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760章 阅兵前夕

 “我个人觉得……应该问题不大。”

 面对丁高恒的问题,常浩南摸着下巴思索了片刻:

 “除非他们的编辑喝多了,没有把我的文章送到研究微分几何学的那几位专家手里。”

 其实90年代这会,他这份文章投出去,无论投给谁,最后兜兜转转,大概率都是交给那么几个人审稿。

 无非是效率差别罢了。

 丁高恒点了点头。

 如果别人这样表态,他可能还要有些顾虑。

 但常浩南说话历来留有余地,也从未有过诳语,既然能有这样的表态,显然是相当自信。

 “那大概什么时候能发表出来?”

 丁高恒关切地问道。

 “这可就不好说了……”

 常浩南摇了摇头:

 “按理来说,我的证明过程只是对于里奇流的扩展,还没有到建立新的理论框架的程度,连……呃……总之对于研究微分几何,尤其是研究庞加莱猜想的数学家来说,理解起来应该没有什么障碍。”

 “但我听说那些搞理论数学的大佬脾气都比较奇怪,也保不准恰好找不到人,或者手头有事,只能说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考虑到数学年刊是双月发行,那最快应该能登在11月末的今年第六期上面。”

 听到发表时间是以月而不是年来计算,丁高恒明显松了口气。

 而常浩南也稍作停顿,然后才继续道:

 “这个我倒是不急,本来就是个研究流形学习的副产物,国庆之后,我的工作重点应该会放在给涡扇10项目收尾,还有刚才说的数据挖掘算法上面,这个是应用型比较强的项目,对于现阶段来说价值更高一些。”

 别说只是两个引理,就算真把庞加莱猜想给证明出来,对于现如今的华夏来说也不是特别迫切的事情。

 当然不是说庞加莱猜想没有现实意义。

 正相反,庞加莱猜想在计算机、工程设计、生物学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否则,它也不会在7个月后被纳入七大千禧年难题之一。

 但是跟同为千禧年难题的n-s方程类似,即便不找到数学角度的严谨解释,工程界一样可以先用起来。

 而且,考虑到庞加莱猜想需要的是“证明”而不是一个“解”,因此它的工程应用相比n-s方程还要更加简单一些。

 我就先假设它成立。

 万一日后发现不成立,那想办法加个修正就行了。

 再者说,作为重生者,常浩南明确知道,庞加莱猜想是成立的。

 在上一世,它于2003年被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所证明。

 没有投稿给任何数学期刊,而是直接在互联网上公开发布了连续3篇论文。

 由于他在证明过程中几乎提出了一整套新的理论,因此其它数学家花了将近3年时间,才最终确定他的证明过程正确。

 只不过在那之前,2005年,佩雷尔曼已经进入隐居,无人知晓他的下落。

 无论是100万美元的奖金,还是俄罗斯科学院的院士头衔,还是菲尔兹奖,都没能让他重新现身。

 实际上,庞加莱猜想更大的价值,其实是在物理学,比如为弦理论和量子引力理论提供数学基础。

 而那就是更久远之后的事情了。

 等到把华夏的综合国力提升上去之后再考虑也不迟。

 “数据挖掘……听上去像是数据库相关的技术?”

 以丁高恒的年纪,要搞研究是有些力不从心了,但是跟踪一些前沿课题还是不成问题的。

 甚至对于常浩南口中的新名词都有点概念。

 “算是吧。”

 常浩南点点头:

 “通俗来说,就是从海量复杂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部分,目前比较有用的可能是……生产流水线管理还有……搜索引擎。”

 当然还有更深层次的应用。

 比如图像识别、机器学习乃至人工智能。

 但这些在千禧年这会就属于真·画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