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宠幸刘氏的宫女李氏,让李氏有孕生子,随后谎称皇子是刘氏所生,借此让刘氏登上皇后之位。朝臣们虽然都知道真相,却碍于宋真宗赵恒的执着,不得不让步。公元1012年,刘氏终于坐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后之位,但皇后之位还不是刘氏人生的终点。
宋真宗赵恒病重之后,朝政就落到了刘皇后的手中。她没让宋真宗失望,将朝政处理的井井有条。公元1020年,宋真宗病逝,刘皇后升级为刘太后。
刚刚继位的宋仁宗年幼,朝政依旧把持在刘太后手中。刘太后当政期间,不但将朝政处理得井井有条,还免职了怂恿先帝大兴土木的金项定位。
此外,刘太后还让人整理出了百官公卿亲族表,将表挂在了自己卧室。但凡有人举荐官员,他就会对照亲族表查看,凡表上有名者基本弃之不用。
公元1033年,刘太后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从灰姑娘到异国太后的生平故事也在明朝时期被改编成了戏曲《狸猫换太子》,而刘太后身上的污名也是就此而来。
第三位:汪直
明朝文人不但往刘皇后身上泼脏水,他们也没放过本朝的宦官汪直。1467年,汪直还是个幼童的时候,他就被送进宫中,成了万贵妃手下的宦官。万贵妃深得盛宠,而汪直也沾了万贵妃的光,早早就在明宪宗眼前露了面。
随后在明宪宗的提拔之下,汪直升任御马监太监。公元1476年,道士李子龙勾结宦官进入宫廷,图谋不轨。得知此事后,明宪宗觉得有必要了解一下宫外的状况,于是派汪直出宫秘密侦查,汪直也不负众望,完美完成任务,让明宪宗大为满意。
公元1477年,明宪宗为方便掌控朝臣建立了西厂,而西厂提督这一职就交给了自己最信任的宦官汪直。
如以往一样,汪直升任提督之后,一心为明宪宗办事,甚至处置了残害百姓的福建舰内卫指挥同知杨业,逮捕了贩卖私盐杀害官吏的南京镇监秦立鹏,堪称明代包青天。
此外汪直人如其名,公允正直,嘉兴知府杨继宗进京时汪直想去拜见,可杨继宗却避而不见。按理说他这次应该彻底得罪了汪直,可在明宪宗问汪直哪位官员廉洁的时候,他却毫不犹豫的说出杨继宗的名字。
此外河南巡抚秦虹秘密弹劾汪直,汪直知道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对明宪宗说秦虹是个贤能的人,因此他敢于直接弹劾自己。汪直不但为官正直,领兵还自有一套章法。
1479年建州女真作乱,汪直率兵平定鞑靼进入大同,烧杀抢掠,也是汪直统筹领兵征缴。随后汪直率兵镇守大同,他在大同期间,敌军从未在明军手中讨到便宜。
但这位能征善战的宦官却因与总兵许宁不和,在公元1482年被调离大同贬至南京。而他一离开明军就死伤数千,差点丢掉大同,汪直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第4位,敦肃皇贵妃,如果说汪直被抹黑,多多少少是因为自身行事无所顾忌,那么敦肃皇贵妃年氏披上跋扈的名声则是被她的哥哥年羹尧连累了。
公元1723年,雍正帝登基,他的侧福晋年氏被封为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那拉氏。而这位年贵妃与《甄嬛传》中的华妃不同,她不但不跋扈,反而谦恭有礼。
年世丰贵,李飞的册文中写道年氏“丙针归于土使批注方生”,意思是说年贵妃不但能引经据典,而且行事遵循典章制度,美名远播。
此外,与影视剧中不同,这位年贵妃不是一无所出。相反,在1712年至1723年,雍正帝所有的子嗣都是年贵妃所生。
后来年贵妃的哥哥年羹尧居功自傲,雍正帝处置了年羹尧,却没有因此牵连年贵妃,可见这位贵妃深得圣心。只不过敦肃皇贵妃年氏身体不好,1725年就病逝了,她的传奇故事也在这一年戛然而止。
【一口气看懂科举制度的兴衰发展#历史#科举制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科举制度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不按门第只看真才实学的科举考试为何会成为禁锢思想、导致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口气看懂科举制度。
在隋唐以前,官员选拔主要通过察举和九品中正制,察举制还需要考察品行才能,而后者就完全是看出身门第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尽管南北朝也出现过通过考试选拔寒门子弟入仕的方式,但是在当时显然是不可能撼动士族门阀的统治。
隋朝统一之后,隋文帝杨坚下旨至州县,正式设立了科举考试,希望能通过考试选拔出真正有才能的人才。
到了隋炀帝时期,又进一步设立了进士科考试,取消了门第限制,完全按照考试成绩来提拔,这在当时的世界历史中是一个非常超前的政策。
但是在隋朝以及唐朝前期,高官厚爵依然被世家大族所占据。科举未能成为朝廷主流的选拔方式,只是当时士大夫获得做官资格的一种途径,平民百姓寒门子弟很难竞争过拥有权力财力、家学渊源的关陇集团。
直到武则天登场以后,情况又发生了改变。武则天为了扫清自己上位的障碍,大力打压李唐宗室光荣贵族,同时提拔了一批寒门子弟。
唐朝的科举制度在高宗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设立了武举,增加进士录取名额。为了笼络人心,武则天经常增开制科,使得通过科举入仕的人数大幅增加。
盛唐开元年间的27位宰相中,通过科举入仕的就有18人,其中出身中下层的宰相也有14人,这在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难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