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各诸侯国间的互相攻伐。整个周朝的国都,伴随着周朝的风雨飘摇,在丰京、镐京、洛邑、王城、犬丘、南郑等城邑之间不断迁移。周王的威望和威信,也每况愈下。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与孔子的《春秋》有关,战国与刘向的《战国策》有关。这一时期,是古代华夏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代。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相继粉墨登场。
春秋无义战,战国无仁师。春秋初期,郑国曾被称为“春秋小霸”。但好景不长,被几个大国包围的郑国,很快就成为邻近诸侯国觊觎的对象。齐桓公、晋文公等五霸,相继主导中原霸权。
三家分晋,标志着春秋时期的结束,战国时代的开始。经过几百年你死我活的兼并战争,越来越多弱小的诸侯国,被邻近势力强大的诸侯国蚕食、兼并。数以万计的各诸侯国军民,死于这种弱肉强食的兼并战争中。很多诸侯国国君、王族成员,文武大臣等,因为争权夺利,或者参与和领导兼并战争,死于非命。
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天下共主的周王,越来越没有存在感。那些实力越来越强大的诸侯国,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会想起原来还有周王的存在。为号令天下,“尊王攘夷”出现了。
作为华夏共主的东周国君,名义上是君王。但南方的楚国,还有吴国、越国等,相继擅自称王。楚国几任君王,甚至都萌生了问鼎中原的雄心壮志。历任周王,只能在各大诸侯国之间委曲求全、曲意逢迎,以获得苟延残喘,继续当傀儡般的华夏共主。
兼并了别国土地、人口和资源,自己的实力就不断壮大。于是在战国中后期,七个强大的诸侯国浮出水面,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除了卫国等,大部分诸侯国已经被兼并。
春秋末期的“三家分晋”,战国中期的“田氏代齐”,是诸侯国内部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真实写照。伴随着兼并战争和王族内部的争斗,数以万计的军民包括王族成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有能力一统华夏的,晋国、楚国、齐国、魏国、赵国,都曾经不可一世、独霸一方。但最后,却是在西北不断成长壮大的秦国,在秦王嬴政运筹帷幄之下,结束了延续几百年的混战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的秦朝。
春秋战国战乱频仍,军民死伤惨重。但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这一时期出现的、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学说,深刻影响华夏民族两千多年。儒家思想,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争、战乱导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战争使一些诸侯国强大并崛起。可是,另外的一些诸侯国积贫积弱、消亡,福兮祸兮?
周朝包括西周和东周,历任周王有37个周王,共32代。但周王朝的灭亡,并不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时,而是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