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1084章 原型机,要在华夏生产(第2页)

 很快发现,面前的数据不不仅仅有可用探测角度,还包括每个角度的探测距离。

 换句话说,像是个极坐标系下的数据图。

 而覆盖面积最大的、象征着350公里探测范围的部分,却几乎占据了飞机的整个侧面。

 虽然在机头和机尾也有弱区或盲区,但即便用肉眼判断,角度也远小于他过去看到过的所有类似方案。

 大概只有30°。

 也就是说,正儿八经能发挥预警探测功能的范围,是左右各150°。

 直接比竞争对手多了四分之一。

 如果从实际空战的角度考虑,多出来60°倒也未必就有什么实际用途。

 尤其对于主要用户,也就是中小型国家来说,面对的威胁也大多来自单一方向。

 但军售市场也是市场,需求是可以被创造出来的。

 那可就是绝杀了。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能在扩展探测范围的同时,保证其它层面的性能。

 想到这里,卡索雷停下了手中的笔:

 “对于没有机械动作结构的相控阵雷达来说,瞬时带宽一般受限于阵列孔径、子阵大小和扫描角度……贵方给出的设计方案中,阵列孔径和子阵大小相比同类产品没有出现数量级的提高,那么设置正负75°这样大的扫描角,是否会影响到空间分辨率和动态范围?”

 这个问题,有些出乎了范济民的预料。

 一个航空工程师能将这些信号处理领域的知识脱口而出,显然此前做过了不少功课。

 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应付过去的。

 因此,他没有马上回答,而是低头看了一眼面前的笔记本——

 作为主要技术人员,范济民自然知道问题的答案。

 但他首先需要确认,关于雷达设计原理的部分,有哪些是现在就可以说的。

 大概半分钟后,范济民推了推眼镜,徐徐开口道:

 “在‘高明’雷达系统中,我们在子阵层面上使用真实时间延迟技术,取代了常规相控阵雷达中的移相器,从原理上避免了空间和时间色散对瞬时带宽的影响。”

 “实际上,我们的雷达之所以远远比国外的同类型产品更轻,从而可以使用简化版本的天线支架,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延迟线不仅降低了天线阵面本身的重量,还减少了散热和供能负荷……”

 “如果卡索雷博士您有兴趣的话,我可以从原理上给您解释一下时延相控阵列的数学模型……”

 “……”

 “不不不……我大概已经理解了……”

 眼瞅着范济民越讲越来劲,甚至准备直接上数学原理,卡索雷当即表示敬谢不敏:

 毕竟,对方能在这个阶段就大大方方讲出来的,恐怕是在教科书上都能找到的基础理论。

 现在只需要知道,华夏人用了一种代替移相器的新技术就足够了。

 重点在于,新技术的应用是否会给整个项目带来额外风险。

 而他也直截了当地问出了这个问题。

 范济民则表现出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

 “在提出这个设计方案之前,我们就已经进行过了充分的原理和技术验证,因此风险,以及研发周期绝对在可控范围之内。”

 听到这前半句话,卡索雷还算是松了口气。

 但紧随其后的内容,似乎就有点不太对劲了:

 “当然,落实到项目上,不同的载机平台会对链路噪声、方向图特性、时延误差,以及线性调频信号的脉冲压缩产生影响,如果想要获得最优化的雷达性能,那就需要针对具体的的载机-雷达结合体进行精细化调整……”

 “所以贵方的意思是……”

 卡索雷的脸色严肃起来。

 听到对方的直球提问,范济民合上面前的笔记本,也不再兜圈子,说出了自己……或者说是来自常浩南的要求:

 “第一架原型机,需要在华夏生产,并进行完整试飞和设备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