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朝之后,户部侍郎身边围满了人,却没有一个说要捐献多少粮草的。
户部侍郎为官多年,还有不清楚这些人的心思,他拿着册子来到太子殿下身边,
“太子殿下,皇上命微臣统计捐献粮草的数量,不知太子殿下要捐献多少粮草?”
太子:“本宫捐献粮草一万担。”
户部侍郎在册子上写上:太子,捐粮草一万石。
太傅说道:“户部侍郎,你且帮老夫写上,老夫愿捐献粮草九千石。”
有了太子殿下和太傅,捐献粮草的数量做比对,其他人所捐献粮草的数量自然不可能超过太子。而是一级一级往下减少。
晋王也拿着册子找到太子,“太子殿下,要捐多少御寒衣物给边关将士?”
太子:“本宫在外没有产业铺子, 就捐四千两白银。衣物方面还是主要看晋王了。不知晋王要捐多少衣物给边关将士?”
晋王:“本王捐一万件衣物。”
太子:“晋王在外有不少产业,庄子,作为皇子,只捐出一万件衣物是不是太少了。父皇把这么重要的事交给你,你可要好好表现。”
晋王握了握拳:“是,一万件衣物是少了点,本王再卖掉一个铺子,衣物增加五千件。”
太子鼓掌道:“晋王果然是心系关边将士。”
晋王被他摆了一刀,气愤的转身走向其他大臣。
胡丞相站在晋王一边,为了让其他人多捐献些银两,他直接捐献了八千两白银。
其他品阶高一点的官员也都捐了六七千两。品阶低一点的官员也都捐了三四千两。
这让晋王的心情好了不少。
回到晋王府,晋王便让管家带着四名侍卫,按照册子上的名单,去各个官员府上讨要银两。
一箱箱白银被抬进了晋王府。
晋王书房内,晋王坐在主位上,下首坐着一个年轻男子,姓顾,还有一位中年男子,姓秦。他们是晋王养在府上的谋士。
晋王:“秦先生,顾先生,将士们用的御寒衣物,本王应该如何筹集?”
秦先生:“王爷,将士们用的棉衣基本为普通的棉衣,而我们京城店铺里卖的棉衣并不适合将士们穿。”
顾先生:“秦先生说的有道理,京城铺子里的棉衣面料好,价格高。王爷,您只需买一些普通的布料和棉花,让百姓们缝制即可。”
晋王看向秦先生,秦先生点点头,“不错,这样既省钱,速度又快。”
晋王:“哦,那此事就按两位先生所言,让手下去办。”
晋王府的管家,将买布料和棉花的事交给府里的两个管事。
两个管事得了肥差,兴高采烈地去采购布料和棉花,
布料掌柜的把陈年布料,甚至是泡过水的布料都卖给了管事的。
卖棉花的掌柜也是如此,将次等棉花,陈年发黄的棉花也都卖给了管事的。并教管事的,将普通棉花与这些棉花混合,掩人耳目。
布料和棉花到了百姓手中,有的百姓看着泡过水的布料和次等棉花心生不满,可面对晋王府的侍卫,他们什么也不敢说。有的百姓则偷偷留一两把棉花下来,有更大胆的,将一部分棉花换成芦花絮,缝到棉袄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