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351章 江城重型机械厂的猫腻(4K第二章)

 当天晚上,常浩南一行人就住在了科工办安排的一间招待所。

 并没有需要多开一间房。

 因为洪坤和朱雅丹都表示他们可以住一间,因为任务期间晚上会轮流休息。

 常浩南的房间在最里面,这样任何人要过去都必须经过其它两间房的门口。

 他觉得这样似乎有点过于敏感,而且休息不好也有可能影响明天白天的任务。

 不过洪坤却表示他们经过训练已经习惯这种休息方式,而且安保工作没有最小心只有更小心。

 考虑到丁高恒安排的安全工作负责人是洪坤,所以在这种事情上常浩南不准备多说什么。

 人家也都是为了他好。

 好在一个晚上过去,什么都没有发生。

 第二天,常浩南按照原来的计划,带着一行八个人正式前往了江城重型机床厂。

 带队迎接的自然是江重的副厂长,叫林旭。

 这个年头,国企的管理模式已经改成了厂长负责制,但江重的厂长前两年因为业绩问题引咎辞职,新任厂长的人选则一直没下正式文件,因此他就算是江重的一把手了。

 “林厂长,你好。”

 “常总您好,我们昨天中午才接到通知,说有京城来的技术专家要到我们厂考察,时间仓促,实在是招待不周。”

 林旭走上来握了握手,然后一脸不好意思的表示,

 “所以横幅标语这些,一是来不及准备,二么,您可能不知道,咱们厂现在的收支情况不乐观,也确实是拿不出太多空余资金。”

 这话差点把跟在后面,本来只是单纯作为司机的秦学明cpu给干烧了。

 他在体制内摸爬滚打了20年,从未见过这种玩法。

 过去科工办下面还有企业的时候,他也跟着去视察过。

 那些厂长书记的,无论企业状况有多差,都恨不得把家底掏出来搞好面子工程。

 结果这位林旭厂长,面对上级指定的调研人员,第一句话是“咱们厂现在收支情况不乐观”?

 真有这么实诚的人?

 还想不想在体制内混下去了?

 然而常浩南的反应倒是很平常:

 “没关系,我本来也不是搞什么指示的,只不过航空工业口那边有个项目,需要一台15米以上级别的超重型数控立式铣车床,我听说国内目前只有贵厂有在产的型号,所以就过来看看。”

 其实在昨天到江城的飞机上,他也想过会不会遇到诸如什么本地厂长看不起上级派来的技术人员妄图以次充好糊弄了事,结果被自己当场戳穿并小装一逼,最终在他的指导下带领整个厂实现扭亏为盈一路起飞的剧情。

 但思索再三之后觉得可能性不大。

 一来之前拿五四奖章的时候,他的一部分事迹都是公开出去的。

 虽然没有实际情况那么吓人,但至少也说明肯定是个理工科出身。

 二来毕竟某项目总工的名头挂着,再怎么年轻也是能唬住人的。

 当然,这样一个厂长期亏损,对方肯定是要在什么地方糊弄一下。

 但不会是那样生硬的办法。

 今天和林旭见面之后,发现自己的猜测果然不错。

 对方表现出的坦诚令人震惊。

 “不管怎么说,既然常总您都来了,我总要带您参观一下咱们江重,虽然眼下是有一些困难,但我们也在想尽各种办法克服。”

 林旭说着把常浩南一行人带到了离厂区门口最近的一栋建筑门口:

 “就从我们厂的厂史馆开始吧。”

 ……

 常浩南并没有出言打断林旭安排的路线,他想看看对方到底准备玩点什么。

 但后者也没有什么拖延时间的打算,在流利地介绍过江重的历史之后,就直接把常浩南他们带进了生产区域。

 江重虽然名字叫做“江城重型机床厂”,但其实业务范围早就已经不局限于造机床了,所以相关设备极为繁杂,如果不是他之前在112厂和410厂呆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甚至还特地跟410厂的技术部长钟世宏学习过一段时间,恐怕真走进来,也是突出一个眼花缭乱。

 “我看常总是搞研究出身,以前来过咱们这种传统行业的工厂么?”

 在换衣区的时候,林旭似是无意地问了一句。

 “没来过规模这么大的。”

 常浩南给出了一个语焉不详的回答。

 “这里是机床的总装车间。”

 穿上工装戴好安全帽之后,众人来到了第一个车间。

 让常浩南有点意外的是,这里面并没有他想象中那种一片混乱甚至显出破败的场面。

 尽管以一个重生者的角度来看,这座车间的布置还存在诸如原料区和半成品区分类不够清晰、物流线交叉严重、物料搬运距离过长且存在路线重复等问题,但就一座90年代中期的工厂来说,这不算是什么值得指摘的事情。

 唯一的问题是,在这里工作的工人数量有点少,导致整个车间冷冷清清的。

 “您想要购买的超重型数控立式铣车床,我们厂对应的型号是ckx53160-1,16米级别,过去曾经给桂省和湘省电力部门制造过两台,我们手头有一台客户违约弃单的半成品,现在订货的话,最快明年上半年可以交货。”

 “林厂长,你们这个主打产品的性能应该相当不错了,有这么高的技术水平,怎么我听你刚刚的意思,厂子效益还上不来啊?”

 “嗐……技术水平高啥啊,我这个人向来有一说一,不向组织上隐瞒情况。”

 说到这里,林旭无奈地叹了口气:

 “像这几种拳头产品,都是我们把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给集中起来,搞生产承包,责任落实到人,用手工作坊的模式一点点搓出来的,否则都有半成品了,哪还需要大半年的时间工期呢?”

 “但是这种整法说穿了就是搞生产大会战,产量少了还行,根本没办法用在量产的东西上面,再加上现在老师傅退的退走的走,平时还有人去外面接点私活,新的年轻人心浮气躁又不愿意学手艺,就连这种精工作坊的效率都越来越低了。”

 “常总您也是理工科出身,知道现代工业讲究的是个标准化生产,像我们这样精耕细作,每台设备成本算下来比进口的都高不少,质量也就跟人家差不多平齐,您买的这种机床进口困难,所以还有销路,其它一些能从国外买的,根本就没人来找我们,现在这个车间,已经是我们厂使用率最高的地方了。”

 “那你们有没有想过通过一些办法提高管理水平?让这么大个厂就这样荒废下去,实在有点可惜。”