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左图中的传统模式,由于链路cd是该网络传输的瓶颈,只能传送1比特信息,导致节点c处必须采用传统的排队存储方式实现信息传送,导致每个信宿节点的吞吐量只有1.5比特/单位时间……”
“而右图中,节点c处将收到的消息a消息b进行编码处理……为了简单我们选择最简单的异或逻辑,总之信宿节点可以利用收到的消息a或b,以及a与b经编码后的结果,同时译出另一个未收到的消息比特,这样就减少了一个信息流的传输,把每个信宿节点的吞吐量提高到了理论上限的2比特/单位时间……”
“当然,由于香农极限的存在,任何技术都不可能对数据进行无限压缩,但刚刚这只是最简单的情况,你我都知道,信息传输网络越复杂,实际吞吐量与理论传输容量之间的差距就越大,这一类算法的潜力也就越明显……”
“……”
“等一下……”
就在常浩南快要讲到结尾,那张纸也终于快被画满的时候,张维永突然伸出了手:
“常总,您刚才说的这些有个大前提,就是假设传输过程是没有差错的……如果右边的其中任何一个节点出现编码错误或者传输错误,那么后面的节点就都会被传染,导致错误像电脑病毒一样,最终扩散到整个通信节点当中……”
“先不说正常通信当中这类错误就很常见,军用卫星还要考虑对手的电子干扰……”
后者的担心,自然是有道理的。
传统信息中继方式不停重复发送数据,虽然会带来卡顿和延迟,但总归还是能把正确的信息给发送过去。
但常浩南准备搞的这种新花样,要是在中间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中出了岔子,那相关数据就都有可能出现错误。
而且,由于错误扩散速度极快,还很难搞清楚到底是哪一步出的问题。
最后还是得重复发送数据,只会变得更卡。
不过,面对这个问题,常浩南反倒摆出了一副理所应当的样子:
“所以我才说,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技术验证嘛……”
“要是我现在就能拿出现成的技术,那哪还用得着找你,直接去找栾主任不就行了……”
“嘶……”
张维永挠了挠头,觉得好像也有道理……
“总之,张总你刚刚也已经提到了,现在这个技术的重点,一是开发压缩能力更强的编码算法,其二就是想办法给信息传输过程找到一种纠错机制,这样即便数据在传输中出了差错,也能在下一个节点被纠正过来,保证错误不会在不同节点之间传染扩散。”
常浩南说着,伸出手轻轻敲了敲那张纸,以示强调。
而说到这里,反倒是进入张维永相对熟悉的领域:
“比如……最大秩距离码?”
“mrd码确实可以。”
常浩南有些惊讶于对方能直接点出他想要的答案,不过表情上倒是没什么变化:
“不过,目前关于mrd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利用它进行数据加密,纠错功能只是顺带的……所以要想实现强纠错能力,那肯定要开发新的mrd码技术。”
“我可以利用火炬集团的资源,在小范围的局域网络,以及航空中继通信领域内进行一些研究和测试,不过这些环境相比于卫星通讯来说还是过于温和了,肯定需要一颗……甚至是一组专门的卫星来进行星间链路测试,才能最终确定用在航天领域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