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边带着常浩南等人走向略显简陋的发射台,一边介绍道:
“但现有的探空火箭主要是为了发射小型气象探测设备,在性能取舍方面几乎完全追求射高而无所谓速度,而且基本都是无控或是低控发射,恐怕很难用于用于动力学相关问题的研究。”
“这方面问题你不必担心。”
常浩南摆了摆手说道:
“新的火箭动力飞行试验平台已经处在研发当中,从功能上完全可以满足大型试验飞行器、动力系统、单机、结构、材料、算法等的搭载性试验,你们发射场只要做好发射任务加倍,甚至提高一个数量级的准备就好。”
徐鹏飞没有插话,只是微微瞪圆了双眼。
虽然他之前到国外考察的时候,确实见过每周甚至每2-3天就发射一枚亚轨道火箭的阵仗,但现在真轮到自己头上,还是会难免觉得有些不真实感。
不过,常浩南并没有给他太多酝酿情绪的时间。
“另外,你们的本职工作,也就是对高层气象领域的研究也不能停下……因为项目的特殊要求,我们需要对邻近空间,尤其是60km以上的高度进行一次相对完整的大气建模,这也是你们下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60km以上……”
徐鹏飞的主业其实是气象研究,因此在听到这个高度区间之后,很快就意识到了常浩南所关注的重点——
根据热力结构划分的平流层和中间层顶部分别为50km和85km,而根据组分特性划分的均值层和过渡层顶部则分别为85km和100km。
只有中性层和电离层之间的分界线在60km左右。
“您要研究临近空间大气的电离特性?”
常浩南用带着意外和赞许的眼光看了一眼走在旁边的徐鹏飞:
“徐主任猜的很准嘛……”
这当然是下一步研究的重中之重。
在60km-150km高度范围内,由于太阳辐射的作用,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被电离,产生大量的自由电子和正离子,航空器高速飞行时所产生的等离子鞘套特征也因此而与更低高度的中性层大气存在区别。
当然,多数情况下,由于本来也不指望在黑障中进行通信,所以这点细微差别的影响不大。
但无论是一次性的高超音速武器,还是更远之后可重复利用的高超音速飞行载具,如果要长时间在100km附近区间内活动,都必须要保证通信导航信号的顺利传输。
而他之前为高超音速导弹所开发出的那套黑障通信技术,本质上是利用主动喷射的离子流对包裹在飞行体外侧的等离子体鞘套进行削弱和改性,从而让特定波段、特定相位和入射角度的电磁波得以透过屏蔽层。
因此高度依赖对于大气环境电离特性的认识。
徐鹏飞则有些不好意思地理了理头发,把已经有些稀薄的头顶部分给遮住:
“电离层和临近空间大气的耦合问题算是这些年的研究热点,所以我们也积累过一些相关数据……只不过相关的物理机制还不明确,所以目前无论国内外,总体上还都停留在经验估计的阶段。”
说到这里,他稍微停顿片刻,确认常浩南和周平建的表情都没有什么变化之后才又继续道:
“不过……如果您不是准备研究空气电离过程本身,而是想要解决电离问题,或者通过电离手段解决其他问题的话,那么可以把测试安排在夜间进行……因为我们发现在大约午夜0点之后,d区的额外电子密度就会消失,电离特性和60km以下的中性层几乎完全一致……”
“……”
意外之喜。
绝对的意外之喜。
对于常浩南来说,相比于这个其貌不扬的徐鹏飞主任本人,此行的其他收获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徐主任。”
常浩南突然停下脚步,面色严肃地转向对方:
“我这里有一个涉密项目……持续时间可能会很长,不知道你有没有条件和意愿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