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纪泽既然制定了“变夷为夏”的大政方针,而上海又为大清国最重要的通商口岸,洋商云集于此,再则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大清国门己开,与洋人打交道己是不可避免之事。对于曾纪泽而言,与洋人的交往将成为他当政生涯的一个重点,他迫切的需要富有经验的外交人才。
满清闭关锁国,以天朝上国自居,虽然屡败于洋人的坚船利炮之下,但那些大清的官吏们在与洋人的打交道当中,不是傲慢无礼,就是迂腐不己,毫无外交风范和经验可谈。而曾纪泽选定了若干人选,这几人在历史中也是鼎鼎有名的外交人物,在当时的清国算是难得的算是比技术人员还要难得的人才。
这其中包括浙江永康人应宝时,字敏斋。此人举人出身,后考取国子监学正、学录。旋改就本班,以首隶州州同分发到江办,起初曾办理过海运等事务。太平天国二次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占苏州、常州,进逼上海,江南团练大臣庞钟璐委派应宝时会同办理团练事宜。后与苏州知府吴云雇佣了美国人华尔组成洋枪队,一举攻陷了松江,被当时的江苏巡抚大加赞赏。
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曾国藩因安庆战事吃紧,拒绝向上海派援军。应宝时便与上海的外国官商交涉协商“借师助剿”之事,在此过程中,积累了相当的外交经验。
除应宝时外,其余如安徽人刘瑞芬、江苏人李凤苞不但拥有和洋人打交道的经验,本身还通晓西学,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曾纪泽选定的外交人选中,有一人名叫伍廷芳,字文爵,广东新会人。此人出生于新加坡,幼年学过西书五经,但十几岁时便曾赴香港,就读于圣保国书院,主修法律,毕业后供职于香港审判厅。此人是曾纪泽所选之人中,唯一一个精通英语的人才,实在是难能可贵,如果有他相助,曾纪泽就不会在众多有洋人在场的场合中,为他那些下属们充当“翻译”的工作。
不过,伍廷芳目前身在香港,曾纪泽己专程派人前去香港寻访并邀请此人,但是在当时这样通讯不发达的年代,找不找得到还是个未知数。
不谋一世者,不足谋一时,在不久的将来,曾纪泽想要推行的变革运动,不止于军工、实业,将是一场方方面面的变革。曾纪泽清楚的知道,光凭一己之力是不够的,他需要更多具有变革思想的知识分子。而这些人又不同于刘瑞芳、应宝时这样仅仅比较“开明”的人才,他需要那种能为他摇旗呐喊,为他的变革维新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为他在提供可以打动人心的思想武器。
当时的大清,开眼看世界者并不多,而能甘愿投入曾纪泽幕下的就更屈指可数,江苏吴县人冯桂芬就是其中之一。
冯桂芬出身名门望族,天资聪慧,24岁即考中举人,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曾评价他为“国士”。184.年,冯桂芬以一甲第二名考中进士,俗称榜眼,循例授职为翰林院编修。后母病亡,冯桂芬丁忧在家,潜心专攻经世致用之事,同时开始对欧美之事大为关心,通过各方面的渠道了解西方世界。至及今日,己是相当有声望的西学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