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虽然不大,但从第一任国君郑桓公姬友开始,直到第二任国君郑武公姬掘突,再到刚继位的第三任国君姬寤生,祖孙三代都不是善茬,都是锐意进取、敢作敢为、说一不二的君主。
姬友和姬掘突,父子俩先后担任周王朝的卿士。姬友担任的是西周最后一任卿士,而姬掘突担任的是东周第一任卿士。但是,面对郑国咄咄逼人的势头,姬宜臼害怕了,他不打算让继位为郑国国君的姬寤生,继续担任东周卿士,在群臣劝说下才作罢。
周朝的混乱,不只出现在“国人暴动”以后,即所谓的“共和行政”那十四年。因为这一段时间,西周没有周王。后来发生了犬戎之祸,申侯引狼入室,导致镐京被毁,西周走向灭亡。
姬宜臼迁都到洛邑,建立了东周。但几乎是在同时,虢国国君虢公翰,拥立了周幽王姬宫湦之弟姬余臣为周王。这个周王如果被承认,肯定应该属于西周末代周王。不过,姬余臣受到东周君臣的一致反对。很多诸侯国国君,也没有认可姬余臣为周王。
不管承认不承认,反正这个少数人承认的周王,一直当了二十年西周的周王。国无二主,天无二日。忍无可忍的晋国国君晋文侯姬仇,派兵攻杀了姬余臣,这才结束了双王并立的局面。
姬余臣被杀后,上的谥号是携,姬余臣就是周携王。这个“携”字很有意思,难道是与姬宜臼携手共进,一起治理天下?不管怎么说,一个“携”字,充分说明了当时双王并立的尴尬局面。
当初晋国国君晋穆侯去世,姬仇的叔叔晋殇叔篡位,姬仇不得不逃往国外。四年后,姬仇发兵攻打晋殇叔,夺回晋国君位。晋文侯是姬仇的谥号,他对东周初期的稳固,发挥了很大作用。
直到姬仇杀死姬余臣的公元前750年,姬宜臼才真正成为天下共主。不只是周王室内斗,各诸侯国内部的争权夺利,可以说司空见惯。姬寤生与其弟姬段的争夺,是诸侯国争权夺利的缩影。
父母的偏爱自古有之,这样的情感,与是帝王、君主还是普通百姓,并没有直接关系。因为难产,寤生的母亲武姜,自打他来到人世,就非常厌恶姬寤生。难产,未出生的孩子能做什么?应该把一切的怒气,发泄到从小到大、养大成人的孩子身上吗?
因为喜欢次子姬段,武姜就更加讨厌姬寤生。即便是姬寤生继位后,这种情况依然存在。不但如此,武姜还处处给姬寤生摆难题,用母亲的威势来打压姬寤生,让姬寤生无所适从。
公元前743年寤生继位不久,武姜就让寤生把制地封给其弟段。但制地战略位置重要,寤生以当年郑国吞并虢国,虢国国君就死在制地为由拒绝了。武姜一计不成,又施一计。他又逼迫寤生把京邑封给段。尽管大臣们不同意,寤生还是把京邑封给了段。
姬段与母亲武姜告别,准备前往京邑。临行前,母子俩说了很多悄悄话。因为姬段被封在京邑,他就有了“京城太叔”称号。
姬段到了京邑,并没有安分守己,而是开始高筑墙、广积粮、招兵买马、常练兵。当时,因为有周礼等各方面的制约,各诸侯国的国都是最高大的。而诸侯国除国都外的城池,大的不能超过国都三分之一,中等城池不能超过国都五分之一。最小的城池,只能相当于国都九分之一大小。这三类城池,都不能突破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