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绵一行人径直往主屋去,到了门口,轻轻抚了抚双鬓,理了理裙摆、袖口。
待丫鬟通报,她面露微笑款步走进去,不疾不徐,从容端庄。
她恭敬的向长辈们一一见礼,先是上首的两位老妇,再是两边站的中年妇人。
自她走进来,众人的目光便落在她身上。
尤其是柳家婆媳二人,见她乌发雪肤,双眸明澈清亮,如画里走出的仙子一般,皆眼中浮出一抹惊艳,再见她举止从容得体,更暗自满意点头。
柳老太太的脸上绽开笑容,朝她招手:
“好孩子,几年不见,出落得越发标致了!快过来,让我瞧瞧。”
阮绵乖巧的上前,乖巧的喊了声曾姑祖母,大大方方站到老太太面前,任由她打量。
柳老太太拉着她的手不住夸赞,从仪态气度夸到穿戴首饰,又问她平日都做什么,喜欢什么,爱吃什么。
“回曾姑祖母,我每日除了跟各位管事商议些日常事务,便是做些女红针黹,偶尔也会看看书,下下棋,写写字。”
“哦?都喜欢看什么书啊?”
“有《女论语》、《女戒》、《女孝经》,还有一些游记传记类的书。”
这套说辞,是她与很多人都说过的,不过每次都稍做些修改。
午膳直接在李老太君的院子里用的,除了阮绵,府中孙女辈都过来了,用过膳后,其余众人施礼离开,只柳家婆媳和王氏尚在。
李老太君一脸慈和的对阮绵道:
“刚刚多吃了两嘴炸鹌鹑,口里有些发腻,上次你炒的那个焦米茶我喝着很好,又解油腻,又健脾胃,你再给我炒一些来可好?”
“还有我,绵丫头可不能厚此薄彼!”
柳老太太像个抢糖吃的小孩子,逗得满屋人忍不住发笑。
阮绵道:“难得两位老祖宗喜欢,我这便去炒。”
丫鬟们提了只红泥小炉放到门口处,又端来一只浅浅的小平底陶锅置于小炉上,托盘上放着一碗小米和一把竹铲。
阮绵挽袖净手,坐到小炉旁的雕漆椅子上,趁着锅并没有很烫,将小米倒进去,再小心的用竹铲翻炒。
随着陶锅温度变高,她翻炒的速度也渐渐加快,却依旧从容不迫,忙而不乱。
柳家婆媳二人对视一眼,皆满意颔首,回想起刚刚饭桌上,绵绵不曾动一筷子荤腥,知晓了缘由,对她更添了几分欣赏和赞叹。
这样重情重义的孩子,若能娶回去,是他们柳家之福!
待小米焦黄,焦香四溢,阮绵用帕子裹住两边的锅耳,将陶锅端下来,置于一边的竹垫上,继续翻炒,让锅的余温将米炒得火候更大一些。
小米已经呈黄褐色,她又执起小铜壶,向里面加了些水,放到小炉上。之后,她将炒好的小米倒入银质舂桶,手握银杵臼将小米捣成碎粉。
往每个茶碗里舀一勺米粉,滚烫的开水冲入,好闻的焦香充溢鼻息。
“好香啊!快端给我尝尝。”柳老太太忍不住道。
李老太君嗔道:“急什么?还烫着呢!少不了你的!”
丫鬟们将四盏茶分别放到四人面前。
焖泡片刻,掀起茶盖,浓浓的焦米香扑鼻,喝一口,清爽回甘。
“绵绵,你如何学会的炒制这样的茶?”
曾氏品了一口茶笑问。
阮绵道:“这是我阿娘教的,听闻她们那里夏日常喝这种茶,可以解暑。我和阿弟年幼时常常积食,又不喜鸡内金的味道,我阿娘便常给我们喝这种茶,可以解油腻,消积食,健脾胃。”
故去的侯夫人来自南方的望族,老侯爷当年去南方办差,途中救下了因雨天路滑摔下山坡的周老爷子,周老爷子感念其恩,特将大女儿许给他。
曾氏笑道:“早就听闻你阿娘蕙质兰心,果然名不虚传。”
喝过茶,又闲聊了几句,柳老太太略显疲惫,由儿媳扶着回院子歇息去了,王氏也一起告辞。
李老太君慈和道:“下月初你就及笄了,我已与你几个叔祖母和姐妹商议好,那日都去你的庄子上为你庆贺。”
“多谢老祖宗捧场!”
阮绵灿烂一笑,走到她的一侧,为她轻轻揉捏肩膀。
李老太君轻拍她的手道:
“傻孩子,我们是你的长辈,亲人,这些都是应当的。”
阮绵心中温暖,眼里浮出些湿润。
“及笄后就该准备相看婚事了。”
说到此处,李老太君顿了顿又道:“这里现有一桩亲事,不知你是否会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