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汤潇逸出了广渠门,回头看了一眼高耸威武的城楼。
然后转头就走。
不出意外的话,明年或者后年他还会再来一次。
到时候他就不是以一个小卡拉米的身份来了,而是携大胜之威,谋划东南。
“走吧,这鬼天气,太冷了,咱们还准备了厚衣服,顶不住这凉风飕飕的吹。”
郑景溪缩了缩脖子,上了马车。
按清国的规矩,达官贵人都是坐轿子的,因为相比较刚性连接的马车,轿子加了一层人肉缓冲,没那么颠簸。
但汤潇逸硬要坐马车,不过汤潇逸的马车增加了减震弹簧片,没那么颠簸,平坦路面上坐起来还比轿子舒服些。
“岳父,北洋大臣那边还没有回信吗?”汤潇逸一边爬上马车,一边问道。
“没有回音,那李和就这么重要?船政也不是没有人才,驾驶学堂毕业的还是有几个。”郑景溪有些不高兴。
前些日子,汤潇逸让他以船政大臣的名义,给北洋大臣写了信,讨要一些海军人才,李和排在首位。
本来他以为北洋大臣会给他这个新晋船政大臣一个面子,毕竟他二人理论上平级。
哪怕不给,总会来信说一说原因,这样大家都有面子。
结果没想到毫无回音。
“有!我要一个成熟的指挥官,如果可以,我甚至想把平远号上的船员都带走,但是不行。”
“东瀛海军一轮轮扩张,形势越发严峻,战争随时可能爆发。以我们现有的力量,一旦开战,台澎危矣。”
这一点汤潇逸都没有把握。
随着闵海军的扩张,东瀛会不会改变战略战术?
比如,先易后难,各个击破。先搞定闵海军,再转身北上?
舰艇数量目前只有福靖福清,加一艘已经交付但还未形成战斗力的铁甲舰福安。
明年底之前,顶多再交付5000吨级装甲巡洋舰福星。
如果东瀛真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铁甲舰如果不能发挥作用,东瀛只需要一支战舰分队,闵海军就只能龟缩于港口之内。
至于北洋会不会来救?
即便会,就北洋那后勤保障能力,跨越两千海里的征途,不知道抵达时还剩几分战斗力。
“东瀛在近期一定会发起战争吗?”郑景溪皱着眉头。
他有些不愿意相信汤潇逸的话,但汤潇逸好像又没有在这种大事上判断失误过。
就连他这个船政大臣的名头,也是汤潇逸弄来的。
但是,确实,东瀛海军实力正在快速扩张,可也并没有达到能击败北洋的地步,更别说清国有四支舰队。
虽然南洋和粤水师的战舰大多不能作为主力舰艇使用,但这么多船,也够东瀛喝一壶了。
“形势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明年,东瀛主力舰队的舰队规模不论是吨位、火炮数量、舰体性能,都会超越北洋。”
“除此之外,东瀛还在进行海军扩张,他们还计划以君权为蓝本,订购两艘真正的万吨级战列舰,筹款计划已经在执行了。”
“这是我们从未拥有的大型军舰。”
“定镇不过七千多吨,青州船坞里也只有一艘八千吨级的装甲巡洋舰。”
“现在,时间站在东瀛那边,今年之后,只要找到借口,东瀛便会毫不犹豫的开战。”
“再等几年,等战列舰回国,东瀛怕是会直接找借口开战。”
汤潇逸冷静的说着。
这些都是已成定局的事情,力量此消彼长,战争不过是时间问题。
只是信息掌握不明确的情况下,无法判断或者证明这件事。
“李和我是知道的,练兵有方,治军严谨,如果他能来帮我们,福安号很快能形成战斗力。”
“并且他有舰队训练的经验,对编队联合作战,包括未来新舰下水后快速形成战斗力,都是有帮助的。”
汤潇逸也叹了口气,这个决定下的其实很艰难。
因为北洋大臣这个做法相当于在无视郑景溪,赤裸裸的不给面子。
结果郑景溪还要上去求人,那就是去服软。
骤然上位,很少有人能下这样的决定。
“既然如此,那我就去津门见一见这个北洋大臣吧!”
“正好他这几天在津门,我倒是要看看,他究竟是个什么意思。”
郑景溪沉着脸,决定还是去试一试。
…………
十一月初三,依旧是三天行程,汤潇逸才抵达津门。
这一次,就没有北洋舰队的人来接他们了,毕竟北洋舰队的驻地在旅顺口和威海卫,不是什么时候都能来津门的。
马车没有去码头或者客栈,而是直接到了北洋大臣行署,这是北洋大臣在津门办公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