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1045章 世界最强预警机!

 2003年,实在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上一世当中发生的事情,也原原本本地在这条时间线上重复了一遍。

 好在,如今的常浩南并不是身不由己的学生。

 为了规避可能的风险,他在1月初回去做过一次年度述职报告之后,就干脆常驻在了镐京。

 当然,表面上肯定对此另有解释——

 其一是跟进空警2000机载数据系统的研发,其二则是某种程度上的……

 避嫌。

 这还是朱霖育提醒他的。

 在2002年末获得菲奖之后,常浩南作为同时手握一个国际奖项和三大国家科技奖的存在,已经足以无视年龄问题,被纳入到2003年院士评选的范围当中了。

 说是纳入评选,但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手里的成果和背后的关系都太硬,几乎不存在任何落选的可能。

 光是提名推荐信,就有包括但不限于杜义山、丁高恒、宋建、刘振响、李杰、吴闻俊乃至钱老等十几名大佬在最后署名。

 实际上,在2002年度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评选当中,都有不少人把常浩南纳入提名。

 甚至高居整个榜单当中的第二位。

 只是在最后拍板的时候,上级还是只批复了开拓华夏超级计算机行业的金怡廉院士一人。

 主要是考虑到,这个奖在设立时的性质更接近终身成就奖。

 而给一个不到二十七岁的人发终身成就奖……

 别人的职业生涯才刚开始,你搁这总结人家终身成就?

 难免让人有一种不太好的既视感……

 咋也得等到脱离一线研究岗位以后才比较合理。

 总之,跟大多数人在评选关键阶段需要频繁走动关系不同,常浩南需要做的,反而是在这个时候尽量远离京城。

 以免有人搞行为艺术。

 比如跳出来惊呼学阀不可战胜之类。

 或许这个帽子扣在这个年龄的人头上有点怪。

 不过在常浩南身上,发生奇怪的事情才不奇怪。

 毕竟,不到30岁的院士,本身就是个极其突破常规的事情。

 虽然这种跳梁小丑不可能影响到最终评选结果,但作为整个航空动力集团的第一位,至少是第一批院士,朱霖育还是希望尽量少一些这类舆论层面的麻烦。

 而这也正好合了常浩南的意,于是便顺水推舟,一头扎进了镐飞集团的车间当中……

 ……

 其实到2002年末的时候,空警2000大部分子系统本来就已经准备就绪,真正需要攻关的就只有数据链和空中指挥系统而已。

 而如今半个镐飞、半个电科14所,再加上常浩南自己都一心扑在空警2000上。

 项目进度,自然不成问题。

 更何况,常浩南还采用了硬件优先的开发策略,尽可能减少了对于总装时间表的影响。

 终于,在多家单位、上千人的奋战之下。

 2003年2月15日,空警2000第一次完全依靠自身动力离开停机坪,沿着滑行道缓缓驶向待飞区域……

 这当然不是它第一次来到这个位置——

 在此之前,这架编号为2000-01的原型机已经完成了4轮滑行实验。

 甚至在两天前进行的最后一次测试当中已经达到了120节速度,并平稳地实现前轮离地。

 证明气动设计,尤其是重心和航向稳定性没有大的缺陷。

 但今天尤其特别。

 因为空警2000将会第一次真正飞向天空。

 塔台的飞行指挥室内,数十道目光正紧紧盯在远处的飞机身上。

 即便是对于常浩南这样的“老油条”来说,虽然早已经历过多个型号的研发全程,并且也确认过了空警2000之前的所有测试结果,但要面对这样一个重点型号的首飞,要说完全没有心理压力,那也是不现实的。

 更不用说第一次完全操刀担任型号负责人的梁绍修了。

 毕竟,只要是工程,就会存在隐患。

 而上天的工程,则会把隐患的后果放到最大……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2000-01号机在众人的视野中不断变小,最终停在了起飞跑道的末端。

 相比于之前圆环工程计划当中的、由伊尔76改装而来的同名型号,这架飞机的体量小了差不多三分之一,天线罩的尺寸也小了一圈,乍一看之下确实少了点来自大型平台的视觉冲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