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1176章 我全都要

 “常院士?”

 一阵持续了几秒钟的沉默之后,姜宗霖才带着十足迷惑的语气问道:

 “他和咱们这个领域……好像没什么直接关系吧?”

 他确实对常浩南有些了解,否则刚才也说不出那些分析。

 但这主要得益于后者是最近两年国内学术圈的顶流,平时的闲聊和八卦中难免会提及一二。

 实际也就是对同行大佬的正常关注而已。

 因此,姜宗霖很快用询问的眼神看向陈宏。

 毕竟对方刚刚还自称专门查过常浩南的研究路线。

 然而陈宏只是茫然地摇了摇头,表示不清楚常浩南此前对高超音速或者激波风洞领域有过涉猎。

 其他人虽然没有出声,但从表情来看,想法应该也差不多。

 当然,多少还有点尴尬。

 刚才那一波虽然算不上是背后说人坏话,但毕竟也算是拿人家当枪使。

 现在正主光速杀到,总有一种背后议论人结果却被当面撞破的既视感。

 好在这个时候,于院士缓缓站起身来:

 “不管怎么说,我得先去把常院士接过来,免得人家找不着门啊……”

 半开玩笑的语气,总算打破了现场略显怪异的气氛。

 说着从椅背上拿起自己的外套,在旁边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穿好。

 实际上,他这会也只是知道,上级已经指派包括力学所、航天科工集团、航空动力集团在内的几家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组织对具有实用性的高超音速飞行器进行项目论证和先期预研。

 至于更具体的情况,还得等正式的文件下发到位。

 或者等会听听常浩南那边有什么其它消息。

 但无论如何,超高速风洞作为高超音速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必定是这个阶段的重中之重。

 资源方面,大概是不会像过去几年那么紧张了……

 而其余众人见状,也纷纷跟着起身,准备一起出门迎接。

 来者毕竟是位院士,怎么也得给予足够的尊重才行。

 但却被于鸿儒一个抬手给制止了:

 “你们在这等就好。”

 “目前还不知道这件事具体的保密级别,但是在外面的排场恐怕不适合搞得太大……”

 能坐在这间会议室里的人,都没少参与高敏感度的项目。

 有些资历比较老的,甚至是两弹一星项目出身。

 所以听罢于鸿儒的解释,也都依言默默坐了回去。

 直到于鸿儒和那名工作人员离开之后,会议室里才重新响起了一些窃窃私语声。

 至于话题,当然还是围绕着突然出场的常浩南。

 但很快,从会议桌靠末端一个不太起眼的位置上,传出了一个声音:

 “我突然想起来,常院士以前好像确实发表过一篇跟高超音速有关的论文……”

 所有人的视线几乎瞬间汇聚了过去。

 其中,陈宏的脸上更是写满了难以置信:

 “论文?”

 他稍微停顿了片刻:

 “常院士的论文一共也没多少数量,我应该全都看过才对……”

 方才说话的是于鸿儒院士的另一名得意弟子,也是姜宗霖的师弟,李**。

 因为刚刚加入力学所没多少年,所以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小透明的角色。

 现在突然成为整个会议室的焦点,还让他有点不太习惯。

 “是很多年以前的论文了,我也是无意中才看到过的……”

 尽管早在90年代末,华夏国内就已经出现了类似知网这样的论文检索软件,但是在2005年这会,其数据库还相当不完善。

 很多论文,尤其是上世纪的论文都无法检索出结果。

 李**一边说着,一边在眼前的笔记本电脑上操作了一番。

 然后调转180°:

 “就是这篇,1996年发表的,《双模块下颌式内转进气道/圆锥前体一体化布局研究》……”

 电脑屏幕本来就不大,陈宏和李**之间距离又远,实在看不清上面的具体内容。

 但哪怕只听标题,他也可以确定自己从来都没看过。

 “1996年……”

 陈宏稍微眯了眯眼睛:

 “常院士1976年生人,那会周岁才20,算算的话应该还在读……大三?”

 此话一出,整个会议室里的气氛顿时有点绷不住。

 一来是年代太过久远,除去极少数领域之外,十年前的论文其实都很难对前沿研究提供什么有用的指导。

 二来……

 大三实在是有点太年轻了。

 工程学这东西很吃经验,大家都知道常浩南第一次正经参与项目是在96年末到97年初。

 所以发表在这之前的文章,确实很少有人专门关注。

 也难怪陈宏完全不知道有这回事。

 就连李**,在重新过了一遍摘要和结论之后,也是有些无奈地说道:

 “好吧,这篇论文重点研究的是跨音速段的情况……只是在最后才提了一句,说同样的设计方式可以被扩展到更快的速度范围,但超过五倍音速之后,就因为难以复现实际飞行条件,无法进一步保证准确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