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1212章 弹舱改进

 “图160确实可以在超音速条件下发射kh15超音速反舰导弹,但问题也不在这里……”

 面对这个问题,蒋建军有些苦恼地挠了挠头:

 “如果安装了旋转发射架,被投掷弹药实际上位于一个相当浅的位置上,而且由于发射架结构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导致弹舱内部并不是传统的矩形或者类矩形结构……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静压流动情况反而相对简单,武器投放过程类似常规的外挂模式……”

 “但在拆除了旋转发射架之后,图160的弹舱就会变回传统的内埋式矩形结构……我们过去有弹舱的轰5和轰6都是亚音速飞机,也只会在弹舱里装备自由落体炸弹,所以倒是不会有什么影响,但到了超音速条件下,弹舱结构就会影响底面的流动压力分布,对待投掷弹药产生气动影响。”

 这一段内容,就相对有些复杂了。

 “哪怕是重量很大的弹药也会受到影响么?”

 说话间的功夫,众人已经离开停机坪,来到了附近不远处的一间厂房里面——

 一直以来,41175号机就是在这里进行的各项测试和改装。

 “就300吨飞机所引发的流场来说,6吨的弹药和600公斤的弹药恐怕不会有什么区别。”

 蒋建军一边解释,一边示意刚才那两名取到数据的技术人员走上前来。

 二人手中几个颜色各异的金属盒,实际分别对应不同类别参数的储存设备。

 蒋建军从中取出橙色的那个,连接到了旁边的一台电脑。

 很快,屏幕上出现了一片密密麻麻的数字,乍一看甚至让人有些发晕。

 但在轻点过几下鼠标之后,抽象的表格数据变成了直观可视的图像内容。

 直到这时,蒋建军才继续开口道:

 “图160的整个弹舱深度有近两米,那相当于长宽比l/d只有不到6,整个结构会成为一个深腔,从而形成超音速幵式弹舱流动。”

 “这种情况下,自由流从弹舱前缘分离,剪切层将远场自由流与内部流动分幵,弹舱底面压力分布大致均匀,只在尾缘处稍高,对载机本身相对安全,但横跨整个空间结构的剪切层会撞击弹舱后壁,引起高强度气动噪声,导致载弹在投掷过程中发生振动……”

 乔晨青并非空气动力学专家,但简明扼要的示意图总归还是能够看懂。

 导弹普遍采用薄壳结构,相对于皮糙肉厚的铁炸弹来说经不起太多折腾,过于剧烈的振动很可能导致内部精密元器件的损坏。

 况且验证弹采用氢氧低温推进剂,更是需要多加小心。

 思索片刻之后,他又接着问道:

 “我看过常院士给出的大致参数……验证弹直径略微小于一米,能不能在弹舱中间设置一个隔板,只用到下半部分空间?”

 “首长的想法很对,这也是我们目前正在考虑采用的方案。”

 蒋建军稍稍拍了下领导的马屁。

 但马上又变了语气:

 “不过……浅腔结构形成的闭式弹舱流动同样存在隐患。”

 他说着调出了另一张流动状况示意图:

 “这种情况下,来流从弹舱前缘分离,却没有足够的能量横跨弹舱,导致流动撞击到弹舱底部,并在到达弹舱后壁前再次分离。分离流重新附着在弹舱后壁,形成前壁面附近的低压区与后壁面附近的高压区。”

 “这两个明显的流动分离区域一个向前壁面的下游运动,另一个向后壁面的上游运动,从而产生一对相反的静压梯度,反应在挂载上,就是产生一个非常大的抬头力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