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初冬(第2页)

 

相比袁术只能骂他是小婢生的过过嘴瘾,袁本初招招奔着要害而去,两人可谓高下立判。

 

初平元年冬,袁术一边要对付前来抢地盘的周昕,一边盘算着怎么把孙坚手里的玉玺弄到手里,还要小心背后刘表的背刺。

 

好在他至少没蠢到极点,反而做出了非常不错的应对:首先派人去驱赶周昕,保住孙坚的地盘,然后再让孙坚去讨伐刘表,这样不管谁赢谁输,得利的都是他袁公路。

 

两兄弟斗法,引得不久前才在一起团建喝酒的诸侯们纷纷站队——大部分都站在盟主袁绍这边,关东局势呈南北对抗之势。

 

而在少有人关注的西边,韩遂、马腾引兵进入郿县驻扎,使得原本如同一堆干柴,只等些许火星将之引燃的长安城突然被泼了一盆冷水,荀攸与王允这两股士人本就互不统属,在李儒的压力之下更是只能各自为政,不敢轻举妄动。

 

相比起其他人,荀攸的情况稍微要好一些,身为黄门侍郎,天子近侍,受到的限制要少很多,可越是能看清眼下的局势,越是感觉敌我差距悬殊,需要等待时机。

 

初平元年冬,除了工作需要之外,荀公达整日高卧不出,只求消失在李儒的视野里。

 

一阵凉风卷起,几案上那封已经看过很多次的信纸被无声吹落在地,正是子茂寄来的。

 

“《周易》有云:大人虎变,小人革面,君子豹变”,躺在榻上的荀攸微眯着眼睛自语道:“子茂此去,可谓君子豹变矣!”

 

他可能是这群士人中最快意识到董卓之死并非一件好事的人。

 

或者说,董卓可以死,但必须死在朝廷的手上,唯有如此,朝廷才能从中收回先帝死后失散的权威——而不是突然死于内讧,然后换一个更狡猾残忍的家伙上台。

 

如今内有李儒,外有韩、马,再想有什么动作,就只能是做好玉石俱焚的准备,狠下心来以长安为战场,把手上最后的力量投入进去,然后听天由命。

 

但是,谁能负这种责任呢谁敢下这种决定呢

 

现在想起来,当初子茂的离开居然是歪打正着.

 

若是如信中所言,居然以一个小村子为起点,开创了如今中分安定郡的局面。所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纵然是荀攸这个三十出头的人,听到这些故事都有些神往不已。

 

转头看看他荀公达,距离被征召已经快两年过去,尚无丝毫建树。

 

说句不好听的,若是他即刻死掉,史书上最多因为颍川荀氏的家世给他留下个名字,作为亲戚在其他荀家子弟的传记中打个酱油——荀攸,字公达,荀彧之侄,没了。

 

这可不行。

 

“荀公达虽然不才,自认为也不是无能之辈,子茂大有长进,我也不能自甘堕落”,荀攸弯下腰把信从地上捡起来,忍不住又看了一遍末尾的叮嘱,“可是董白是怎么和子茂扯上关系的,真是.”

 

真是离谱到家了。

 

但是无论如何,这也已经是一张难得的护身符,只要荀攸不直白地作死,他就不会有事。

 

现在摆在士人们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是固守待变,等韩马与李儒闹翻,等关东诸侯起兵勤王,或者等三体人到达地球.

 

二则是主动出击。

 

有了护身符的荀攸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即便朝廷被架空,政务都归于李儒,但还有一个人却是连李儒都无法越过去的,那就是董旻。

 

名义上,这些命令都出自他的骠骑将军府。

 

李儒虽然难缠,但好在他们之前的布置并非全部白费,原本的太师府长史何颙作为董卓留下来的头号府吏,被根基浅薄的董旻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

 

好歹是他哥生前的人,多少要可信一些。

 

也就是说,他们依然有机会除掉董旻——虽然其人不如他哥能力强威望高,但是能听进劝,能大胆放权给李儒,还能团结起董氏剩余的族人,作为一个领袖,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比董卓还要更加合适一些。

 

所以计划依然很简单,就是刺杀董旻。

 

一旦董旻也死掉,董氏就再也没有一个能服众的人了。

 

剩下的人里面,牛辅军力虽强,但作为女婿,身份上多少还是隔了一层,而且统兵战绩极差,用一句大而无当形容他再合适不过,根本就不足为虑;董横虽是亲族,但无非是个关系户,连西凉军内部都并不认可此人。

 

这就是李儒的缺点,受限于出身和性格,他永远要依附于他人,一旦面前空无一物,他就不知所措了。

 

等西凉军一乱,立刻开出更高的价码招安韩、马

 

荀攸的思路顺畅如流水,把后续计划安排地明明白白。

 

只要杀掉董旻就可以了,只要杀掉他,一切就结束了——他不是想成为董卓的替代品吗那就遂了他的意。

 

荀攸走出房门。

 

“真是难得”,侍妾阿骛好奇地问他,“良人这是要出去了吗”

 

“嗯”,荀攸点点头,白净斯文的脸上露出温柔的笑意,“天气已经转冷了,得去集市给我们阿骛买些新衣服才行。”

 

“我也要去!”,阿骛惊喜地快要跳起来,看到荀攸没有答应的意思,眉目舒张的脸又皱成了一团,可怜兮兮地埋怨:“人家都要无聊死了.”

 

虽然是侍妾,是物品一样的地位,但在荀攸面前,她却一点拘束都没有,始终是那个阿骛,这也是为什么,荀攸最宠她的原因。

 

“书房放着那么多书,怎么会无聊呢”

 

荀攸问道,他是真的不能理解——那可是书啊,放到外面去挤破头都抢不到的好东西,多少豪强做梦都想有一本家传经典,成为经学传家的世族,你就一点不想看的吗

 

阿骛蹲在地上捡起一颗枯木写写划划,有些闷闷不乐,“想出门看渭水,想看落叶。”

 

“让你多看看书养养性子,原来一点都没听进去”,闻言,荀攸捂着额头不知道该气还是该笑,“满脑子还是出去玩。”

 

“嘿嘿嘿”,阿骛抬起头来,龇着牙没心没肺地对他笑。

 

这是惯用手段,只要荀攸说教,她就会这样,然后就可以萌混过关,可谓是百试百灵的一招。

 

“你在家乖乖待着,回来给你买新衣服”,荀攸只是留下这句话,穿上大氅便走出了荀府。

 

阿骛闲得无聊,便爬到他的榻上,见一旁摆着一封信,字写得极为好看,眼前一亮,忍不住趴在上面看了起来——上面的故事不比经学好玩

 

又是一阵凉风吹过,阿骛打了个冷颤,忙躲进了被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