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远和尚自然不会去选一斤两文钱,女施主说过,如果藕炭不赚钱,她从别的地方也能赚回来。</p>
但平心而论,藕炭这样的东西自然越便宜越好。</p>
智远和尚思量许久,先看了看王晏,他与王施主也算有些交情,但这次王施主却没有半点帮忙的意思。</p>
既然不能依靠旁人,他只得试探着道:“一斤三文怎么说?”</p>
谢玉琰道:“今年按每秤二十文卖给我,明年碎石炭定会涨价,到时就按市价来算,每斤藕炭得利约三成。”</p>
“还要涨价?”智远和尚不禁道,“为何?”</p>
“大和尚只顾为大名府百姓谋利,却不知随意定的价钱会伤及其他做藕炭的商贾。不是人人都能拿到便宜的碎石炭。”</p>
“大和尚若是信不过那些商贾,不妨让僧众留意各地碎石炭价钱,发现有人故意抬价,凡是与我们有买卖往来的商贾,一经查证,便不再与他做买卖,不是与我们有关的商贾,我们也可以将便宜藕炭卖过去,让他不能得逞。”</p>
智远和尚点头,这样甚好。</p>
王晏心中叹息,大和尚不知不觉就接下一个重要的差事,开始一心一意为谢玉琰的藕炭买卖操劳了。</p>
智远和尚又道:“那为何非要三成利?”</p>
“不得利,谁又愿意去卖藕炭?小商贾要养家糊口,挑炭人也要赚些辛苦钱,不将利留出来,有多少人能投入这一行当之中?”</p>
“寻常雇工一日一百文钱,聪明懂得经营的小商贾赚三成利,多吗?”</p>
“他们要采碎石炭,要雇人来做事,”谢玉琰看着智远和尚,“还要给朝廷交赋税,对他们来说也是应得的。”</p>
这么一想也没错。</p>
谢玉琰接着道:“寺中僧人若是去矿场劳作,我也给一样的工钱。”</p>
有没有僧人愿意赚这些银钱,那要看智远和尚的本事。</p>
谢玉琰很厌烦那些受人供养的僧道,大梁每年除了宗室,增加的僧道最多,土地被他们蚕食干净,朝廷得不来赋税。</p>
这些人着实应该做些实事。</p>
以现在智远和尚的名望,无法改变这些,但可以缓缓图之,她只不过是开了个头而已。</p>
智远和尚道:“那就……按女施主所说,不过碎石炭在哪里?”</p>
谢玉琰走出禅房,指向不远处的塔林。</p>
“一直都被比丘们守护着,是时候拿出来造福百姓了。”</p>
塔林是僧人埋骨之地,要从下面挖石炭来做佛炭。</p>
这话说出去,宝德寺佛炭的美名,必然能被人传颂,宝德寺也就活了。</p>
谢玉琰从于妈妈手中拿过文书:“大和尚没有疑议,便与我签下文书,将宝德寺将碎石炭卖给我,我每月按斤支付寺庙银钱,文书签好,我会付给宝德寺五百贯做定金。”</p>
智远和尚怔怔地看着那文书,女施主来寺里之前就想好了,他一定会答应。</p>
当她说出“佛炭”两个字时,他就已经无法拒绝。</p>
早知道,他不应听她说话。</p>
签好了文书,智远和尚才舍得将手中的藕炭放在桌案上。</p>
旁边的王晏不禁摇头:“智远大师,若是现在谢娘子反悔,不将这叫佛炭,你要如何是好?反正她已经拿到了碎石炭,后面的事与你再无干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