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1047章 全新的空战形态!

 2003年,3月6日。

 镐京,阎良。

 天气晴好。

 对于阎良这样一个主要面向飞机制造厂和试飞院的机场来说,其实很少能够见到这样“壮观”的场面。

 毕竟,就算有多个型号在这里试飞,考虑到指挥部门的承受能力,也几乎不会出现多架飞机一起升空的情况。

 但今天,情况却全然不同。

 停机坪上,数十台保障车辆和上百名地勤人员,正热火朝天地为十几架不同型号飞机进行着起飞前的各项检查和准备。

 除了那架最显眼的空警2000以外,还包括4架歼11b/bs,4架歼10a/as和3架歼轰7a。

 以当前华夏军机的生产速度而言,这几乎就是从去年八月份到现在为止,近半年时间里交付的全部新型飞机了。

 无一例外,全部都在生产时就加装了数据链接收天线,因此可以被纳入到预警机的指挥系统当中。

 至于更早前生产的那些……

 那没办法,就只能等中期返厂的时候再加装了。

 至于比歼8c还早的那些老型号,则受制于基础硬件水平,完全没有进行此项改造的可能。

 显然,这十一架飞机将作为今天试飞当中的“友军”,来检测空警2000的通信、控制和指挥能力。

 上午十点整,随着飞行指挥员的一声令下,第一架空警2000飞机从停机坪上缓缓滑出,来到待飞区域准备起飞。

 由于大型飞机的爬升率和速度均较低,加之起飞时的尾流可能会对后续飞机造成影响,所以出于效率考虑,其它11架战斗机将稍晚15分钟后起飞。

 另外一边,常浩南等人今天也破天荒地没有像往常那样,等在塔台的控制中心观看试飞情况。

 而是出现在一辆sx2190底盘的通信车旁边。

 反正都已经有数据链和中继通信飞艇了,那在11架飞机以外再加个地面终端来查看情况,也属于捎带手的事情。

 于是,常浩南和王晓模等一众人,就这样成为了华夏第一批直接见证信息化空战的幸运儿……

 半小时后,12架飞机分别在四处预定空域完成了集结——

 为了最大限度测试数据链中继通信的有效范围,三个型号的作战飞机被分别安排在了相距约80-100公里之间的三片空域。

 其中歼10和歼11各自在8000米高度同向飞行,大致形成了一道呈直线的空中之墙,以模拟对一整片区域内空中目标的拦截作战。

 而歼轰7则是从1500米以下的另一个方向切入,模拟在低空活动、对地面目标进行战场遮断的对地攻击机。

 而作为指挥所的空警2000,则单独盘旋在前三者大约120公里的位置附近。

 考虑到我军主要面对的aim120b只有约70公里射程,不可逃逸区则更短,因此这一位置基本可以保证预警机本身的安全。

 当然,在实战当中,预警机作为高价值目标,本身也会有专门的护航机队。

 但眼下这毕竟是测试而非演习,而且华夏空军目前安装了数据链的战机拢共也就这11架,所以就不浪费在模拟护航上面了……

 ……

 预警机将要探测的目标,是从西北某机场起飞的一批歼7b战斗机——

 虽然其本身的性能已经落伍,但是得益于干净而简单的外形,米格21/歼7在无翼下挂载的情况下rcs并不算大。

 相比于本身目标特征太小,挂了角反射器又太明显,而且没办法飞太高太快的靶机来说,有时候反而是更好的测试对象。

 常浩南甚至想过,日后要不要参考美国的qf4和qf16靶机,搞一批退役的歼7改成专业无人靶机。

 这样甚至可以用来做实弹测试……

 总之,对于1473/1493这样90年代技术水平的机械扫描雷达来说,可能要到距离目标150公里,甚至更近一些的位置上,才能稳定探测到对向来袭的两个歼7双机编队。

 这个距离对于发射中距弹来说自然足够,但要想提前掌控全局,则还嫌太短。

 而且机头雷达的扫描范围也十分受限,只对航向正前方大约40-60°的锥形区域内有效。

 比如现在,位于前方的两个四机编队就刚好面临这样的情况。

 因为在起飞之前,他们并未收到目标来袭的具体方位信息,目前只是在大致朝着西方搜索而已。

 其中一架歼10的座舱当中,带队长机飞行员徐文兆正朝飞机的左右两边不停扫视着。

 尽管明知道那些米格21不可能突入到自己视距以内的位置,但作为一名华夏飞行员,他已经习惯了单机,或是与几架同型机一起作战。

 在这种情况下,探测盲区是根本不可能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