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1150章 来自美国的助攻(第2页)

 “就这样吧,你们如果确定内容没问题,我就提交上去了。”

 研究所是一个整体,关起门来有什么分歧都没问题,但对外还是要无条件保持一致。

 反正也马上就到了退休的年纪,没什么好怕的……

 ……

 在报告真正被提交上去之前,李广山已经做好了相当充分的思想准备。

 然而一切如同石沉大海,在荡漾起一波涟漪之后,便很快恢复了平静。

 实际上,这份报告自然是决策层为了验证常浩南在那场座谈会上所提出的想法,也就是在未来10-15年内,400mm等降水量线将会不断向北、向西移动,从而让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分界线以西能够承载他规划中的千万亩良田,才责成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编写的。

 也正是因此,上级才在一开始的时候没有透露太多背景信息,以至于连李广山都感到一头雾水。

 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随着时间不断流逝,相关传闻也逐渐开始在小圈子范围内流传。

 当然,具体涉及到的规模无人确定。

 或者说,就算真有人听到4000万亩这个面积,也会下意识当做是以讹传讹出来的离谱数字而不可能当真。

 大家普遍认同的,只有国家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对中西部地区进行自然潜力摸底。

 而整件事情的促成者,应当就是去年同时入选双院院士,一时间风头无两的那位常浩南教授。

 至于剩下的部分,基本上是众说纷纭。

 而上级似乎也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

 既没有给出任何澄清的说法,也没有限制这些传言的散播。

 甚至直到两个月后,丁仲理从蒙省回到京城的时候,都还没有下文。

 对于常浩南来说,他非常清楚自己提出来的计划有多么宏大,而且很多内容都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因此相关决策无比谨慎再谨慎,拖得时间长一些很正常。

 但其他人的心里还是难免打鼓。

 因此没过几天,丁仲理就趁着科学院开会的功夫,准备找常浩南探探口风。

 既然是探口风,那肯定不能一上来就进入主题。

 而是得旁敲侧击:

 “常院士,我前段时间去蒙省考察,碰巧看到了你和吉省农科院那边合作设置的沙土改良试验田,受到很大启发啊……”

 实际上,这纯粹是丁仲理用来寒暄的开场白——

 他此前和常浩南没有过任何交集,只能用上个月在蒙省的见闻来迅速拉近二人之间的关系。

 但好巧不巧,这随口一句话,还真就几乎命中了真相。

 以至于在常浩南看来,这根本就是直球。

 所以他也当即回道:

 “丁所长是想问,最近关于中西部地区开发规划的传言?”

 然而丁仲理压根没准备在第二句话就切入正题,还以为是对方料事如神,听自己随便搭个讪就知道后面要说啥,故而愣了一下之后才点点头:

 “没错,不瞒你说,我前段时间才递交了一份和中西部地区气候变化有关的报告,但是却一直没有回声,我也是听闻常院士你在其中有不少分量……”

 对于这位在前世敢于顶着内外多方压力硬抗气候协议的大佬,常浩南还是发自内心尊敬的。

 但现在这个情况,他也不可能提前把整个方案和盘托出。

 所以只能选择一些不太重要的部分:

 “有关气候的事情影响面广,观测周期又太长,我估计被要求出报告也不是只有你们所一家,现在应该还处在多方评估阶段吧……”

 “不管怎么说,至少到目前为止,气候变暖会导致普遍性的全球灾害,这一点仍然是国际舆论宣传的中心,上级领导就算从学术角度认可其它的看法,也要考虑到外界的影响……”

 这一番话,乍听起来有点答非所问。

 但丁仲理瞬间便捕捉到了弦外之音:

 “常院士你也认为,目前全世界讨论气候议题的基础就存在问题?”

 常浩南早就知道对方的立场,当即一笑:

 “我不是气候专家,不好断言到底有没有问题,只能说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持……而且从历史经验上看,‘普遍性全球灾害’的门槛应该非常高,不应该是几c气温变化就能导致的……”

 听到他如此旗帜鲜明的态度,丁仲理顿时面色一喜——

 无论从他的学术立场,还是从他个人角度考虑,常浩南都算得上是极其重要的助力。

 不过,还没来得及说点什么,旁边喇叭中传出来的广播声就吸引了后者的注意:

 【美国农业部发表声明称,由于受到极端气候影响,今明两年北美地区的农作物产量将出现明显下滑,尤其以大豆和玉米为主,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粮食期货价格受此影响,开盘即分别上涨367美元和153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