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630章 加力燃烧!

 姜甫和的猜测自然是对的。

 常浩南和他二脸懵逼地对视一会之后,点了点头:

 “虽然从严谨的工程学角度来讲,在真正打开加力燃烧室,把数据给测出来之前,我都无法保证情况一定会如何。”

 “但是……至少就我的目标而言,确实是要把涡扇10的海平面加力推重比做到9。”

 说到这里,或许是觉得刚才姜甫和说的那段内容可能引发歧义,所以又补充了一句:

 “我是指,真正的9,不是四舍五入的那种。”

 实际上,两个人之所以在这件事情的理解上面会出现分歧,主要还是因为时代背景不一样。

 在90年代这会,大家的主力装备实际上还都是70-80年代开始研发的产品。

 (当然,华夏这边的主力装备大部分还是50-60年代的……)

 而在冷战时期,铁幕两边不管是单纯出自面子因素,还是出自给对方施加军事和心理双重压力的实际考虑,都会倾向于把自家装备的性能尽可能往高报。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美苏两国都长期沉迷于用经过特殊改装的飞机去刷记录。

 几乎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双方都乐此不疲。

 所以,对于从60年代参加工作,几乎完整地经历了这一阶段的姜甫和来说,他脑子里的概念也自然就是如此。

 但常浩南虽然已经重生了快两年半的时间,但他真正受教育和学习做项目的时间是上辈子的21世纪初。

 在那个阶段,各国对于装备性能的宣传逐渐转为务实,很多过去投机取巧的习惯也逐渐得到改正。

 更重要的是,华夏逐渐开始建立一套自己的工业话语体系,不再完全跟着国外走。

 虽然到了2010年往后,随着互联网思维逐渐兴起,无论国内国外,在ppt上画大饼的习惯又重新出现,而且甚至比冷战时期更加疯狂,但那个时候常浩南的学术习惯已经基本定型,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这才出现了一些跟这个年代“格格不入”的想法。

 而另一边的姜甫和在听到常浩南的解释之后,直接就是一个肃然起敬。

 在他看来,常浩南这都已经不只是脚踏实地了。

 完全是自己在给自己上难度。

 要是按照过去的国际惯例,眼前这涡扇10直接叫“推重比10一级航空发动机”都没有任何问题。

 那到时候在宣传上稍微动一动思路,就可以直接说我国航空发动机直接从二代跃入四代水准云云。

 而常浩南自己基本上也就可以直接等着评院士了。

 但是现在这么一搞……

 “嗯……”

 “嗯?”

 想到这里,姜甫和的思路停下来了。

 因为他突然意识到……

 好像就算是现在这样,对方只要能把涡扇10这个项目给做完,也可以坐等着评院士……

 “唉……”

 姜甫和叹了口气。

 终究是狭隘了。

 别人二十多岁,已经基本摸到了现有体系的上限,自然已经不会在乎这点。

 这么一想,甚至给他整得有点自卑。

 “常总,中间推力的数据已经基本稳定下来了,您看是不是直接开始开启加力燃烧室?”

 就在姜甫和emo的时候,旁边的测试指挥员开口向常浩南询问道,同时把一份临时打出来的性能报告交到了后者手里。

 刚才的推力曲线一直平稳得不像话,所以没什么好看的。

 而更复杂的数据也不可能实时呈现在一张纸上。

 所以常浩南还是重点关注了一下中间推力的油耗情况。

 对于军用型号来说,经济性和环保水平都不太需要考虑,油耗更主要的还是会影响到飞机的航程。

 尤其是涡扇10相比al31f推力上升了大概10%左右。

 更大推力在带来性能提升的同时,也意味着相同工作时间内要消耗更多燃料。

 他把报告翻到另外一面,飞快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数字。

 0.0745kg/(n·h)……

 这个时候,已经调整好心态的姜甫和也凑了过来:

 “这个……比al31f的油耗低了差不多6%,就这台发动机25的总压比来说,已经相当惊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