,轻声道:
“我父亲有家工厂,主要生产一些罐头、月饼之类的。”
“哦那按理说应该不错啊,怎么会没落”
林园园突然抬起头,带着一股幽怨道:
“三少爷有所不知,自从旺旺和好朋友诞生以后,魔都的食品行业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很多工厂因为难以为继只能关门。”
朱传仁愣了下,无奈苦笑,合着根儿还在自己身上。
不过他说:
“不至于吧你们生产月饼,旺旺和好朋友也没有涉足这项业务,不应该啊。”
林园园重新低下头:
“具体的我也不知道,反正工厂关门后,我父亲就病了,躺在家里,再也没起来。”
“这还真是个悲惨的故事,所以你选择来当舞女是为了贴补家用”
林园园点点头,又摇了摇头
“这是什么意思”朱传仁表示不解。
“一方面是贴布家用,另一方面是想找个有钱人,能够救救我父亲,他还不死心,想东山再起。”
朱传仁恍然大悟,合着是想钓凯子,只是他选错了行业。
舞女确实有机会接触有钱人,但真正能帮到他父亲的人,是绝对不会在一个舞女身上投入过多,玩玩也就罢了,投钱另当别论。
“你父亲加入华商总会了吗”
林园园摇了摇头:
“工厂在总会成立以前就关门了。”
朱传仁叹气:
“那还真是没运气。”
许大力咳咳两声:
“三少爷,这么开心的晚上,还是聊点开心的吧,要不让园园给您舞一曲她从小学习舞蹈,属于童子功。”
朱传仁摇了摇头:
“算了,她估计也没心情,陪我喝两杯就好,舞蹈留着以后再说。”
他还是懂得怜香惜玉的,不愿意强人所难。
不过林园园提到的事情,他决定深入了解一下,做月饼还能做破产了,也是活久见。
月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北宋苏轼的《留别廉守》诗中有一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往往被认为是描写月饼的诗句。
但实际上,这句诗和今天意义上的月饼没有关系,它只是说有一种甜点,样子圆圆像月亮,用了酥油和来做馅儿。
这种甜点并不是说只有中秋节吃,它不过是一种日常甜点。
再往后,在南宋《武林旧事》等书中,提到有一种面食叫“月饼”,不少人认为这就说明宋代人已经在中秋节肯定在吃月饼了。
其实也不然,当时叫“月饼”的食物,也只是一种日常美食,并不在中秋节吃。
而且这种食物和今天的饼也长得不像,它是蒸出来,其实更像是包子。
两宋之际中秋节的习俗,在《东京梦华录》等书中有很详细的记录,中秋节前后酒店会卖新酒,所以喝新酒是当时中秋节的“保留节目”。
至于食物,比较应景的是刚刚上市的螃蟹和石榴、榅勃、梨、枣、葡萄、枨橘等时令水果。
晚上赏月,富贵人家自己在家里亭台楼阁张灯结彩,普通人家则纷纷跑到酒楼里来,大家欣赏各色表演,热热闹闹,直到通宵。
除了螃蟹和水果,两宋之际郑望的《膳夫录》中,提到中秋夜的节令食物有“玩月羹”。
事实上,在当时整个过中秋的风俗中,并没有吃月饼的习惯。
真正吃中秋月饼还得从明代开始。
传说在元代,汉人为了抵御外族统治,以饼为暗号,约定八月十五起义反抗,后来中秋节就有了吃月饼的习俗。
这当然只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并非历史真实。
当时的月饼和今天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特别的大,要是当时有rap歌手,见了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唱:“你看这月饼,又大又圆!”。
明朝刘侗、于奕正编著的《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
这是说当时月饼特别大的,甚至能达到“径二尺”,也就是直径66厘米左右,这跟常见的自行车轮胎一样大了。
这样大的月饼当然不是一个人能吃掉的,全家共享这一个大月饼,正是“团圆”之意。
正因为当时中秋节的月饼普遍比较大,在明代早期的时候不称呼其为月饼,而是叫“太饼”。
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权在《腰仙神隐书》“八月”条中记载:“其十五日夜,金精旺盛之时,月光最盛,合家大小于庭前长幼而坐,设杯盘酒食之具。乃造太饼一枚,众共食之,谓之八月求团圆。”这个记载非常清楚,当时是一家人分着吃一个大月饼。
这种大月饼的风俗一直在清代都有延续。
后世除了常见的豆沙、枣泥、五仁、蛋黄、莲蓉之类的口味,各种神奇口味的月饼层出不穷,只有想不到的,没有见不到的,什么巧克力月饼、鲍鱼月饼、榴莲月饼、烤鸭月饼之类,经常刷屏。
在古代,月饼的口味就逊色很多,最简单的,不过就是一个实心面饼。
当然,也有一些口味稍微讲究的月饼。
清代大才子袁枚,在他完成于南京的美食名著《随园食单》中,记载了一种“刘方伯月饼”。
这种月饼的制作方法,是“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和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这种酥皮而以种种果仁为馅料的月饼,正类似后世备受吐槽的五仁月饼。
清代曾懿的《中馈录》中特别详细地记载了一种“酥月饼”的做法,“用上白灰面,一半上甑蒸透,勿见水气,一半生者以猪油合凉水和面,再将蒸熟之面,全以猪油和之。用生油面一团,内包熟油面一小团,以擀面杖擀成茶杯口大,叠成方形,再擀为团,再叠为方形,然后包馅。用饼印印成,上炉炕熟,则得矣。油酥馅则用熟面和及核桃等,略加麻油,则不散矣。”
这种家常的小月饼,显然也是酥皮果仁馅儿的。
《红楼梦》里也记载过贾府吃的月饼,基本上也是属于五仁月饼的范畴。
普通人家大都吃五仁,但皇宫里口味就显得丰富一点,就馅料的口味来说,有蜜饯果脯馅儿的,有橙沙馅儿的,有枣泥馅儿的,有芝麻椒盐馅儿的。
而魔都这边最流行的,莫过于鲜肉月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