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738章 火炬实验室(第2页)

 “……”

 唐林天作为校长,行业黑话说的确实非常溜,几乎都不用怎么改,原样写下来就能当成一份新闻稿来发。

 不过,干货也还是有的。

 简单来说,就是京航大学对火炬实验室只进行最基础和最低限度的管理,包括每年一次的项目审核、联合培养学生的录取、考核、学位授予、以及发生重大人事变动时的决定权等。

 而对于大多数日常事务,学校允许实验室执行报备制而非审批制,也就是由实验室主任即可进行决策,无需校方批准,只需要在做出决定之后让学校知情即可。

 算是给足了常浩南自主权。

 90年代末这会,国家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还是相对比较松的——

 当然,主要是因为大部分课题组根本就没有多少经费值得去管,不少项目的钱甚至都是老师自筹的。

 但即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常浩南这种人事和财政都能一把抓的情况,也十分罕见。

 因此,唐林天刚才说到最后的时候,莫要说是在场的其他人,就连同为二级教授的袁相垭都露出了些许羡慕的表情。

 独立的研究中心,他倒是也有。

 但无论规模还是待遇,跟常浩南这个比起来,那就要差得远了。

 京航给后者的条件,完全就是照着院士,甚至还是资深院士的标准来定的。

 要知道,唐林天刚刚只说了学校对“重大人事变动”具有决定权。

 而一个实验室里面,能被称为“重大人事”项目的,基本就只有主任,也就是常浩南本人。

 最多等到以后实验室规模大了,再加上副主任和单独的首席科学家。

 总之下面的老师肯定算不上。

 换句话说,常浩南甚至可以自行招募研究人员,而这些人除非有什么重大问题,否则肯定是受到京航认可的。

 这你找谁说理去?

 不过转念想想,好像也并不是很离谱。

 毕竟校企联合实验室,那经费不说全部,至少大头肯定是企业出的。

 而企业,也就是火炬集团……

 好像也是常浩南在管。

 左手倒右手了属于是。

 “常教授,校方暂时给火炬实验室确定了4个教职岗位和1个行政岗位的编制。”

 宣布完今天的最后一个大新闻之后,唐林天转身看向常浩南:

 “但如果您有需要的话,也可以再另行招聘,只要人事开销不超出预设的经费份额即可,只是这部分多出来的人员只能算合同工,如果要想转为长聘,就得等学校进一步扩充名额,当然,我们肯定也会尽快落实……”

 “另外,您的招生权限和其他博导一样,每年一名博士加一名硕士,不过1999年度的研究生录取工作已经结束,八月份眼看就要入学了,所以得到明年才能正式开始招生,当然如果招的是本校的保送生,那今年秋天就可以进实验室,这个过程我想您应该很清楚……”

 现在距离常浩南自己保送研究生也才过了三年时间而已,大部分规定和操作跟他当年区别不大。

 最明显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常浩南和姚梦娜二人过于支棱的表现,导致“直接攻读博士”从过去的特事特办变成了一个常态存在的项目,只不过名额要比硕士推免更少,而且需要招收直博生的导师写一个情况说明。

 最后,唐林天又总结了一句:

 “如果在实验室建立过程中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直接跟我联系,学校会全力配合你……”

 对于这些待遇,常浩南自然是满足的。

 每年1博1硕看似不多,但他本来也不可能分出太多精力去培养学生。

 真要是招进来了又不管不问,甩一个课题任由学生自生自灭,那这个导师还是不当为好。

 “那么,合作愉快,唐校长。”

 他朝着唐林天伸出手。

 “合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